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黎城延庆寺—长治市—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4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黎城延庆寺
  延庆寺在县城南,现存一大殿。
  大殿座北向南,前后明间辟门,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筒瓦屋面,滴水均为重唇板瓦,但有多种形制,呈早期风格;灰陶脊(正脊残存部分琉璃件)。
   殿内梁架前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小八角柱形)、叉手、丁华抹颏栱托脊槫;四椽栿以上梁架似乎为后代重修,但结构与形制大体未变, 梁架用材制作不很规整、有天然弯曲材料;殿内柱网为身内单槽,用后槽金柱。梁架结点用短柱、角背、劄牵、斗栱(攀间铺作)连接,角背形状类鹰嘴两瓣;不用 驼峰;有叉手,无托脚。
  前檐柱头斗栱(柱头铺作)五铺作双下昂(第一跳华栱斫做昂形),昂下部隐刻假华头子,昂嘴琴面式,第一跳跳头上承以瓜 子拱及慢栱,成为重栱,上承罗汉枋;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四椽栿伸出斫作挑尖蚂蚱耍头)相交,令栱上施散斗以承替木,上托撩檐枋(槫),重栱计心 造;瓜子栱、慢栱、令栱栱身与散斗的外棱斜杀,外短内长,向前斫成45度斜面。里转五铺作双抄,第一跳交互斗上横出翼形栱(麻叶云?),第二跳则直接以交 互斗承榻头绰幕(角替),上托承四椽栿,偷心造。无补间铺作。底层柱头枋隐刻泥道栱。
  后槽内柱头斗栱(内槽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
   后檐柱头斗栱(柱头铺作)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下部隐刻假华头子,昂嘴琴面式,乳栿伸出砍作挑尖蚂蚱形耍头,重栱计心造;瓜子栱、慢栱、令栱栱身与散斗 的外棱斜杀,外短内长,向前斫成45度斜面。里转四铺作单抄,第一跳交互斗上横出翼形栱(麻叶云?)、上托榻头绰幕(角替)承乳栿。无补间铺作。
  山面柱头斗栱(柱头铺作)同后檐;靠前檐的两朵里转同前檐柱头铺作。无补间铺作。
  转角斗栱(转角铺作)施一座栌斗,外檐跳数同前后檐铺作,相邻的两令拱成“鸳鸯交首拱”;里转六铺作三抄,第一跳交互斗上横出翼形栱(麻叶云?),第二跳交互斗上横出三幅云,第三跳则直接以交互斗承榻头绰幕(角替),上托承角梁。无抹角梁。
  普柏枋、阑额相交成“T”状,转角处均出头相交,截面均较薄,阑额斜截作榻头(六分头)状。
  柱为木质,大部分为圆柱,但前檐明间西侧一根为不规整的小八角柱,东次间东侧一根为规整的正八角柱,柱头无明显卷杀。
  前后门都有门簪,形制古朴。
  殿内外所有撩檐枋(槫)、柱头枋、罗汉枋、铺作(斗栱)、普柏枋、阑额表面,都留存有彩绘,手法风格古老;殿内外所有栱眼壁残存墨笔动物、花鸟壁画,手法风格古拙率意。
  墙体内为土坯,外砌包砖。
  整座建筑元代建筑手法、特征、风格明显,还保留有一些的宋、金早期建筑手法。
  延庆寺大殿前檐柱头斗栱(柱头铺作)整个相近于河北正定县元初(1250)阳和楼前檐柱头铺作。
   延庆寺大殿前檐柱头、转角斗栱用有假昂。把平置的华栱的外端斫做昂嘴形状,虽然没有采用斜置的下昂,却获得了昂嘴的装饰效果。这就是所谓假昂。梁思成先 生说:“最早见于晋祠建筑(圣母殿,宋初约1030年,溥原按)的斗栱上。华栱成了一个附加装饰品,这是一种退化的标志。这种做法最终成了明、清的定 制。”
  延庆寺大殿外檐斗栱下昂为琴面昂嘴、弧线斜杀下昂。把下昂的上部斜截面斫成直线形(直线斜杀),同时把昂嘴削成琴面式,是十一世纪早 期、十世纪晚期的做法,以后就全变成上部斜截面斫为向下弯曲带弧度(弧线斜杀)的形状了。梁思成先生说:“因为自《营造法式》刊布(1103)之后,第三 种做法(指琴面昂嘴、弧线斜杀的下昂,溥原按)已成为标准形制。”本殿斗栱里的下昂都是这种形状。
  (梁思成先生说的三种下昂做法指:直线斜杀批竹昂、直线斜杀琴面昂、弧线斜杀琴面昂。溥原按)
  延庆寺大殿外檐斗栱瓜子栱、慢栱、令栱栱身与散斗的外棱斜杀,外短内长,向前斫成45度斜面。这种做法金、元盛行。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建于金代,大定七年1167绘壁画,元延佑二年1315大修)外檐斗栱也是这种做法,并且也出有假昂一跳。
   普柏枋与阑额垂直相叠,形成T字形的截面,梁思成先生说:“这种做法最早见于山西榆次的雨华宫(永寿寺雨华宫,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溥原按),在 正定(摩尼殿,宋初1052年,溥原按)和晋祠(圣母殿宋初约1030年溥原按)的建筑中也可见到。但在早期建筑中,这种做法比较少见。即使按《营造法 式》规定,这种做法也只用于平坐。但到了金、南宋以后(约1150年),普拍枋已普遍用于所有建筑,阑额上不置枋者反倒成了例外。”
  明弘治15年(1502)《潞州志·卷第十一·黎城县·寺观志》载:
  “延庆寺  在南关厢。元延祐六年(1319)建,国朝洪武十六年(1383)开设僧会司,十七年(1384)僧会司重建,永乐十年(1412)僧会司重修。”
  元延祐六年(1319)很可能是重建年代,同现存大殿的建筑风格吻合。但不一定是延庆寺的创建年代。
  平顺县虹霓村明慧大师塔《紫峰山海会院明慧大师铭记》(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载:
   明慧大师原姓颜,名举,山东临沂人。出身儒门,算是书香门第。“幼怀聪颖,性自不群,每厌繁尘,志求出离。”最初是在一个叫鹤林寺的地方落发为僧,受了 足戒。鹤林寺在燕台(也有可能是在山东烟台,那里有一座燕台山),幽州台也叫燕台,在河北。然后开始周游世界。他的足迹遍及江、浙、淮、洪,遍访名能,广 乎知见,遇到一个大师,得传心印,要承担起传承师傅学说的职责。于是他于淮、洪之地北上,途中经过潞州,来到黎城县的松池院(《潞安府志》上载松池院在黎 城宋家庄),在心禅观住了两三年,重新开始云游,又到渌水山(现处何地,不祥),在这里为众启禅。这时他度僧17,尼3,共20人,正式有了弟子。崇昭是 其一。潞州节度使李宾(时间大约在唐懿宗咸通初年),用自己的俸资创修了一座寺院——延庆院(《潞安府志》载延庆院在黎城南关),请明慧大师住持(碑文上 说是命师住持),这样,他就在延庆院呆了下来。乾符四年(877)正月十三,明慧大师被杀。崇昭奉命就在海会院开始为大师建塔。(此段详见郭俊民《古韵平 顺》第一章2—9页。山西古迹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这个记载说后唐时明慧大师曾在黎城县的松池院(《潞安府志》上载松池院在黎城宋家 庄)心禅观住了两三年,又在延庆院(《潞安府志》载延庆院在黎城南关)当住持,那么,延庆寺的创建可能更早,明弘治15年(1502)《潞州志》的“元延 祐六年(1319)建”的记载就不完全正确了,很可能是重建年代。
  现存檐上滴水均为重唇板瓦,有多种形制,其中不乏有元代以前的形制,可以说是旁证之一吧。

标签:山西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