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清凉寺—太原市—山西寺院
清凉寺被称为“清凉禅院”,座北向南由东西两条中轴线院落组成,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她的西院,旁边还有一座东院。两院均为二进院落,但是两座院 落组合的有一点凌乱:西院沿街的第一座建筑被改建了,但是能认出来是戏台,但是戏台一反山西地区的常态,不兼做山门,而是在戏台左侧另辟了朝西的山门,看 上去不是新改的。东院沿街的是山门,但是新建的,还没有建好。
进入西院的山门,紧靠戏台的左山面建了一座照壁,看形制和山门一样,是清代建筑。戏台的台口被封闭,成了一间房子,房子里还贴着“(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文革标语,可见这房子已经废弃很久了。
西院第一进的正殿是刚修的,你看上图这个第一进院,正殿右侧和东厢房的交接处还有一座“角殿”,而且这“角殿”的平面布置大大超出了正殿的位 置,而大殿右侧的“角殿”可能已毁,西厢房也没有了。这个奇特的“角殿”布置,只在武乡大云寺见过一次,别处未见。但是所有这些建筑,连同戏台,都是清代 建筑,构造简单。在第一进正殿的月台上有一只角兽,看上去和灵石回銮寺的角兽造型相似,可能是元代遗物。
从第一进正殿左侧的月门进入第二进院后发现:这殿的背后也建了一座照壁。一般来说吧,前一进殿宇都是前后开门,以通向后院。而这座殿宇不开后门也就罢了,还堵了一道墙!这样的形制着实未见过,有点新奇。
第二进院的正殿上悬挂“关帝殿”的牌匾,而且廊下树立一块清乾隆年的《移建关帝庙后功德序》碑,从而证实:整个这一座西院全部为清代所(移)建,这是一座移建来的关帝庙。
在关帝殿内的左右山墙上,保存了完整的清代壁画,画面被白灰涂抹,但是从白灰脱落的斑点痕迹中,可以看到壁画并未受损。殿内的梁架结构也是清代 的,但是在脊槫的构架上保留了一些早期手法,比如在襻间使用了捧节令栱,而且在丁花抹颏栱下以榙头压跳连接了顺脊串。而这些构架方法在清代是没有的。
在西院第一进的东厢房南段,附建了一座拱券型小门,以联通东院,在券门上装了一块砖匾叫“佛履处”,而落款更加明确地说是“乾隆二十七年新 建”,这个时间比关帝殿前廊下的“功德碑”落款时间晚了17年,说明这厢房和正殿不是同时期所建。从而也从侧面说明:关帝殿可能确是从别处移建的旧建筑, 这也就能理解关帝殿脊槫构造保留早期手法的原因了。
当然,现在这个“佛履”过的边门已经被堵塞了,从关帝殿前的圆门可以到达清凉寺东线的第二进院落,也就是清凉寺主院。该院的正面就是清凉寺大殿,而对面是一座过殿(下图)。
清凉寺正殿叫做“三圣殿”,建于高约1.5米的砖台之上,显得很壮观。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三椽,前廊下一椽;角柱无侧角与生起,柱 头无卷杀;阑额和普柏枋均出头,阑额下设置绰幕枋;枓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补间铺作两朵均为真昂,昂尾挑斡下平槫;琴面昂嘴已稍显“平底五角星”状,昂嘴下 的华头子较大,耍头均为蚂蚱头;补间铺作的衬方头作卷云状,而柱头铺作的衬方头纯粹矩形,显得非常呆板。从这些特征上看,好像又是一处罕见的明代(中晚 期)真昂构造。但是令栱栱臂弯曲翘起圆润美观,与元代特征完全相符。
清凉寺有一个特征与阳曲县的其他好多寺庙一样显眼,那就是:她们的殿挟屋(跺殿)很小,与大殿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下图)。此次所见的草堂寺、佛堂寺、轩辕庙等都是这个滑稽的样子。只不过那几座庙的跺殿没有清凉寺这样保存完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