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石景山-北京寺院
大悲寺位于北京市西山余脉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处,从三山庵上去,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寺宇朝南,入门翠竹满院(竹名“黄皮刚生”,为稀有品种。),拾级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额为“悲源海”。前殿丛生的翠竹,茎节匀称,枝叶秀丽。一般丛竹,每逢深秋,势必凋零。这里的丛竹,却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为八大处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
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金时代(一○三三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后增建了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回,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后有余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在元、明两代皆为名刹,清代康熙、朝降时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几度幸临此寺,召见慧灯和尚,并赐诗,赐“敕建大悲寺”匾额等。后来,乾隆帝也曾赐住持古梅和尚诗,司是清帝对大悲寺恩宠有加。
大悲寺有三进院落,山门镶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额。第一进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厢分别列有十八罗汉塑像。这组十八罗汉塑于元代大德二年(一二九八年),形像生动,欲起、静坐、微笑、沉思,神态逼真。传为元代雕塑家刘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气袭人。刘元,元代宝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内蒙多伦市)与大都(今北京)名刹所塑的泥质或铸铜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对他的雕塑大为赞赏,两次赐宫女为妾,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由此可见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如今虽经过七百多年的岁月,当游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旧沁人心脾。八大处的佛像在十年动乱中遭严重毁坏,十八罗汉雕塑是幸存的艺术珍品。
大悲寺内台阶两侧种植了两畦青竹,大殿后有两棵银杏树,树干高耸,粗达数围,需几人联手合抱。据考证树龄已逾八百年之久,至今长势旺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