箕子的“象箸推理”
商纣王让工匠定制了一双非常精致的象牙筷子,太师箕子见了十分恐惧。他认为,象牙筷子一定不会用在陶土烧制的菜碗上,肯定得配以犀角或宝玉制作的杯盘;而象牙筷子和犀角宝玉杯盘一定不会用来装盛豆叶熬煮的汤汁,肯定得配以牦牛、大象、豹子胚胎这样的珍馐;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胚胎这样的珍馐,一定不会穿粗布麻衣,住柴门茅屋;肯定得配以九重锦衣、广室高台。箕子越想越害怕,经过劝谏自觉回天乏术之后,干脆披头散发,装疯卖傻,退隐山林。果然,没过几年,商纣王真的过起了“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商纣王朝也因奢而亡。(原文见《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箕子的“象箸推理”似乎有些牵强,其实却又合情合理。说它牵强,是因为象牙筷子不一定非得配犀角宝玉器皿不可,而没有了犀角宝玉器皿,似乎就没有了牦牛、大象、豹子胚胎以下的推理;说它合情合理,是因为象牙筷子所昭示的是纣王奢靡的开始。商纣王即使不置宝玉器物,不吃美味珍馐,也一定会滋生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靡之风,而骄奢淫逸之风一旦蔓延,商纣王朝的覆灭还会遥远吗?
箕子不愧为中华第一哲人,一位睿智的政治家。在纣王身边诸多大臣中,只有他慧眼独具,见微知著,看到象牙筷子便能敏锐地预感到天下的灾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能辨出事物细微苗头的智者啊。
箕子所以能够见微知著,并非他有什么先天之明,他不过善于发现事物的细微苗头,并从苗头出发,循着事物的指向进行逻辑推理罢了。《韩非子》说:“有形状的东西,大的一定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多的一定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微”所以能够发展为“著”,是因为“微”与“著”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相同特质。古人说:“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一勺”与“四海”,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差别。“一勺”,从空间上是“四海”之“微”,从时间上又是“四海”之“始”。换句话说,四海之水就是由一勺一勺相加而成的。当“微”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便不可避免地要转化为“著”。箕子正是看到了象牙筷子与商纣将亡的逻辑联系,看到了奢靡膨胀必将加速王朝覆灭的时空转化。
箕子的“象箸推理”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要想控制邪恶事物的发展,必须及早发现事物的苗头,并趁着事物尚小容易解决的时候下手。白圭塞穴,丈人涂隙,方能防患于未然。这就叫“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原文见《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倘若我们对于问题的苗头视而不见,对于问题的发展麻木不仁,等到蚁穴溃堤,突烟焚室,再来采取补救措施,恐怕为时已晚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