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秘魔岩—忻州市—山西寺院
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其位于繁峙县岩头村东北维屏山中的秘魔岩上而得名。
秘魔寺创始于唐垂拱年间(685-688),宋时予以重修,金皇统七年(1147),广云和尚再度拓建。清初,因刘千在此聚兵反清,寺宇被焚,后常平和尚于康熙九年(1670)重建,并流传至今。
秘魔寺坐东朝南,原为三进院落,寺内现存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3年以来经政府拨款和僧人筹资重建的。前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其中,天王殿 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内塑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大雄宝殿面宽5间,占地312平方米,内供彩塑释迦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中院正面置硬山顶文殊 殿、南北配殿等。
秘魔寺最有名的地方是“龙洞”,这里不仅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而且也是一处风景奇绝,登临远眺的绝好去处,历来为佛徒朝山必到之所。
此外,秘魔寺还有不少的文物古迹,供僧俗游客朝拜,参观。如唐代木叉祖师塔,宋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些文物无不反映了秘魔寺的悠久历史,也为我们研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提供了佐证。
秘魔岩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岩头乡境内,紧邻省道繁五(繁峙——五台)公路,是五台山秘魔景区的代表性景点,由秘密寺、中庵、天井大峡谷、五台山龙洞、七佛湾五处知名景观组成。 秘魔岩全景
秘密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境内(县城西南38公里)维屏山秘密岩,秘密岩又称秘魔岩,寺以崖名,故称秘密寺,又称秘魔寺。秘密寺自唐建立,历代重修,原建 规模甚大,有茅蓬32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处,前院有天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5间,南北藏经楼各5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5间;后院 部分殿堂残坏,仅北阁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3处。
秘密寺始建于北齐,唐代高僧木叉和尚辟为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坊。在参天绝 壁之上的五合山龙洞,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指令500神龙藏修之所,游客向洞内探视,时常可见各种奇异幻景,自古就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五台山”的 说法。天井峡谷为山西省十大峡谷之一。整个秘魔岩景区壁立千仞,苍松滴翠,山花烂漫,流水潺潺,自然景观之美,不但堪称五台山之最,也为世所罕见。
近年来,县乡政府和寺院在景区内修缮了部分殿堂佛像,铺设了上山朝龙洞的石阶,还在路径险要处设置了护栏、抓环。
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有诗:“羊肠百折任青藜,草莽萧萧仄径迷。绝壁倚天应隘口,断崖无路只飞梯。依人野鹤寻常下,逐客 山猿日夜啼……。”其中山林野趣横溢,与台山他处,自是不同。相传秘密岩为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之所。民间还有另一说法;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上五台山 讨要清凉石,即被文殊菩萨用法擒拿于秘魔岩山洞内。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该高僧常手持木叉,故名。
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三十八公里维屏山秘密岩,寺以岩名。秘密岩又称秘魔岩,所以秘密寺又称秘魔寺。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 秘魔岩全景
这里峰峦叠嶂,气候清凉,悬崖峭壁似神工所劈,名曰“岩山叠翠”,为繁峙十景之一。崖高百丈,崖下有寺,名秘密寺,始建于北齐,唐代禅宗高僧木叉和尚住 持此寺,从而闻名遐迩。秘密寺金朝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属外九寺之一,是山西省重点寺庙之一。 1976年5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秘魔岩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使人 留连忘返。有“百丈高崖,艳似朝霞”、“断崖无路只飞梯”、“千年古松成奇观’等景色。现存有唐代砖塔一座,五代时的砖塔及墓碑各一。宋金时代的经幢十 座,明代砖塔一座,石雕佛像二十余尊。寺内有大雄殿五间,文殊殿五间,配殿、僧舍等二十余间,均为清代所建。
秘魔岩寺庙主殿、钟鼓楼等建筑无不体现着五台山寺庙建筑的风格;雕刻在石壁上的佛像与云冈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你手抓插在石缝中的铁环,脚登悬空而架的铁索,提心吊胆,缘壁而行在通向龙洞的小道上时,你不禁会想起恒山古栈道的奇险。 秘魔岩全景
龙洞,在秘密寺北2.5公里处,是五台山闻名的景点,是佛教徒朝五台山必到之处。明朝《清凉山志》载:“龙洞,在秘密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上龙 洞的道路崎岖险峻,有的地方要脚踏石梯,手握铁环。登临龙洞远眺,群山环绕,古刹巍巍,千仞绝壁,高耸入云,如人仙境。名曰龙洞,其实只是一条高10余 米,宽10厘米左右的岩缝。据调查,有的人在岩缝内可以看到奇异的景象:洞内变得深远、宽大、明亮,随之出现佛、人、龙及山川、河流、树木、灯光、房屋、 亭榭等图象。在同一时间内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则看不到;有的人看到这种图象,有的人则看到另一种图象。此一千古之谜需待科学解开。
秘密寺原 地在木叉塔附近,清初常平和尚迁建今址。寺庙坐东向西,由前院、中院、后院和左右挎院组成。该寺在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塑像全毁,拆毁楼房、殿堂70 余间。现存天殿3间,山门、钟楼、鼓楼各1间,大雄殿、东楼、文殊殿、南北配殿各5间,禅房6间,均为清代建筑。 秘魔岩全景
寺后悬崖下有 一庵堂,名叫中庵,有3间三檐二层挑角楼, 明建。1967年拆毁,近年重建。楼内二层装1尊摩崖雕刻的弥陀接引像,高6米,庄重肃穆,明正德年间贤澍和尚建造。楼西侧为观音堂,原有3间三层楼房, 1967年拆毁,石壁上雕刻着17尊佛像, 高约1米,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为明弘治年间贤澍和尚所造。观音堂西侧是三圣庵,原供释迦、老子、孔子三圣。孔子像头部1966年以前已毁,释迦和老子头像毁于1966年, 1982年藏深和尚搭茅庵居此,改塑为三尊佛像供之。
从中庵沿崖根西行300米为西庵,西庵原有楼数间,清末已废。后建禅堂5 卧内塑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高约I米,塑工尚佳,1966年将房屋、塑像拆毁,今为废墟。
《清凉山志》载:“秘密寺在西台外秘密岩,岩谷幽深,陷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相传秘密岩为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之所。民间还有另 一说法: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上五台山讨要清凉石,即被文殊菩萨用法擒拿于秘魔岩山洞内。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该高僧常手持木叉,故名。秘密寺自唐建 立,历代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蓬三十二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处。前院有天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五间,南北藏经楼各五楹;中院有配 殿及正殿皆五间;后院部分殿堂残坏,仅北阁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三处。其三圣庵原供释迦、老子、孔子三像;观音洞三层分奉弥勒、三大 士、关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十八尊,高约一点五米;金佛楼三层八间,内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高及七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造。寺外有龙洞, 洞外面龛雕文殊像,龛旁雕侍理像两躯,皆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五十厘米,下层七佛高约一点五米,似 为元制。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层,高约十米;一为玄觉大师塔,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二层, 雕莲瓣与门窗,形体不大,建造尚佳。
秘魔岩还有如下文物:
唐代所建木叉和尚砖塔1座.造形古朴,8角4层,高约7米。
五代天会七年(963)所建玄觉大师墓塔,砖砌,6角2层,高约3米,雕莲花瓣与门窗,形态不大,建造尚佳。塔上镶碑I方,记载了玄觉大师的生平。 秘魔岩全景
北宋天圣八年(1030)刻“佛顶尊胜陀罗尼记”1尊,高64厘米,直径34厘米,日面刻,海面宽12厘米,记载了玄觉大师的徒弟绍温的生平。文字俊秀遒劲,楷、行、草各种书体皆有,潇洒自如,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却表现了宋代书法的特点。
北宋嘉柿二年(1057)所制“眢琏大师功德幢”1尊,原8面,今存5面。幢高 96厘米,海面宽17厘米。
北宋嘉柘四年(1059)所制的“佛顶尊陀罗尼经幢”1尊现存4面,每面宽18厘米。
北宋崇宁三年(1104)所制“殁故大师福全功德幢”1尊,现存5面,每面宽20厘米。高1.04米,8面刻高81厘米,8面刻。
还有经幢1尊,年代不详,从它所置的地方和书体看属北京经幢,高76厘米,直径40厘米,8面刻,今存4面,文字流畅。
金皇统七年(1147)所制“预修广云塔铭”8棱幢1尊,高96厘米,8面刻,每面宽27厘米,保存较好。
金大定十七年(1177),刻“宣密之塔”8棱经幢一尊,高74厘米。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