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大佛禅寺-绍兴-浙江寺院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  门

  新昌大佛禅寺
  大佛禅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南明山(古称“石城山”)。这里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树苍苍,飞瀑泱泱,曲涧微转,幽洞深邃,是风景幽奇的山水胜地。
  大佛禅寺最负盛名的是石雕弥勒大佛,开凿于南北朝齐梁年间(486——516年),前后营造三十多年,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6米。此佛像是我国江南第一石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妣美,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弥勒像不仅此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容秀骨清,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当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身披袈娑 ,中胸袒露,衣着绉褶,自然流畅。给人一种超脱、庄严这感。在造像上作了两个艺术处理:一是适度放大头部,处理好视差关系,使人们仰视大佛时,毫无比例失调之感,且面容亲近真实。另一个巧妙的创造是凿成深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目光相接之感。
  大佛禅寺开山和尚是东晋名僧昙光。东晋永和(345——356年)初年,昙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见这里古木参天,石壁千仞,青藤络石,环境十分清幽,就在这里劈荆斩棘,居洞修行,南齐永明年间(483——493年),僧护来到石城山该寺,做了隐岳寺住持。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辄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就壁刻成佛像。石壁坚硬,进展缓慢,至齐备建武年间(494——493年),僧护圆寂时,只粗粗凿出佛头部形象,其弟子僧淑继其业,因“资力莫由”而停工,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僧祜受建安王萧伟之邀,主持凿刻石佛工程。僧祜(445——518年)是齐梁时代律学大师和杰出的佛教雕刻家。他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石佛“失在浮浅”,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固范“,前后雕刻四年,雕成极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思特为之作了两千二百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赐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间,赐寺名为“瑞像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诏改瑞像寺为“宝相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户阁,三层五楹,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户阁”。后遭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至此改称“大佛寺”。
  大佛禅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殿、米芾所书“面壁”题刻、古银杏、解开岩、七寸头、月峡等名胜。
  智者法塔是天台山国清寺开山祖师智头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头法师应诏进京,路经新昌石城寺(今大佛寺)讲演佛法,随即圆寂,建“智者大师法塔”。现在的塔是1983年重建。
  大佛禅寺西北一里外另有一处石窟,现称为“千佛院”,又称“千佛岩”,系天然溶洞,内塑海岛观音像;岩壁上分布着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凿的1040尊佛像,是我国早期南方石窟艺术之珍宝。石窟由两个平行相连的大小窟室组成,两窟平面略作椭圆形,单室无前壁,现建有砖木结构的窟檐。大窟后壁正中雕释迦坐像,左侧列千佛六区,右侧列千佛四区,每区纵排10小龛,横列11小龛,10区千佛占据了宽15米,高180米的窟壁。每区正中约占九个小龛的位置开一大龛,龛内雕一结跏趺坐佛像,像饰圆形头光。小龛为圆拱形,大龛为尖拱形,大小龛内坐佛合著通肩袈裟,佛像不设台座,千佛区外两侧各有一浮雕护法像,像高相当开七个小龛护法脚踏圆形覆莲台,有圆形头光,颈饰桃尖形茂圈,双肩披帛下垂,交叉于腹间又翻悬肘于体侧,大裙下摆外展。右侧护法右手下垂住剑,左侧像则右手偎胸持棒。千佛区下方还有十八罗汉塑像,似为近代所作。大窟内千佛像损毁较甚,又经后世重妆或改塑,原貌尽失。千佛尽端的两护法像虽亦伤痕累累,且头部已失,但幸而未得后世被妆,造像原样还依稀可辨,护法像显示出了以南方士族冕服印取代印度、西域佛装的南朝风格,这种清新的艺术风尚,在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年)迁洛前后,强烈地影响了北方石窟艺术,并逐渐发展成这一时期全国佛教艺术的主流。
  毗邻的小窟不及大窟的五分之一大小,窟内雕平行两排坐佛,每排约有20个小龛,龛为圆拱形,龛像样式与大窟中千佛相仿,但体量较大。两排造像正中约四个小龛的位置开一方形大龛,内雕一结跏趺坐佛,小窟内共有佛像约35尊,与大窟中千佛像一样,小窟内佛像头面部残损,雕像经后世重妆,难知旧颜。据雕刻纹样判断龛内坐佛当属南齐风格,最早见于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年)雕造的无量寿佛石像,后流行于北魏孝明帝元诩的熙平、神龟、正光年间(516——525年),并延续到东魏以后。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像艺术起步并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沿袭东晋以来佛教依附玄谈、重义理、不重苦修的风气,在凿崖造像方面,南方显然大不如北方。据史籍和现存遗迹来看,属于南朝的石窟造像,仅见于今江苏南京摄山和浙江新昌南明山两池。与南明山弥勒大佛一样,南京摄山楼霞寺的大部分窟龛亦经后世改造、重妆,原貌不在。因此,千佛院石窟之南朝遗韵尤显珍贵。将千佛石窟与西北、中原的庆阳北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和川北广元千佛崖石窟中的一些佛像相比较,不难看出,在当时南北对峙中,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并未中断,占据华夏文化正统地位的南朝在文化上比游牧民族统治的北方影响更大。因此,在许多北方、中原的石窟造像中,明显地显示出南朝风格的作品。同时,北方佛教开崖凿像之风的盛行也推进了南方石窟雕刻艺术的发展。新昌千佛石窟正是这种历史大氛围中的产物。
  大佛禅寺另一主要古迹,就是解开岩。该岩是一块中裂如锯开的磬石,民间传说是两位神仙化成孩童,用茅草锯开岩石,鼓励僧俗要持之以恒地雕凿佛像。解开岩旁有一断石如和尚倒立,称“倒拖和尚”。传说一和尚见玩童以草的锯石,讥笑说:尔等能锯开石头,我就倒着走路。结果巨石锯开,和尚只得倒立在那里。
  大佛禅寺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后,又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佛禅寺现任方丈悟道长老,浙江省岱山人,78岁,兼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绍兴市佛教协会会长,绍兴市政府常委,新昌县政协副主席。现任监院传实法师,浙江省舟山人,兼任浙江省新昌县政协委员。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山景区三部分组成。大佛寺景区紧依县城,是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之中。
  大佛寺内最著名的是依山开凿的弥勒石窟造像,通高16米,两膝相距10.6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而与之毗邻的千佛院,内有1075尊小石佛,人称“江南敦煌石窟”。近年来,景区内相继开发了般若谷、佛心广场、木化石恐龙园、露天弥勒、罗汉洞、射雕村等特色景观。景区游览面积约2.5平方公里,游览时间约三小时。
  大佛寺景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六朝时期这里就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高僧星聚并创立许多佛教光辉业绩的地方,也是天台宗祖庭之一。历代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颜真卿、弘一法师、赵朴初、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等吟诗题联百余处。整个寺院的建筑依山就势、迥异曲折、风格独特,是风景园林式寺院的典范,景区内山青谷翠,岩险石奇,池明如镜,修篁夹道,人工巧筑与天然野趣为一体,是观光朝觐、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十里潜溪景区距县城西5公里。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环境优雅,涧流飞泻,怪石林立,有天烛湖、百丈岩、七盘仙谷等景点,玉兔岩、九龟上岸、狸猫听音、骆驼背猴等沿途景观,均是水石交战的矛盾统一体,让人叹为观止。南岩寺景区离县城西7公里,南岩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唐宋时僧众曾达八百,寺院邻近有任公子钓台、化云洞、玉女矶、蝙蝠洞等众多洞穴景观。世传中的“海迹神山”南岩寺正在修葺扩建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江南第一大佛
  “江南第一大佛”是大佛寺内人文景观中的精华,镌造于南朝齐梁年间(486—516),僧护、僧俶、僧祐三代僧人相继雕凿,历时三十年建成。据记载:公元486年,僧护来到石城,见仙髻岩数十丈高的徒削青壁,岩壁下流水叮咚,如闻琴弦之乐,不觉口念弥陀,拜到在地,立下“原造弥勒,敬拟千尺”的宏愿。此后他到处募化,悉心准备,十年后正式开工,但经营一年即劳累不堪,才浅浅凿出一个浮雕式的面部轮廓,就病倒不起,临终时嘱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办成,再生当就吾志”。僧护园寂后,僧俶继续雕凿,虽“夙夜匪懈”,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无着,难以为继。到了天监六年(507),才得到了梁武帝和建安王萧伟的鼎力资助,并派来了僧祐来设计和指挥施工,僧祐是当时的一代高僧,是一流的建筑和造像大师,资金和人才得到了保证,大佛才得以完工。世称“三生圣迹”。
  石弥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头高4.87米,耳长2.8米,口宽1.28米,两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雕刻精细,线条飘逸流畅,气度娴雅,表达了佛陀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仔细观瞻,使人悚心静虑,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运用了透视原理,头部特意放大,使观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时能接受启示,进行洗礼,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无比例失调之感,这在1500年前就处理得这么好是一个惊人的创造。大佛是当时艺术和宗教上的伟大创造,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最高水平,造像年代与价值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比,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伟绩。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之撰写《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中国著名学者范文澜、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都把新昌大佛的雕凿作为大事载入史删。现在,大佛在国内和东西亚也是声誉卓著。
  龛外大殿原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会昌五年(845)建立楼阁,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为“宝相寺”、至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佛阁三层五楹,取名“毗卢阁”,万历廿九年(1601)建无梁桥,现在的五层五楹为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主体建筑改为五层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顶,飞檐翘角,逐层退进成塔形,外观雄伟壮丽而又精巧稳重。“逍遥楼”匾额为唐颜真卿手书;“大雄宝殿”为清俞樾书,殿内楹联“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为蔡元培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般若谷
  般若谷景点始建于2001年2月,原为明代采石场。经匠心独具的构思、设计和建设,以石宕深窟、溪流水塘、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般若(bo re),系梵文音译,即大智大慧,景名“般若谷”为贺敬之所题。汉白玉经幢高9米,柱上镌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前方一飞瀑从天而降,落差约为50米,共分七级,“七级”之数正好与佛语“七级浮屠”相合。“禅源“二字为赵朴初所题,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为“习禅之祖”,在大佛寺修禅53年,比达摩祖师到少室山“面壁”至少早一百多年。大佛寺在东晋时“般若学”、“禅学”并重,因此题为“禅源”。
  景点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像,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出生像象征了佛教的起源。右边是释迦牟尼在菩堤树下成道的线雕图案,成道像象征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沿台阶往上走,岩壑陡壁,喻意佛教文化传到我国传布者经历的拔山涉水之艰苦。经过第二级瀑布,拾级而下,正前方是一幅12米、高25米宽的石壁浮雕像,画面场景为南朝时期大批高僧名士云集剡中(今新昌),研究佛教般若学,还有昙光开山、支竺遗风、般若创宗、三生圣迹、智者圆寂等典故,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止于新昌的十八名士。这是一幅佛教中国化的巨型历史画卷,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也体现了新昌在佛学史上的地位。瀑布层层下跌,激起巨大的轰鸣声,喻意我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学在激荡中包容了佛学,最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一大中国文化。隧道中间有一石室,曰“光华世界”,中间为两尊毗卢遮那佛,四面是镜子,金碧辉煌,“光华世界”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出隧道,迎面是20米高的鳌鱼观音像,还有文殊菩萨,今后还要在周边雕凿普贤、地藏王菩萨。我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象征了佛教在我国的普及。
  般若谷布局绝妙,喻意深刻,是当代新景点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地下佛国”之美誉。


  佛心广场
  大佛寺山门前有一个广阔场地,近年来加以平整,培值花草,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佛心广场,这一景点由峭壁上镌凿出放大了的弘一大师手迹“佛”字,与岩壁下平地上巨大的“心”字组成。大红的“佛”字高20米,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广场前方有一椭圆形的大照壁,紧靠照壁为一座直径10米的莲花池,池中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在莲蓬里喷涌着流转不息的泉水,意蕴新昌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广场中间巧妙地点缀着一些景物,一块大照壁上是著名书法家朱关田书写的孟浩然《石城题咏》:“石壁开金相,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松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争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衲,禅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广场中又有一“古井亭”,乃是一座四角檐平顶亭,顶部藻井开天窗,构造奇巧。亭内一方形黑石井栏圈,原是县城的陈家井旧物因县城拆迁移建于此。井亭有一联为书法家郭仲选所书:“弥勒宏姿石城现宝相,南朝瑞像古井涌灵泉。”
  新建的佛心广场与古老的浙东名刹十分协调,也为游客所喜爱,每每在“佛字崖”前拍摄留影。


  佛山圣境
  经绿竹掩映、黄墙黛瓦的华严庵,远远就能看到盘虎岩对面有一座小山,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山体宛如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右手扶膝,左手扶袋。自然形态唯妙唯肖。设计者巧妙地用人工略加装点,配上10米高的头像,这一来,一尊通高30米,头顶蓝天,笑口常开、憨态可掬的露天弥勒就呈现在游客面前,石碑上刻有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露天弥勒一侧,还置有6尊小石雕弥勒,既具有自然造化之奇,更具人工点缀之妙,可谓神来之笔。看到露天弥勒,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实有其人,即是五代贞明三年(917)圆寂于奉化岳林寺的和尚契此,此和尚在临卒时说过一句“弥勒真弥勒,世人皆不识”的偈语。后人大约为证明自己并非“不识”,就认定他的形相为弥勒,并把他“腆着大肚,满脸堆笑”的尊容塑了起来传了下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百罗汉洞
  “罗汉洞”三字为金庸先生所题。这个天然的山洞,因洞口山崖很像一只卧着的老虎得名叫“蟠虎洞”。为了继承和弘扬新昌大佛寺的石窟艺术,将这个天然的洞窟进行了加工、扩展,在国家级雕塑大师的指导下,依据地势构建了1.1米至1.3米不等的五百罗汉,现称“罗汉洞”。
  罗汉一词,是梵文译音,原称阿罗汉,佛教信徒修行的功夫不同,所以取得的成就也有上下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在大乘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是佛,然后是菩萨,再次是罗汉;在小乘佛教里面罗汉是最高的果位,成就最高。到这个境界后,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应受天人供养,也为众生作福田。
  我国对五百罗汉的供奉,始于晋、兴于宋、盛于清,五百之说,来自印度,五百罗汉来历传说颇多,法华经上说是释迦牟尼的五百弟子,涅槃经上说是五百商人所化,还有五百大雁说,五百强盗说等等,众说纷纭。
  走进洞内就令人目不暇接,五百罗汉加上滴水观音、善才童子、龙女、悟道法师,一共504尊塑像,取自佛经五百罗汉拜观音的典故,表达的主题是祥和、平等、民主、自由。我国艺术价值较高的五百罗汉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云南筇竹寺、汉阳归元寺等,而新昌大佛寺罗汉洞另有特色,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宗教造像和石窟艺术相结合,泥塑彩绘,洞窟飘海罗汉在全国也属罕见。而且其神形夸张而幽默,赋予动感和变化,不管人物手势、眼神、衣着、道具,无不精细逼真,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呆板形象,也不是高高在上、不可即近的庄严宝相,而成为可亲可爱、可近可敬的凡人世相了,让你感觉好象是面对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坐卧立跑,各行其事,有的谈天、有的论画、有的做买卖、有的奏乐,有济公、有达摩祖师、有王公贵族、有士农工商、医卜星相、贩夫走卒、有十八罗汉斗大鹏,有乞丐与公卿促膝谈心、有穿草鞋的与佩金玉的辩论不休,穿各式各样的衣裳、骑各种各样的坐骑,还有黑色人种、棕色人种、白色人种。根据禅宗的说法,佛法平等,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贤愚智慧,都有可能修成正果,人人皆可立地成佛。这种平等思想,对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无异是一种超脱,宗教的感化力和诱惑力在这里收到了更大的功效,这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大改革,也是思想、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大佛寺原方丈悟道的塑像。悟道法师出生于1920年,14岁皈依佛门,博览释典,精通佛法,多次到国内外丛林讲经,深受佛教界敬重和推崇,因慕法师道德发心皈依的信徒数以万计。法师生前任大佛寺方丈,又身兼十七个寺院方丈或名誉方丈、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市佛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常委、县政协副主席,为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法师一生至信因果,严持戒律,弘扬佛法,广作利益众生的事。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皆得成佛,所以以法师的修行成果有资格进罗汉堂。而且,他坐了罗汉堂一席,对那些入了佛门但又六根不净、四大不空的僧人也是一种鞭策。法师的手势意为迎客,体现了本寺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精神。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弥勒大殿外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