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三仙洞—阿图什市—新疆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汉代佛窟“三仙洞”
  阿图什市的汉代佛窟“三仙洞”,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西部、最古老的佛教洞窟,开凿时间起码比敦煌的莫高窟要早三四百年。
   三仙洞地处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塔合提村附近的恰克玛克河陡峭的河岸上,当地群众称“玉其莫日万千佛洞”,距今至少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是新疆保存下 来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对于研究佛教石窟艺术和我国佛教东传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佛窟1957年已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朝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宁撰《回疆通志》卷七云:“回城(喀什)北三十里上下有清泉,甚甘冽。迤北陡壁之半崖有石洞三,三洞中置石像”。当地乡民谓为 “三仙洞”。三仙洞下距河岸十二三米,上距崖顶十三四米,如无云梯,一般人断难进入。三个洞窟平行排列,洞门皆面北。洞口凿成门框形,东西两洞稍小,中间 一洞稍大,门框高约2.25米,宽约2米,厚约 0.7米。从门框上的门槽凿痕推测,曾经装有木框和木门,现已无从寻觅。在3个洞窟门口的下沿的石壁间,还有一排平行柱槽;由东窟门口的下沿至西窟门口的 下沿还有一排弯曲倾斜的柱槽,柱槽表明应是架设梯架栈道的痕迹,以供僧侣上下进入佛洞之用。
  三仙洞石窟形制比较单一,三个洞窟均有前后两 室,前室 较大,为纵卷顶,后室略小,为横卷顶,前室与后室间有石墙门栏。前室长宽各约2.8米,顶高约2.8米。洞窟之间的石壁本来不通,不知何时被人凿通。石壁 厚约1米。凿通后的小洞仅可屈身而过。东、中两窟后室残留有有塑像,东窟后室南壁下有石台一个,台上正中有有一40厘米的长方孔,似为固定佛像用的柱座。 中窟后室南壁正中有石胎佛坐像一尊,坐像残高1.2米,两膝间距1米,厚0.7米;佛头部已被破坏,佛身泥塑也被损毁。西窟后室南壁下也有一石台,石台正 中无方孔。
  三仙洞的壁画主要残存在东、中两窟的前室卷顶中央和后室的侧壁上。西窟壁画,荡然无存。在东窟前室纵卷顶中央似绘有天象图案藻 井,图案中心为一朱红圆月,围绕圆月是隐约可可见的群星,星月外作一淡兰色方框,框外有乳白色光焰,光焰外再山四个淡青色的半弧围绕成一朵花形,花形四周 又绘有身着赭衣的佛像,佛像呈结跏跌坐于莲台上。从藻井保存较好的南北两面佛像看,北面坐佛右侧,绘有一立佛像,立佛站在莲台上。立佛两侧又绘有一个或二 个小像;南面坐佛左侧绘有—立佛像,作侧立状,右侧又绘有一小佛像,小佛坐于莲台上,小佛右侧又有一小像,小佛身处菩提树下。在各个佛像的身后和项后均绘 有深红、绿、黄、白和土红等色光轮。佛像大者高约50厘米,小者约20厘米,从可数迹象计算,大概有14尊。此外,在窟的顶角间还绘忍冬纹边饰。有的研究 者认为,窟顷所绘天象和诸像图案,可能是表现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东窟后室东西两侧壁和门楣上,亦绘有坐佛和立佛像。东壁所绘犹为精彩,坐 佛居中坐于莲花台上,两手平放于胸前,两腿盘曲而坐,脚心向上,闲静适度,体态优美。坐佛左侧为一:立佛,立佛上身袒露,右手似托一物横于腰际,左手自然 下垂, 右腿直立,左腿微曲,形态自如,颇富艺术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尊立佛的着装,与其他佛像有些不同:下身穿着绿、兰、红三色相间的呈横条纹“统裙”。这种 装束在佛教早期绘画中也颇为罕见。
  中窟曾经重修,残留壁画甚少。但从已被粉刷掩盖的白色粉层下,仍可看到旧壁画的色彩。重修后比较明显的绘 画是在后室石胎坐佛身后,绘有火焰纹项光和身光,显现出时间较晚的迹象。重修后也绘有佛像和其他人像,壁画虽然完整,但从艺术风格和造型技巧与东窟壁画相 比,显然有别。中窟壁上题字甚多,划痕累累,其中可辨的有汉文、蒙文和回鹘文等.外文中有俄、法、英、日等文。
  若将阿图什三仙洞石窟与新疆 比较早期的拜城克孜尔石窟,稍晚的库车库木吐拉石窟,比较晚期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等相比较,从其造窟形制、壁画风格和造型技巧上,明显地可以看出它的 早期性。开窟形制单一,设计造你简朴;既符:合佛教早期造像的特点,又体现了新疆早期佛窟的特征。从壁画风格上看,主要是坐佛和立佛,既没有其他石窟壁画 中那种常见的飞天、伎乐、供养人像等图像.也不见菱形格中的本生故事和佛传题材,不同于比较晚期石窟绘画中的千佛图案。从用色技巧上看,主要是用平涂烘染 的单一颜色.多用赭、兰、黄、绿、红、白等色,而很少使用复合颜色。这些都给人一种原始粗扩、构图简单、甚少变化的早期佛教艺术感觉。一些研究者认为,其 开窟时代不应晚于公元二世纪的前半期限。
  阿图什古称疏勒,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的佛教传人,史籍虽无明确记载,研究者也说法不 一,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里是佛教传人较早地之一。有专家认为,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传人,也有专家认为,这里佛教的传人应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 纪中期月氏贵霜的犍陀罗艺艺术成熟时期密切相关。据《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二世纪初期,疏勒王安国的舅父臣磐,曾一度居住在大月氏国,后安国死, 被国人迎立为王。臣磐当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教徒。据佛教史籍记载,贵霜王朝的君主犍陀罗佛教文化的推动者迦腻色迦王的王师僧迦罗刹就是疏勒人。公元四世纪中 出生于龟兹的大佛学家鸠摩罗什,在随其母从犍陀罗学习佛经回来途中,曾一度住在疏勒,为当地佛教徒讲经说法,深得国王器重。公元件462年,疏勒国王曾给 北魏文成帝献去一件用石棉制做的释迦牟尼袈裟,“置于猛火之上,经日不燃,观者莫不悚骇”,以为“灵异”。公元585年,著名佛经翻译家、天竺僧人达磨笈 多,住足疏勒两年,为当地僧徒讲解大乘经论。公元644年,大唐法师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路经疏勒,据他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疏勒)国周五千 里……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 (即寺院)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由此可见,直到唐朝,这里的佛教传习仍然兴旺宏隆,盛况空前。
  窟中佛像和壁画,曾经被帝国主义的文化掠夺者所盗窃,斯坦因曾两次潜入阿图什,盗窃三仙洞石窟中的壁画,法国作家古斯·布尔努瓦在他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我国地方文献也多有记载。伯希和在盗窃壁画时,亲手刻的留名,赫然在目,至今仍留在洞壁上。
  关于这一佛教艺术明珠三仙洞的开凿,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在很早以前,疏勒王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但公主从小体弱多病,久医不愈。有一天,一个卜者告诉国王,公主命中有百日之灾,要想躲过这场灾难,必须在一百天之内不被蜂螫。可这疏勒国是一个瓜果之乡,怎么能躲过蜜蜂呢。国王为此一筹莫展,众大臣也纷纷献计献策。
   真是人多主意多,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国王在这荒无人烟的山中,凿了一山洞,让宫女们护卫着公主住在山洞中,以躲百日之灾。为了公主的安适,他们 将山洞精雕细刻,绘上壁画,装饰得和王宫一样溧亮。公主在洞中已经躲过了九十九天,眼看百日之灾将满,谁知公主突然吵着闹着要吃葡萄,国王只好命四十名宫 女从城内送去葡萄。虽然这四十个宫女仔细检查了四十遍,并用四十层白纱罩着葡萄,谁知还是有一只蜜蜂藏在葡萄之中,葡萄还未送进口中,公主已被蜜蜂螫了一 下,小公主当即丧命,可怜四十名宫女,也被国王处死。
  国王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这雕刻绘画精美的洞窟,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不朽文物,却永远留在了山间。
   这一神话传说,为三仙洞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更多的游人,来这里参观游览。1978年,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来新疆,还专程来自治州,攀登峭壁, 进入三仙洞中考察洞内的壁画、塑像。(本文曾参考1998年第3期《丝路游》杂志上侯灿的《新疆三仙洞的开窟时代和壁画内容初探》一文以及其他新疆史和佛 教研究者的多篇论文。)(稿件来源:克州旅游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新疆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