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晋中市—山西寺院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星罗棋布,其中平遥古迹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彩塑名扬海外,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 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 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 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 牟尼涅槃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宋以后, 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 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 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 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 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 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 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 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 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 止,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 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观者无不称奇。
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 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他们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 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 之为“神品”。
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四壁满布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 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四十厘米,造型生动,设色艳丽,观之饶有兴味。阎罗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 穆森然。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 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释迦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东西相对,钟楼上现有明代嘉靖年间大铜钟一口,击之声闻数里,余音不绝。
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 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 皆为典型明代风格。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 塑像略有逊色。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 风。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 夜叉立像。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 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菩 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 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这众 多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构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
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前檐墙内 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艺术水平— 般。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 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 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 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 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 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 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 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 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 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 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 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 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 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 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 着相反的左方。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 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 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 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好说明。
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 们,世代相传技艺,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惮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 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双林寺文物精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 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
双林寺地藏殿
地藏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 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像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 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双林寺罗汉殿
此殿为明 代建筑,彩塑具宋塑风格,工匠以高超的雕塑技艺,运用写实、概括、夸张、简炼的手法,把十八罗汉塑造得神采奕奕,惟妙惟肖。通过对罗汉形体的刻划,使冰冷 的泥土多了一些情趣,让人倍感亲切,后人根据塑像的特性,分别起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名字:哑罗汉、迎宾罗汉、大头罗汉…… 殿内东南拐角处有两尊罗汉风尘仆仆从门外走进来:一罗汉个头矮小,形似侏儒,但满脸沧桑,人们称之为“矮罗汉”;另一罗汉手拄拐杖,右手搭着矮罗汉的肩 头,身材削瘦,脸色苍白,步履艰难,从他微张的嘴唇,可以看出病入膏肓的无奈,但他嘴角的一丝微笑,又表达了那种历经长途跋涉终于跨入佛门的欣慰之情,人 们称他为“病罗汉”。这一高一矮,高矮错落的组合,既节约了空间又颇具性格,好似向你诉说寻求漫漫佛境的艰辛。
“哑罗汉”可谓全殿的精华,结跏跌坐,双眉紧皱,嘴巴紧闭,怒目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冷视着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欲言不能,以致胸、腹一鼓一鼓,似在急促呼吸,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巴罗汉着急但又无奈刹那之间的形象准确地雕塑出来。
在这群罗汉像面前,几乎能触摸到他们肌骨的体温,感觉到他们呼吸的气息,聆听到他们讲经说法的喧闹之声
双林寺菩萨殿
千手观音端坐于满壁青绿的背景之前,仪容端庄而典雅,神态温柔而安详,每支胳膊塑造得圆润丰满,跟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造作之感,达到雕塑艺 术中和谐、完美的境界,二十六手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有弹性,如扇面形排列几层,上下交叉,前后掩映,参差错落,变化万千,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色彩的搭配,虽 经历朝历代的更替,仍给人以亮丽之感。
四周悬塑四百八十三尊菩萨像,一改直立的程式,重心前倾15—20度,琳琅满目,初看犹如千人一面,细看则无一雷同,有的脚踩祥云,若飞若动;有的静目凝神,若有所思;有的对座讲经,欲说还休;有的开门张望,翘首期待......
整个布局清晰合理,重点突出,展现一种群佛聚会的盛况。
双林寺千佛殿
自在观音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程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出色地勾勒出观音流 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忘却了她“水月观音”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古代雕塑家既遵照了佛教的印相之规,又以特有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 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打破了佛门中的清规戒律,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艺术上高 深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韦驮像腰部的扭转非常夸张,达到一种人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别扭之感。相反,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 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S 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性和流动感,给人以浑身是劲、气贯全身之感。身后的飘带弯弯曲曲,环绕全身,好像被风吹起来一样,与这种刚劲有力形成 极大的反差,却产生了一种临风而动,英姿飒爽的效果,中央美院雕塑家观后曾题词:“双林寺韦驮像,雄健英武,可谓全国韦驮之冠”。除两尊精品之外,周围悬 塑五百余尊菩萨像,分五至六层,这些题材或单组或组合,立体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各具神态,与主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塑有十多尊供养人像,如 牛普林、冯妙喜,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双林寺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四字,笔力遒劲。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匠师利用不同的眼神刻划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夸张的造型丝毫没有凶恶 恐怖的感觉,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迸发出的超人的巨大力量,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勇猛夺人的将军形象。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在院子的哪个角落,都能和其中 的一尊金刚眼神相遇。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背光采用镂空雕法一层一层,不仅精致,而且增加了几分立体感。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 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四大 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教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 《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双林寺释迦殿
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 殊、普贤,温文尔雅,超凡脱俗,四周以壁塑为主,结合悬塑,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的形式,展示了佛祖从投胎降生至涅的佛传故事。全殿二百余尊人物像,因 身份不同,被工匠塑造的神态各异。服饰、发型都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建筑、山石等道具,也具有十足的中国传统园林之趣。丝毫没有宗教作品冰冷的味道,流露出 一种世俗的生活气息。.
渡海观音像,侧身单腿盘坐于莲花瓣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不仅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之美,同时又表现出普 渡苦海的决心和毅力,与背景起伏的波涛、飘动的彩带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利用观音和雕塑作品在空间位置中的变化产生以动寓静,以动制静的艺术效果,在我国 古代彩塑作品中实属罕见。
地址:平遥县城西桥头村
电话:
邮编:031100
千手观音 明代
观音菩萨 明代
金刚力士 明代
金刚力士 明代
金刚力士 明代
罗汉 明代
菩萨悬塑 明代
善财童子 明代
韦驮天 明代
哑罗汉 明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