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太山龙泉寺遗址—太原市—山西寺院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的风峪沟内沙河北岸,南距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5公里,北接蒙山大佛3公里,东距晋 阳古城城池遗址3公里,是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该寺建成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在金、元两 朝毁于火灾。明朝初期在原址重建。
太山龙泉寺因山势而建,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殿堂楼阁,小巧玲珑,自成格局。整个寺庙建筑格局规整,牌 楼、山门、戏台、中门、钟鼓楼、三大士殿、佛祖阁、厢房、耳房、观音堂、文殊殿、普贤殿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另外还有迎客松、唐碑、唐槐、唐华严经幢、飞龙 松、莲花宝洞、皇姑洞、唐佛塔地宫、龙神祠·龙泉·龙潭·龙柏、望都峰、老虎洞、塔林、象柏、李存孝墓等。寺内外现存古树二十余株,据古树专家推测,都有 几百年以上的树龄。
李存孝墓在太山牌楼西侧,据《太原县志》记载:墓前原立有“大唐李将军存孝墓”石碑,碑文中有将军“侠骨流芳”的字样。李 存孝,唐末名将,原名安敬思,生于咸通8年(867年),卒于天复3年(903年)。新旧五代史中都提到李存孝的勇猛无敌, “骁勇冠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huo),挺身陷阵,万人辟易。”后人葬其于太山前,尊之为太山守 护神。
太山牌楼是太山景区的标志建筑,复建于2006年。
沿盘沿曲折的石阶步道上行15分钟,看到一座小亭,站在亭中环望四周,满目翠绿,故名赏翠亭。
再行百步,到达太山山腰,就看到了龙泉寺。最前端的为石券山门,面阔三间,上部为戏台,名曰新乐台,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唱戏酬神而建。日本学者水野清一于1940来太山考查时新乐台还曾存在,应该是为后来的战争所毁。
在山门外首先看到前院有一株古松,高大挺拔,就是太山迎客松,欢迎每一位进香礼佛的香客居士、游山赏翠的文人墨客。
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门额上书“山林古刹”,苍劲有力,为捐建人崔熠等所立。
钟鼓楼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于三十九年(1775年),“晨钟暮鼓”,早晨先鸣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是作为报时之用的。
后院内东北偶,三大士殿前台阶东侧,现存有唐碑一通,据传为景云二年(711年)所立。碑额盘龙戏珠,龙体交错,刀法冼炼明快,气质淳朴浑厚,具有典型 的初唐风格。是目前全国发现的仅次于武则天的无字碑、唐玄宗的孝敬碑的唐代第三大碑,碑总高6米,地上部分3.8米,地下部分2.2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 所埋没,可惜石碑石质不好,碑文经1200多年风化已无从辩识,但以它的苍桑和规格,足以见证龙泉寺的时代久远和当初规模之宏大。
据民间传 说,原碑文记载着龙泉寺的故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受到多方反对和阻挠。为了巩固帝位,大力推崇佛教。在晋阳城西风峪沟内太山建设龙泉寺,并迎取 佛祖舍利,配置石椁、木椁以及精美的鎏金铜棺、银棺、金棺等五重棺椁,造塔供养。由于规模浩大施工费时及武则天的去世,直至景云元年(710年)龙泉寺才 全部完工。北都晋阳 “大寺一十五所,大禅十所,小(禅)院百余,僧尼二万余人”,可见当时佛教之兴盛。
在三大士殿前台阶两侧,各有有槐树一株,东侧一株根系在唐碑基座赑屃(bi xi)之下,应为唐槐。
唐华严经幢在与唐碑对称的位置,呈八角形,高64厘米。经幢上首题:“大方广华严经之幢”,末署“门人比丘□照书,文德元年九月”。文德元年(888)是唐僖宗的最后一年,算来也有1120年了。
证圣元年三月(695年)武则天请于阗国高僧翻译《华严经》,并亲自作序。圣历二年十月(699年)《华严经》在神都洛阳翻译完成。圣历三年(700年)即在北都晋阳开刻经幢,长安四年(704年)《华严经》一百六十通经幢全部勒刻完毕。
太山龙泉寺主体建设为二层楼阁式,下层为砖砌窑洞,配有前廊,面宽三间,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历代多有修葺。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称为三大士殿,也叫大悲殿。
观音菩萨汉译观世音、观自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为观音菩萨。观世音是“观”世界苦难之“音”,而“循声救苦”。这是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无畏 精神和境界。观自在是他慈悲救世、智慧解脱,如同游戏一般,得大自在。观音菩萨的坐骑为“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 情。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释迦佛之左右胁侍。文殊侍左,骑青狮,主侍智德门,普贤侍右,骑白象,主侍定德门。分别表示佛智、佛慧。
殿前有一株古松,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直冲云霄,是为飞龙松。
三大士殿洞顶建有木结构殿阁三楹,中央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坐像,称为佛祖阁。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 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祖阁顶山崖有一小洞,曰皇姑洞。据碑文记载:“至祐之年,皇姑静息于山巅之洞。”皇姑,传说为北汉宗室之女,因少主继恩(北汉第三个皇帝)被害而遁入空门。这些都是传说故事了。
龙泉寺的精华是建于佛祖阁后平台上的观音堂,俗称八角亭,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八角形的团殿,建筑结构奇巧玲珑,堂内塑造有丰富的佛教内容,集天王 殿、观音殿、三圣殿为一体。四壁上下都以立体悬塑布局而成,有山、树、殿宇、人物,其中菩萨、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面供奉西天三圣,中央用砖砌成六 角莲花台,上供观音,两边是十八罗汉,人称“十八罗汉朝观音”。四大天王立于堂门两侧护法。<<悲华经>>中说过去有个转轮圣 王,大太子是观世音菩萨,二太子是大势至菩萨。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父子成为“西方三 圣”。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兵器,其作用和意义合并起来为“风调雨顺”。这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 心愿。
这些建筑与塑像同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距今近470年,整个堂内雕梁画栋、塑工冼炼、色泽纯朴、人物衣饰动态极富有明塑俏丽俊秀的风格,堪称建筑和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是太原唯一保存有悬塑的佛教圣地。
观音堂东西两侧有文殊殿、普贤殿各一座,分别供奉狮子吼文殊菩萨、白象普贤菩萨。均为明代塑像。
观音堂后有一石筑小洞,叫莲花宝洞.洞额题有:“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吉日造莲花宝洞”。据碑文记载:“太原居士王公讳化者与室人郭氏咸有其善德”。于明嘉靖十七年 (1539年)捐家资五十余两建观音堂。“后人造石洞于殿后,设郭氏之遗像”以资纪念。
在寺东五十米处就是5月8日发现的唐代佛塔塔基地宫。
再东行数十步有龙神祠,又称龙王庙,供奉龙王,当地百姓在此祈祷龙王降雨。据碑文记载:“寺东数十步为龙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广不盈丈,而清冷黕黯如有 神龙窟宅。其中邑人祈请雨泽往往有验。岁壬子夏四月,时颇苦旱,邑侯罗公闻其神,率诸绅士步行虔祷,越日而甘霖大沛。”祠前泉水经石雕龙头汩汩流入潭中, 清洌幽深,甘纯甜美,喝此泉水,祛疾防病,相传此泉很早就有,李世民起兵前曾在此饮马,故称龙泉,潭称龙潭。龙泉寺因此泉命名。龙泉东侧有一株千年古柏, 枝叶繁茂,苍郁滴翠,名曰龙柏。
太山东峰名望都峰,相传唐显庆年间武则天曾登临欲观北都晋阳之景,但因峰不够高无法一览晋阳全貌,急切之间忽 觉脚下山峰冉冉升高,晋阳全城尽收入目,原来是高祖皇帝显灵,遂有其名。武则天十分赞赏太山这块风水宝地,表示将来要在此兴建佛寺。望都峰海拨1100多 米,天高云淡之际登上峰顶,极目远望,太原新城、晋阳古城一览无余。
从望都峰西北行数百步,在观音堂后一百米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个两米见方石洞,因巨石形似老虎,故名老虎洞。洞内有雕刻彩饰遗存,周围发现有唐代砖瓦,应为唐代佛殿遗迹。
龙泉寺北、西各二百米之处,有龙泉寺历代高僧主持墓塔塔林,造型古朴,雕工细腻。
寺北现存有元代墓塔二座:
1. 元元统三年(1335年)满公菴主灵塔
2. 元至正元年(1341年)本院当堂首座广公寿塔
寺西有明代墓塔五座、中华民国墓塔一座:
1. 明洪武五年(1372年)会滑岩禅师灵塔
2. 明永乐辛丑(1421年)彻庵义深禅师灵塔
3. 明正德九年(1514年)第十四代义宝寿塔
4. 征庵深禅师塔
5. 十五代尔公宝山寿塔
6.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起凡大师塔(1947年)
象柏在寺西院,有一古柏卧在巨石上,因形似佛教圣物白象,故名象柏,也叫卧石柏。
太山龙泉寺松柏茂盛,灌木葱葱,红叶烂漫,百鸟争鸣,山寺深藏,古树参天,幽静雅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为太原域内不可多得的一处佛教圣地。
电话 13546402807
太山龙泉寺监院 释戒海
太原晋阳太山龙泉寺遗址
2008年5月7日,山西省太原市太山文物保管所在修建消防蓄水池时,发现石 条、石门等遗物。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报告后立即进行了现场勘察,同时报告山西省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和太山文管所成立联合考古队,对遗迹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太山龙泉寺是晋阳古城宗教遗址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阳古城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 里,是春秋迄至五代的大型城址。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分为城池遗址区、宗教遗址区和墓葬区。宗教遗址主要分布于城池遗址以西约2000米的西山一 脉,晋祠、天龙山石窟、风洞《华严经》石刻、龙泉寺、童子寺遗址、西山大佛、开化寺旧址及连理塔等众多宗教遗迹遍布其间。
太山龙泉寺是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立文物保管所。龙泉寺位于风峪沟入口处的太山山腰,中轴线建有山门、三大士殿、观音堂。三大士殿为寺院的主殿。院内存有唐景云二 年(711年)石碑一通。据史料记载,太山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扩建。遗物发现于三大士殿以东数十米处的山坡中段。此处为一 台地,南北两侧的山坡几乎完全被植被覆盖。
遗迹内出土石函一件及“开元通宝”铜币一枚。石函平面呈长方形,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几乎满置宫 室。函盖外表刻满文字,大都为供养人的名字,函身为砂石雕凿,前宽37.2厘米,后宽46.4厘米,长57.5厘米,高31.2厘米。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 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
鎏金铜饰木椁已残损,椁身木板及四周装饰的鎏金铜饰件散落于石函内。木胎鎏金铜椁、木 胎银椁和金棺均由椁盖、椁身和椁座组成。木胎鎏金铜椁长27厘米,高22.8厘米,前高宽,后低窄。盖顶两侧各有2个铺首衔环,椁身前挡正中装饰有门,由 火焰纹门额、联珠纹门框和饰有门钉及铺首的门扇组成。门两侧站立供养人,门上方饰有朱雀。后挡正中装饰佛足一对,佛足上方饰有玄武。椁身左侧和右侧分别饰 有青龙、白虎,四角有卷草纹护栏。木胎银椁长15厘米,高10厘米,其装饰构件与鎏金铜椁相近,只是质地不同,尺寸略小,且更为精细。金棺长9厘米,用丝 带捆扎,上系蝴蝶结。金棺至今尚未开启,据X光射线检测内有聚成堆的颗粒状物体,应为舍利。
在田野发掘的同时,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对出土遗物实施科技保护,出土遗物保存状况良好。
根据对遗迹、出土遗物的分析,此地可能为一处瘗埋舍利的地宫。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宫的形制、范围及周边地层情况,考古队开始对地宫周边进行大面积发掘。先 以地宫为中心布方,将各探方统一做到清代活动面。于地宫北边发现清代建筑基址1座。之后对地宫进行重点发掘,将地宫周围清代活动面进行解剖,活动面下清理 出元明层和宋金层。并在地宫四周发现排列有序的条石,条石围成一个方形台基,地宫位于台基中部。至此,一座完整的塔基范围已基本明确。最后对塔基局部进行 解剖,并对塔基周边遗迹进行发掘,最终保留到塔基原始活动面。
塔基的发掘历时近6个月,明确了塔基的建筑形制及结构特征。塔基残高1.3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皆为9.6米。塔基依山体而建,先将台地处山体凿出一方形台基,作为塔基主体。再将台基中部的山体下凿出地宫基槽,用条石和石块垒砌出 地宫,四周再以黄土夯筑。宫室四周用石头简单围成一长方形保护带,东西长3.94米,南北宽2.2米。为了加固夯土台基,又在地宫东侧和南侧以石块垒砌一 道护墙。塔基外边用长条沙石包砌,收分叠涩明显,条石经过精细的雕凿。塔基东、南、西面墙体中部各设有一踏步,均已残损。
地宫坐北向南,方向 195度。由甬道、宫门和宫室组成。甬道长94厘米,宽77厘米,由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宫门总高49厘米,宽42厘米,包括门槛、门扇、门框和门额,均 由条石搭砌而成,两边门框外侧各塑有力士像1尊。宫室平面呈六边形,由条石砌筑而成,长97厘米,宽88厘米。宫室底部用沙石铺成,北半部砌有供台,高 10厘米。
塔基及周边地层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有绳纹砖、板瓦、筒瓦、瓦当等残件。数量较多的为布纹板瓦,还出土一些青辊瓦、指压纹板瓦、刀割纹板瓦等。瓦当均为泥质模制而成,纹饰有兽面纹和莲花纹。其中莲花纹瓦当居多。塔基周边还出土铜钱、陶罐、瓷片等。
在田野发掘过程中,专家学者多次对发掘现场进行考察,初步认定此遗迹为唐代武周时期塔基遗址。
发掘唐代塔基的同时,考古队还对太山龙泉寺周边遗迹进行了调查:
一、在距太山龙泉寺西北约300米处,发现元代灵塔数座。二、对太山龙泉寺西北600米处的“老虎洞”进行调查,采集有绳纹砖、青辊瓦、指压纹板瓦等遗 物,初步确定其为唐代遗迹。三、在唐代塔基东部坡下发现大量唐代建筑构件。四、在距太山龙泉寺西300米处的西坪,进行了考古钻探,钻探面积3000平方 米,发现大面积建筑遗存及建筑构件。五、龙泉寺内唐碑通高6米,露出地表部分仅3.8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所埋没。唐碑地下部分的发掘,结合碑文的释读, 确认此碑为唐武周时期遗存。在唐碑基址下还发现早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的文化层,出土大量建筑构件。
太山龙泉寺塔基是佛塔地宫瘗埋舍利的 早期实例;地宫出土的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等遗物保存完好、做工考究、工艺精湛、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金银器等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太山龙 泉寺塔基发掘及唐碑、西坪等遗址的调查,说明龙泉寺在唐代的兴盛和宏大,也反映出唐北都晋阳在政治经济、佛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在宗教区作 为晋阳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规模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认识,对其进行有计划的调查和研究,将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