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羊头山石窟—长治市—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4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羊头山石窟造像记
  羊头山位于长治县、长子县和高平市三地交界处。石窟寺肇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 499)。这两件造像记俱为正书,是比较典型的北魏风格。图(1)布势方正,笔势粗犷,虽是先书后刻,但刻工显然并未完全遵循写出的笔道。点画的起运收 煞,粗细过渡,形势走向、及字口的凹凸,都说明刻者在奏刀镌凿时是摆脱了书写墨迹的范围,其奏刀是充分自由的。每每率而奏刀,留下许多斑驳陆离的缺痕。当 然也有多年风雨侵蚀的影响,但观其整体形象却还是比较随意的凿刻所形成的。此作凿刻意味多于书写意味,有一种自然古朴的感觉。图(2)的整体效果胜于图 (1),虽然字数不多,却是一件比较精整的石刻作品。书者用笔拙重,意态从容,笔势没有上作那种忽而粗重、忽而纤细的情况,运行的起收使转力求工到,刻者 是全依了写成的墨象镌刻的,字口十分干净,起收处十分得势,完全传达出了书写的笔意。书者走的是笔方势圆的一路,风格与《郑文公碑》颇多相似,统体观之, 给人以浑厚、雍穆、含蓄的美感。

 


  在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据记载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 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 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 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窟洞平面多为方形。还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 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主峰极顶列为首区,有石塔两座,佛龛一区,龛为三块巨石叠成,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内置一佛二菩萨,佛像结跏而坐,面型衣饰皆属北魏风格。
   西南山巅(亦称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头石龛二百余米,列为第二区。窟龛三个,分上下两层。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门外二金刚侍立,窟内正面一佛二菩 萨,佛结跏而坐,菩萨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龛八十七个,内各置一佛,皆坐式,连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来。窟南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面型略秀, 身材修长。后窟较高,亦称上窟,窟上石塔已毁坏。塔下一窟,方形,窗门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侧主佛已不存,尚存东侧一佛二菩萨和西隅左尊胁侍,面型清 秀,神态自若,刻工纯熟而洗练。视其造像风格,与前窟同为齐隋间遗物。
  第三区为千佛洞,位于半山腰部,窟内方形,四面小佛龛满壁,近千尊,故 称千佛洞。这里的雕像都是唐代风格。第四区为方塔窟区,第五区为圆塔窟区,第六区为多宝龛窟区,第七区为大石窟龛区,第八区为佛山区,第九区为唐代龛区。 这些石窟龛内,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饰贴体,艺术价值很高。
  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满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一区,内置坐佛一 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尚存魏碑风格。pp羊头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原为六座,两座损毁,现存四座,分布于山巅和山腰。山巅两塔,南北对峙,十里外皆可望见。山腰两座,一方一圆。此处石塔虽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国 已知的古塔中,尚属奇构。

 



  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又唐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一九八六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石窟简介
  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石窟简介
  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得到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石窟简介
   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 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
  四号石窟简介
  四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五号石窟简介
   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 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辩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调的是释伽多宝的 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六号石窟简介
  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七号石窟简介
  七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八号石窟简介
  八号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据说是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
  九号石窟简介
  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现已倾倒。是什么原因倾倒的,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山西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