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广济寺—忻州市—山西寺院
广济寺在五台县城西门内,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王秉韬予以重修,为该县城内第一座梵宇琳宫。
该寺山门3间,内有东西配殿各3间,再进为文殊殿3间,殿旁有钟鼓楼各1座,最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间,悬山顶,琉璃鸱吻兀立于殿脊 两端,显得宏伟高大,为五台山元代殿建孤例。殿内佛坛上的彩塑为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等“华严三圣”,背面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佛坛两边的山墙 壁下塑着十八罗汉。整个塑像雄伟高大,豪迈奔放,具有早期佛教塑像的基本特色。
大雄宝殿前矗立着一座八角形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通高4米,幢身铭文虽漫漶不清,但字体遒劲有力,是典型的元代石幢。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的“五台山文物管理所”院内,在数以百计的五台山寺庙中不算著名,普通的游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广济寺始建的年代大致在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 1376年),明清曾重修,现只存有大雄宝殿一座,其余建筑均以毁坏无存。广济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于高约两米的砖石台基之上,殿前 有大致呈方形的月台。
檐柱侧角及生起明显;前檐柱头只出一跳刻作假枊的华栱,上以交互枓承托着耍头和橑檐枋;明间平柱头和次间柱头的耍头,是由殿内的四椽栿和乳栿伸 出来的,并有柱头泥塑,角柱头无泥塑;明、次间补间用斜栱,尽间补间与柱头相同;明、次间装隔扇门,尽间筑檐墙,两侧角柱的檐墙上各有两尊彩塑装饰,这个 形制却从未见过。
殿内梁架设计大胆,构制精奇:偌大的殿内只在左右尽间设两根后槽柱,右柱直抵平梁而左柱只及四椽栿,需在柱头接一根蜀柱才能架设平梁;两金柱之 间架一条横越明次间的粗硕横栿,左右各以一条粗壮劄牵与山墙暗柱相连;后槽全部以乳栿接后檐柱;前槽明间则在横栿上搭两条四椽栿至前檐柱上;在四椽栿上的 上平槫位置,左右向山墙暗柱再各跨一条横栿;然后从这两条横栿中间,再以乳栿与前檐柱连接。这样就呈现出一幅奇妙的“开”字形梁架图(如下图)。
由于脊槫和上平槫下蜀柱低矮,前后槽下平槫下只以坐枓支一条劄牵,身连上平槫蜀柱下的角背,其下只装一块普柏枋,所以整个大殿屋顶显得非常平缓。
关于“减柱造”这个词,陈明达先生生前颇不以为然(当然,他不是否定这种梁架构制方法,而是不赞成用“减柱造”这个名词来描述这种方式),但是 他也没有提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来。这种奇妙地扩大室内单位面积中最大限度的可利用空间方式,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独特所在,在充分了解木质材料最大限度“允 许”的基础上,设计者和工匠们使出了最大胆、最巧妙的构造思维。尽管陈明达先生不赞成,“减柱造”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这种构架方式,看来是很恰当的。
除了令人叹服的梁架构制以外,广济寺大殿中还保存着与大殿同时代的彩塑作品29尊。由于大殿内空间宽绰,故设置以倒“工”字形佛坛,即在左右山 墙下以及在后槽金柱之间布设佛坛:中间前面的佛坛上布置“华严三圣”及弟子、金刚力士等;背后则为号称“三大士”的观音、文殊、普贤等;左右佛坛上塑制 18罗汉。神像外观各异、声态古朴、着色典雅、神采流畅、技法多变,是元代彩塑中现存为数不多的上乘之作。
在大殿月台下右侧,遗留“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座,石幢八角单层,通高约2.5m。幢身上部各面为造像,造像边框上刻有供养人姓名等信息;幢身中下部镌刻经文,稍有风化。从经幢整体风格及造像技法来看,似为唐代晚期遗物。
地址: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
电话:0350-6542442
邮编:035515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