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回龙寺—长治市—山西寺院
名 称:回龙寺
时 代:金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山西省平顺县
简 介:
回龙寺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现仅存金代风格佛殿一座。回龙寺坐北面南,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82平方米。
回龙寺佛殿保存了诸多早期做法:柱头不施普柏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等,弥足珍贵,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贵实例。殿内存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碑记一通。
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
回龙寺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西,浊漳河南岸的台地上,现仅存正殿一座,其余建筑均以毁坏。公元2001年11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古建筑专业 系的师生在侯壁村测绘实习时发现,并随即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公元2006年6月7日即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回龙寺(正殿)的发 现如果按照其所在的环境来看,实在不算什么惊奇,因为她仅仅被“国保”判断为金代木结构,以这样的时限,在早期木结构云集的晋东南,很是微不足道。
回龙寺正殿座北向南为一厅堂式殿宇,单檐悬山瓪瓦顶;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四椽两间;前檐平柱为抹角方形石柱有侧脚,角柱为木柱,生起不明显;柱间只有阑 额而无普柏枋;檐下柱头各装四铺作单杪枓栱,无补间,堪称晋东南的“典型做法”。殿内梁架为三椽栿对前劄牵用三柱;脊槫下随设顺脊串,单材襻间伸出山面蜀 柱在出际下刻成沓头,脊槫缝下无丁花抹颏栱;平槫两缝下均为捧节令栱,驼峰间装顺身串;蜀柱为抹角方形柱;三椽栿上以坐枓设令栱与替木承托平梁后尾。
整个构架虽然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残损、凌乱,但是形制古朴,斫造细致;再加上前檐及廊下的独特形制,楞眼看上去,绝不止是金代之作。北大文博学院所作的 《山西平顺回龙寺测绘调研报告》中,重点依据殿内主要木构件采样的C14测定,并详细参阅了一些宋金时期的仿木构作品,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有关早期木 结构一些资料所作的结论,可能最终严重影响了“国保”对回龙寺正殿的年代判定。
尽管报告中也认为,回龙寺正殿的一些具体构件及其构造方法,完全可以上溯到宋代中晚期,但是由于他们看到回龙寺正殿后世维修的痕迹太明显,而没有给出本该宽泛的时限结论,而是采用折中办法,较为苛刻地确定了她的具体年代,这是不合适的。
那么回龙寺正殿在构造上到底有什么稀奇手法呢?两点:1、所谓的“真假枊”+蝉肚纹实拍栱; 2、平梁出跳。这两条差不多是回龙寺正殿在构制上独有的特点,尤其第一条,尚未发现同类构造,因此根本无法比对。
关于梁栿出跳,最著名的例证是天台庵正殿和龙门寺西配殿,这两个都是我国现存木结构中最古老的遗存之一。因此,在她们的影响下,“梁栿出跳”一般来说被 我们认为是个很扎眼的早期木结构特征。其实也不然,后期也有“梁栿出跳”的例证,由于梁栿在木架构中包括的具体构件比较多,劄牵也是梁栿之一,而太谷的井 神真武庙就是劄牵直接出跳(下图右)。
但是以上几例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大梁(劄牵)出跳。而回龙寺正殿却是平梁出跳,这个形制至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泽州南村二仙庙和陵川白玉宫,也存在平梁出跳的形制,这两个实例是一宋 一金,因此单纯形式上的对比,还不足以说明回龙寺的年代根据。不过平梁的这种异型形制,还能让人一下子想起另一个有趣的例证来--- 长子布村玉皇庙(下下图)。布村玉皇庙正殿的平梁也算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形制:平梁超长伸出驼峰外,不过她不是出跳,而是压迫着真枊的后尾。而且值得注意的 是,布村玉皇庙本身就是梁栿出跳,只不过不是“枓口跳”而已。
(顺便说一句,需要进一步联想的是:在南方的早期木结构实例中,比如宁波保国寺大殿、福州华林寺大殿的山面真枊,由于其长达两椽,按枊尾的位置来说,已经到达了平梁之下。这也能作为布村玉皇庙可能是宋代所建的一个旁证。)
虽然回龙寺和布村玉皇庙的平梁的异型部分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但是她们都是利用“平梁超长伸出”这一点来做文章,所以她们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从回龙寺 平梁出跳的具体外观形制--- 梁头在加设实拍栱的栌枓中出跳以后,以顺身交互枓加替木直接托橑檐枋--- 来说,她和龙门寺西配殿的大梁出跳形制竟无二致,甚至连替木形制都一模一样;与天台庵正殿的大梁出跳形制,也仅差一个实拍栱而已;可见回龙寺平梁出跳的形 制绝非(金、元等)晚期之作。
关于回龙寺正殿的另一个无法比对的独特之处,是她前檐铺作中的“真假枊”(上两图)。在北大文博学院所作的《山 西平顺回龙寺测绘调研报告》中,有一段论述这个“特殊构件”的话说:“真枊成立的标准在于是否传跳(徐伯安观点),此下枊传跳长七份,远小于出跳长30份 的一般标准,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真枊,但其与不传跳的假枊又有本质区别,所以它是一种介于真枊与假枊之间的罕见特例。”很多人也异口同声地认为回龙寺的 这个构件是一只“真假参半的下枊”,我觉得不然。
原始的下枊,尤其是设置在柱头的下枊,从本质上讲,它并不是“传跳”而是“传力”;从其外观 的表现形式上讲,它是被纵向斜置(这里的“斜置”是指整个构件被斜向安置,而不是指这个构件某一部位的形状是不正)的一个构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平置的下 枊。而回龙寺前檐铺作中的这个构件,尽管她本身的某一部位--- 下皮 ---是斜的,但是很明显,这个构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她是与劄牵平行被正常安置的,并不是斜置的。而且从她所在的整个铺作层来看:剳牵本身并不受压力, 这组铺作受到的绝对性压力均来自正上方,与柱中心差不多完全垂直,尽管檐柱本身的侧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内向应力,但是即便这些应力抵消了屋面倾斜产生的向 外推力以外还有,剳牵也完全可以把这部分应力传递到内柱上。所以这个“真假枊”显然并不是传“力”的,仅仅是出跳而已(尽管她的出跳份数很小)。
回龙寺这个奇异构造之所以如此迷惑人就在于:刻有枊嘴形象的华栱和实拍栱这两个本来很普通的构件,在别的地方都是华栱下皮与实拍栱上皮是水平结合的,而在这里却是倾斜结合的,从枊嘴上来看,它实在是太像枊了。
所以,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外在形式上,这个构件其实就是后尾被斫作压跳的华栱而已。《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造栱之制·华栱》中说:“若造厅堂,(华 栱)里跳承梁出沓[1]头者,长更加一跳,其沓头或谓之压跳。”这种为装饰而把华栱的卷头斫成枊嘴的形制很普通,其最早的实例可以到宋代,比如晋祠圣母 殿。下图中的华栱的里跳都被斫成后尾承梁的压跳形,而且它们的下皮也都是斜的,与回龙寺不同的仅仅是华栱的卷头没有被斫成枊嘴的样子罢了。至于那个“实拍 栱”,最早到五代,最晚到清代都有。(注[1]:“木沓”字用搜狗打不出来,以“沓”字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