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寺-白城-吉林寺院
香海寺
香海寺,位於吉林省通榆县境内,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建成,迄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三百多年来,香海寺曾几易其名,历经风雨,成为吉林省历史上重要的庙宇建筑。
香海寺初建时名「青海庙」,清乾隆时将其改名为「福兴寺」。六世班禅也曾来寺里传经说法,汇聚喇嘛一千零八十人,前来听经受法者不计其数,因其「日日香烟缭绕,弥漫如海」,故而得名「香海庙」。一九四六年,设立向海区,又更名「向海庙」。一九九四年,「向海庙」重新修复。
历史上,向海一带是蒙古族王爷哈图可吐的领地,是蒙古族聚集的地方。蒙古族传统上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清顺治六年,经头人商议,在山清水秀的向海湖西塔甸子,建起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寺庙,名曰「青海庙」。当时,寺庙里有七位喇嘛。建成不久,寺庙被洪水冲毁。後经重建,寺庙占地九十九亩,围墙高六尺,院门两侧有钟鼓二楼。院内有七株大榆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庙共三层,高十二米,庙体为青砖灰瓦,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蓝、白色,庄严古朴,其建筑工艺,雕绘水准,与北京雍和宫相仿。
一七七二年,乾隆带著和 、刘墉等三十四人前往长白山探祖寻根,途经向海,下榻青海庙。乾隆见「青海庙」的「青」字比「大清帝国」的「清」字少了个三点水,好似削去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於是找来住持,重命庙名,改为「福兴寺」,且亲笔书写匾额和楹联,并留有「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碑文。当地无山无石,便以木代石刻成碑。由於木碑不禁风雨,加之关东塞外,地广人稀,识得碑文的人寥寥无几,如今木碑已不知去向,只有北京雍和宫《福兴寺志》还留有这段记录。
「文革」中,当时名为「向海庙」的寺庙一楼被改做了公社的供销社营业室,二三楼做了办公室和仓库。一九七二年,寺庙被彻底拆除,砖瓦木石建起了公社办公室、供销社营业室,向海庙不复存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後,向海庙得以恢复重建,改名「香海寺」。为满足汉、蒙等民族信众的要求,香海寺在建筑风格上兼顾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风格。新建的香海寺属坐北朝南建筑,山门的格局是三门并立,以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门」,院内建有千佛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五重殿。在大雄宝殿後约五十米,矗立著一尊高六.九米的阿弥陀佛像。
二○○一年五月,香海寺内五方佛塔奠基动工时,在东房山下,出土了四尊镀金佛像。这四尊佛像,分别是阿弥陀佛、四臂观音、莲花大师,文殊菩萨。每尊佛像高四十厘米,重九公斤。村民纷纷赶来观看,许多专家学者也前来考察、鉴定。是什麽人、什麽时间、为什麽把佛像埋入地下,成为香海寺历史上的谜团。一九四五年前,寺规庙纪尚未破坏,不可能无故把佛像埋进土里。一九四七年以後,庙里已无佛像。因此,人们推测,埋佛像的时间应该是一九四六年前後。
香海寺重建以来,不仅满足了广大信众的要求,同时积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几年来,先後为敬老院、贫困户捐款物;为八所乡村学校捐款七十万元。
现任住持正林法师。
电话:0436-4588414
邮编:137215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