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上、下寺-临汾-山西寺院
广胜寺牌楼
广胜寺--位于山西洪洞县城东北十七公里的霍山南麓。这里翠柏环绕,泉水清澈,寺庙建在这青山绿水之中。
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俱卢舍寺,也曾用名阿育王塔院。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曾游于此,见此庙景色之秀丽,然规模不够宏大,遂奏谍代宗皇帝李豫扩建该寺,后代宗亲钦赐“大历广胜之寺”,从此,“广胜寺”名一直沿用至今,一千二百余载。
广胜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组成,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统称为广胜寺。现存建筑为元,明建筑,因元大德七年(一三0三年)洪洞、赵城一带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将原来汉唐建筑震毁于地震之中,后来,广胜寺又在一片瓦砾中屡续重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飞虹宝塔
上寺
上寺建在山巅,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前殿(弥陀殿)、中殿(大雄宝殿)、后大(殿毗卢殿)以及东西配殿组成了塔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
飞虹塔是上寺诸建筑中最高的建筑物,塔主体为砖石结构外部镶嵌琉璃构件,原名“广胜塔”,后来人们亦称“琉璃塔”,又因建塔僧人达连法师号为“飞虹”而得名。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6年),塔下围廊是明天启二年至六年(公元1622年---1626年)增建的, 塔呈八角锥体,十三层楼阁式,通高47.31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七彩琉璃塔。塔身各层的琉璃仿木斗拱、莲、瓣、花卉以及各个面,各个角上的盘龙角兽、券门、木梁枋、法器、勾栏、还有佛教人物、佛、菩萨、金刚、力士、天王、居士等等把飞虹塔自下而上打扮得绚丽多彩,至今四百八十年已过,色泽仍完好如初,巍峨壮观。《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称飞虹塔是我国明代琉璃建筑的代表作,一九五八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中国古塔”特种邮票,其中就有“洪赵飞虹塔”,因此洪洞“飞虹塔”就与山西“应县木塔”、云南大理的“千寻塔”、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齐名,成为四大名塔飞往五湖四海。
飞虹塔后第一座古建筑为上寺前殿,前殿为单檐歇山式,内供奉佛像为西方三圣,中间为弥陀佛,两侧协侍人物东为观世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殿周围有古代藏经柜一套,柜高两米零二,著名的《赵城金藏》曾存放在此内。
《赵城金藏》是一部浩瀚的佛教经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多的汉文版大经,印成于金皇统年间,原为卷轴式,八百年来一直保存在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1954年洪洞、赵城二县并为洪赵县,后改为洪洞县)。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为保护此套经卷,历尽艰辛,多次与敌人周旋保住此经卷,解放后运送至北京国家图书馆,现已出版一套《中华大藏经》,就是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成书,书印完摞起约有三层楼之高,《赵城金藏》可称为稀世之宝,广胜一绝当之无愧。
在上寺中院,有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殿重建于明景泰年间,内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两侧有普贤和文殊二菩萨,三尊像均为明代的木雕精品,殿两头有十八罗汉铁像,殿正中高处悬挂一块大匾牌,上有“光辉万古”四个大字,字体稳健端庄,笔力南猷,这是清雍正皇帝称帝前书写的。
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唐柏称之为广胜一奇,奇就奇在同一个地理位置,相距不足三丈,但其树纹一个左扭,一个右扭,引起了游览者的质疑。
相传在唐代扩建广胜寺时,寺里有两个小沙弥闹个人纠纷,师父发现后,便指示他们俩各往大雄宝殿前栽种柏树一棵,暗喻二人要精诚团结共修真道,但终因年幼六根未净,结果所植柏树仍别扭着,各奔东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悟到了潜心学佛,一心修道的真谛,并成为两个佛门高徒,但是,他们小时候种的这两株柏树终于没能扭过来,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后大殿又名“毗卢殿”,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重修,庑殿顶,屋脊为琉璃瓦件,造型别致,殿内主像为佛教中的三身佛,像后均设背光,沿殿四周有小型神龛,龛内有三十五尊铁佛像,上方绘有明代壁画五十三尊像,合起为佛教中的八十八佛,殿门为隔扇软门,上有镂花雕刻,图案共三种,工艺极为精巧,这种“挑白毯纹格”雕刻,亦为广胜寺的木刻精品。
下寺
下寺
下寺在山脚下的霍泉北侧,庙宇坐北面南,北高南低,依地形而建,原称上寺下院,现在叫下寺。下寺主要建筑有三座,山门(亦称天王殿)、前佛殿和后大殿,依次排列在一中轴线之上。山门为元代建筑,远看象二重檐,但实际上是单檐下加一腰檐,手法之奇,国内罕见。前殿为明代成化年间重建,悬山式,殿内原有佛像,现已不存,因抗日战争时期,这儿曾开办过一所学校--太岳中学,将塑像全部搬走,成为“学生教室”,后大殿为元代时建筑(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单檐悬山式。该建筑大胆使用大横额木作结构,减掉了殿内的许多脚柱,把斗拱爬梁(斜梁)构成一体,共同承受屋顶载荷,其梁架用材经济、结构独特,具有较高力学价值。殿内有元代塑像,中为三世佛像,两旁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在殿内的东山墙上原有大面积壁画,1929年被文物商盗卖至美国。现陈列展览在美国堪沙斯城纳尔逊艺术馆。1997年维修该殿时,文物专业人员又在大殿的后墙体内发现了大面积壁画,约150m2,正待开发让其重见光明。
水神庙过街戏楼
水神庙
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且只有一墙之隔,这里属风俗性祭祀庙宇。主殿宇叫明应王殿,是祭祀霍泉神的场所。明应王殿为元代建筑,建于公元1319年,重檐歇式,四周设围廊。殿内有明应王像端坐神龛正中,两侧有侍女四尊,人物穿着细腻,形象楚楚动人,龛下有四大臣泥像分站两列,其气色神态各异,面部表情传神。
在水神殿的四壁上,绘满了元代壁画,将近二百平方米,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作品,据题记载,都是当时洪洞、赵城一带的民间画师绘制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东西两壁有求雨图和降雨图,神话故事,想象离奇。除此还有几幅很富有风土民情的卖鱼图、司食图、司宝图、打球图、下棋图等,画面上还有园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种人物、民俗,尤如元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尤其是在南壁东侧,有一幅反映元人戏曲的画十分珍贵和有名,它是目前全国发现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人们誉为广胜寺的三绝之一。画面是一个戏班集体亮相的场面,正中是班主“忠都秀”,这是画幅上部横标“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告诉的。 十一个人物中,生旦净末丑,都构画了脸谱,有的还挂了胡须,有的手持笏板、刀、宫扇等道具,有三种乐器演奏,击鼓、吹笛、拍板同登前台。这幅画反映了我国元代杂剧盛行时期的真实情景,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贵资料。尤其是这幅壁画保存在平阳府(今临汾)管辖的洪赵地面,研究价值就更重要,因为平阳素有戏剧摇篮之称。
水神庙除主殿外,还有仪门、山门等建筑。尤其山门,实际上是一座古代戏台。戏台背面就是庙门的前脸,山门甬道是从戏台下通过入内的,又称“过路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这里都要请戏班唱大戏,这与水神殿位置及壁画形式十分吻合。
邮编:041606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