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寺-晋中-山西寺院
回銮寺位於山西省介休市西南20公里处的绵山脚下,素有绵山十景之首的美称。曾名空山灵溪寺和兴国寺。因唐太宗李世民到绵山礼佛未果回銮至此而敕名回銮寺。整个寺院占地20余亩,布局方正,大小殿阁依据回銮寺的回字修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四怛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
回銮寺曾为唐王李世民的行宫,太宗曾在此居住六日。并在寺旁建龙天庙以示纪念。寺内名僧辈出,着名的有学问渊博、人格高尚的大和尚恒超及其弟子——代宗皇帝问其有道,下诏居京都广福寺的慧空和尚。
到回銮寺的车程非常方便:在市中心乘坐五路公车即可到达。
回銮寺的历史渊源
贞观十四年(640年)陕中大旱,太宗李世民向绵山求雨,空王佛田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莫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泼去,於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霖,乾旱解除,万民欢腾。为感谢志超解民倒悬之恩,贞观十五年(641年)唐王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志超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说师傅已圆寂西归。太宗未能如愿,内心空悲,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也,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古佛四个大字。下山途中天降大雨,太宗一行回銮到空山灵溪寺,看到寺院美景净收眼底,唐王随即赋诗一首: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辰。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梵钟交二响,法曰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
太宗回京後几十年,寺庙重建。唐僖宗赐名回銮寺。
回銮寺景点介绍
回銮寺是一座隋末唐初的寺院,历经历史沧桑。现在寺院建筑保持元代风格,殿内的壁画栩栩如生,再现着历史的辉煌;殿外石碑成林,传承着善男信女的慈悲。庭院内的两颗大龙槐蜿蜒扭转、长相奇特,似乎在诉说着承载当年唐王李世民龙冠、龙袍的荣耀。一颗大柏树枝干挺拔,高耸入云。
1.2005年4月中旬,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介休郭申生先生诚邀北京、天津的挚友到绵山踏青。绵山的风景令他们一行激动不已,原汁原味的山林风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给人以感悟的佛、道文化景观,如唐太宗李世民千里迢迢来礼佛的空王佛田志超活佛,让人感悟到绵山的灵气与佛性,感受对活佛的无限敬慕和遐想。据导游介绍,绵山风景区面积辽阔,方圆百里,在绵山风景区西侧兴地村,存有唐太宗李世民礼佛回銮的回銮寺,虽然年久失修,但仍然有参捂的价值,因为它是唐代之前的寺院,保存元代建筑,最早与皇家结缘,回銮寺早年又名空山灵溪寺和兴国寺,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礼佛未果,回銮到回銮寺。内心空悲,朝天大喊,只见空中映象※空王佛三个大字和活佛的轮廓。
2.导游的介绍让我们颇感兴致,心中带着对活佛的敬仰,下山辗转到了回銮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年久失修,到处是残垣断璧的景象,只有大雄宝殿前的两棵龙槐和一棵松树,虽树干已老,但枝叶茂盛,象三尊好客的菩萨,升着长碧、在不时的迎客,告诉游人回銮寺的春天已经来了;一边在诉说着回銮寺过去的荣耀和对未来的期盼。在树干和枝条上,错落着代表吉祥象徵的红绳,寄托着村民和游人祈求平安的期盼;听村里年老的对回銮寺记忆仍深的介绍,只要心诚的人摸一摸老龙槐,再摸一摸身上不舒服的部位便可得到吉祥如意,或对着龙树默默的许愿她就会让你心想事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把淋湿的龙冠和龙袍搭在树上,千年的老树沐浴皇恩和佛菩萨加持,也便全身灵气,充满佛性。给游客带来了龙气。
寺内密布龙槐翠柏、长相奇特、蜿蜓扭转、如同飞龙一般、如此奇特的龙槐、恐怕全国也只有此两株,称介休十景之首。当年唐王李世民重游回銮寺时
曾留诗一首: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
当即三人发心、修复古刹,弘法利民为当地百姓造福。经村支书马浩等领导的热情接待、更加大了决心,马支书说:这是大好事,是村委的心愿,也是全村老百姓的期盼。
阴历十九、郭申生先生在德高望众的广弘法师、一悟师父和众居士的帮助下,带领大家对寺院进行了洒净仪式,将全堂佛像请进了寺院,当地老百姓争先礼佛。
此时此刻,寺院上空晴空万里,彩云滚滚,佛光万照,与经声佛号溶在了一起仿佛告诉人们佛法在此又住世了。
一片吉祥、万民庆兴,是兴地村民的祥云,是兴地村的佛光,是三晋大地的福音。
電話:0354-7052276 3538999
傳真 :0354-7229701
網址:http://www.hls.net.cn
E-mail:jxhls@163.com
回銮寺千年龙槐
回銮寺古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