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马曲德寺—日喀则市—西藏寺院
乃宁曲德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南尼乡,属年楚河上游的河谷地带,寺庙北距江孜县城十公里,南距康马县城四十公里,东依札西达节山,西临年楚河,海拔四千一百米。
乃宁曲德寺,亦称“南尼寺”。创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创建人为阿羌甲‧强拜桑布。传说阿羌甲‧强拜桑布为古印度僧人,系莲花生大师的弟子。他在莲花生大师建立桑耶寺以后来到年楚河上游的谷地,见河西岸的山势犹如一头匍匐在地的大象,是弘扬佛法之地,即主持修建了乃宁曲德寺。
乃宁曲德寺历史悠久,是康马县以及康马县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其建筑可分为四个时期:
吐蕃时期建筑:吐蕃王朝时期,乃宁曲德寺占地面积约为九万平方米,寺周围筑有内、中、外三道穷土围墙(中、外围墙已毁),内围墙以内即今这乃宁曲德寺,占地面积六万五千三百八十平方米(南北长三百八十四米,东西宽一百七十米)。建筑包括围墙、佛堂、佛塔、欧子扎仓、吉察扎仓、曲康扎仓、丁吉扎仓、额古厦扎仓、那布扎仓等。围墙由穷土筑成,高五米,厚两米,墙上可跑马;墙东北角有一夯土碉楼(已毁)。围墙内的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佛堂、欧子扎仓和三座灵塔。佛堂坐西朝东,面积为四百四十二平方米(东西长二十六米,南北宽十七米);西端为佛殿,东部为经堂。佛堂北面约二十三米处为欧子扎仓,坐西朝东,面积七百二十平方米(东西长三十米,南北宽二十四米);进门的南北两侧为僧房,中间为天井,后部为佛殿。佛堂与欧子扎仓之间有三座灵塔,佛堂南侧为阿羌甲‧强拜桑布的墓地,后在其上建了一座护法神殿。北部为吉察、丁吉、曲康、额古厦、那布扎仓和佛塔。佛塔位于五座扎仓中央,系石砌佛塔,呈坛城形;塔座为方形,边长十米,高一米;塔座上为圆盘状塔身,直径九米,高一.五米;塔身中央有一方形塔心,边长三米,高一.五米。吉察扎仓在佛塔之南,坐南朝北,面积两千四百平方米,殿内墙上的壁画用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绘有释迦牟尼佛坐像,色彩、线条、构图都十分简单。丁吉扎仓在佛塔之北,坐北朝南,高三层,为二进五间,面积一百八十平方米。曲康扎仓在佛塔之东,面积三百平方米,现已成为废墟。额古厦扎仓、那布扎仓在佛塔之西,额古厦扎仓坐北朝南,为二进三间的三层夯土楼;那布扎仓已成废墟。
宗喀巴时期建筑:乃宁曲德寺原奉宁玛派,至阿底峡时改奉噶当派。到十五世纪时,宗喀巴大师曾两次来到该寺宣传宗教改革的主张和教义,后改奉格鲁派。在这段时间里,乃宁曲德寺又新建了一批建筑。在西围墙的中部地段新建了一座佛殿和一座扎仓。佛殿坐西朝东,面积二百五十五平方米(东西长十七米,南北宽十五米);扎仓位于佛殿北侧十米处,坐西朝东,面积为四百七十五平方米(南北长二十五米,东西宽十九米),为二进五间三层穷土楼。“文革”期间均被毁,现仅存遗址。在吐蕃时期建筑的佛殿南侧有一座色拉扎仓也是建于宗喀巴时期,为拉萨色拉寺设在该寺的一个扎仓,系石砌筑成,坐西朝东,面积六百四十五平方米(南北长四十三米,东西宽十五米),高二层,内有房屋二十余间。
十九世纪建筑:位于西围墙中部地段,有扎仓、佛殿八座,系拉萨下密院堪布雄奴传所建。雄奴伟先在康马县康马乡朗达村建了色丁寺,后因经常往返于拉萨、日喀则等地,便在乃宁曲德寺内建了一座佛殿和七座扎仓,作为色丁寺僧众往返拉萨等地途中住宿念经之地,称为“江如色丁”。其佛殿坐西朝东,面积六百三十平方米(南北长三十五米,东西宽十八米);扎仓面积最大的为四百五十平方米,最小的为一百二十六平方米。该建筑在“十年浩劫”中被毁,仅存废墟。
第十三世达赖时期建筑:一九○四年英国侵略军向西藏进犯,为了保卫江孜,藏军和乃宁曲德寺的喇嘛以乃宁曲德寺为据点,凭借着寺庙高大厚实的围墙英勇地阻击了英军的进攻。战争结束后,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三三年)为了表彰该寺喇嘛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原吐蕃时期建造的佛殿东面新建了一座大殿,即乃宁大昭寺。乃宁大昭寺由经堂、佛殿、僧房等组成,坐北朝南。门前有石阶四级、石梯五级。门廊有柱四根,面积三十五平方米(东西长七米,南北宽五米),门廊四周墙上彩绘四大天王像。门廊两侧有房两间,设有楼梯与二层相接。门廊后部正中为经堂大门,宽一.七米。经堂面积六百七十二平方米(东西长二十八米,南北宽二十四米),内有方柱十八根,列为四排,后两排中间四柱(直径○.三七米)上方开有天窗;经堂四壁彩绘释迦牟尼佛、度母、金刚等画像。经堂后为佛殿,殿门宽两米,面积四十平方米(东西长八米,南北宽五米),有柱两根,正中供有高约两米的泥塑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像,两侧各有一尊高约两米的泥塑弟子立像。佛殿东侧为喇嘛拉康,面积二十五平方米,中立四圆柱,南面设有一佛龛,龛内供奉有二.五米,宽一.三米的“大明皇帝御制旃檀佛像”;拉康四壁绘有释迦牟尼佛、菩萨、度母、金刚等壁画。佛殿西侧为道具房,存放跳神和祭祀的用具。
乃宁曲德寺文物十分丰富,珍贵的有:
明代霁红杯:瓷杯敞口、弧壁、圈足;口径十一.四公分,底径七公分,高十公分;霁红釉,胎极薄,类似蛋壳。杯外壁开四圆窗,窗内施白釉,釉下彩绘八仙用具,每窗两样,譬如朝韩子的竹萧配何仙姑的花篮。瓷杯配有银质雕花茶托与茶盖。杯底朱笔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此杯系乃宁曲德寺珍品,为专供达赖喇嘛莅临临该寺之用的茶具。
“佛传故事”木雕:系压经板,长七十公分、宽二十五公分,紫檀木。木雕周缘雕刻莲花瓣,中部浮雕佛传故事。浮雕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其像肉髻高耸,着右袒式大衣,左后平置膝上,右手下垂,背光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左侧浮雕为释迦牟尼佛诞生、少年及青年时代出城巡行的情景;右侧为释迦牟尼佛离家出走、菩提树下悟道以及涅槃时的情景。整个木雕有人物雕像三十六个、佛塔八座。人物雕像多裸上身,着短裤,具有典型的印度雕刻风格。雕工精致,技法娴熟,为吐蕃王朝时期或西藏后弘期前期作品。
莲瓣纹三佛木雕:长七十公分,宽二十五公分,厚四公分。中间雕刻三佛座,佛座上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像,佛座周围雕刻卷叶纹、小佛和护法神像。中间佛座由夜叉用双手托举,夜叉头戴素帽,裸上身,着短裤,双膝跪在仰莲座上。佛座下部为双狮须弥座,须弥座上置一覆莲座,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戴高冠,长耳垂肩,饰圆形耳环;裸上身,胸饰项链;四臂,其中两臂身侧上举,另两臂左手平置膝上,右手平举胸前;身后有头光。头上有三个飞天:一为正面飞天,两边侧面飞天。佛两侧有大象、摩羯鱼等动物。木雕周缘为双层覆莲瓣。为十四世纪左右作品,精致繁缛,具有印度芨多式雕刻艺术风格。
卷叶纹佛像木雕:三件,均系压经板。长七十公分,宽二十七公分,厚四公分,周缘雕刻卷叶纹。第一件木雕:中部调刻以狮须弥座。座上佛像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膝上,身后头光连为一体,头光呈桃形,佛像左右全系卷叶纹。第二件木雕:中部雕刻三座覆莲座。莲座上各有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居中的佛像左手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左侧佛像双手结禅定印;右侧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三佛像身后均有头光和背光,周围雕刻“S”形卷草纹。第三件木雕:座上置仰覆莲台,莲台上为佛结跏趺坐像,佛像身后为圆形龛。居中的佛左手结禅定印;两侧雕刻大象、麒麟、摩羯鱼;佛龛顶部雕刻口噙长蛇的金翅鸟王。左右两侧佛龛中的佛像均为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佛龛周围刻满“S”形卷叶纹。为元代时期作品,细密繁缛,具有明显的印度笈多式雕刻艺术风格。
金刚杵纹木雕:系长方形,长七十公分,宽二十四公分,厚四.五公分。木雕下部雕刻仰覆莲,高十四公分;莲上雕一支金刚杵,长五十二公分;金刚杵腰部两侧各有半朵圆形团花,金刚杵周围雕有莲珠纹和卷叶纹。为元代时期精品。
菩萨像石刻:现藏于西藏处治区博物馆。质地系花岗岩,长方形,长八十公分,宽三十公分,厚十公分。菩萨像头梳高髻,戴三花宝冠,长方脸,额中有较大,颈下有三道蚕纹,戴环状耳环;裸上身,胸饰项圈,肩披条帛,手戴臂钏、手镯、下着长裙,赤足、站成横一字,脚下为仰覆莲座;左手作说法印拈一枝莲花,右手施与愿印持一莲花;身后有椭圆形头光,头光两侧雕刻菩提树叶。为西藏后弘期前期作品。石刻雕刻艺术流畅娴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罗汉石刻:质地系花岗岩,长五十公分,宽三十公分。罗汉像身着对襟广袖袈裟,双手合十倚坐在椅子上;两则各有一侍从,侍从十分矮小。罗汉身后有圆形头光和一株菩提树。石刻下部雕刻有一排藏文,意为“罗汉”。为元代以前作品。雕工古拙、简洁、流畅,具有汉地艺术风格。
明代释迦像绢画:绢画长二.五米,宽一.三米,绘有释迦直立像。释迦像系螺髻,面相丰满,额中有白毫相,弯眉细眼小嘴,耳长未垂肩,颈下有三道蚕节纹;身着圆领红色袈裟,跣足立于莲座上,莲座外侧环绕覆莲花瓣;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后有圆形头光。右手施无畏印,身后有圆形头光。绢画左上方有汉文题记千余字,题头为:“大明皇帝御制旃檀佛像”十个字,落款为:“永乐十年四月十四日”九个字,题记内容主要为颂扬释迦牟尼佛;右上方有与汉文题记同样内容的藏文题记。该绢画被视为乃宁曲德寺之寺宝,甚为珍贵。
乃宁曲德寺是后藏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尽管多次遭到破坏,但从其遗址上仍能看到其往日的繁华与宏大,它所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各时期寺庙建筑的风格、布局、用材等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