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刚察大寺—海北州—青海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4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沿伊克乌兰河北上与恩乃水汇合处,巍峨挺拔的德旦冷宝山前,奇花瑶草,幽谷深邃,刚察大寺就建在这里,该寺位于刚察县城正北25公里处。

  相传很早以前,刚察部族从西藏迁移到长江上游果洛地区游牧,后又迁至达日根拥(今贵德一带)地区游牧,并在当地建立了格鲁派寺院。清雍正二年(1724年)蒙古族上层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清政府准许黄河南岸的藏族牧民到黄河北岸的草原上放牧。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将青海湖北岸的草原划归刚察族13个部落,借以补偿历史上藏蒙两族械斗中被误杀的13个刚察部落头人的命价。于是刚察族所有牧民从黄河南岸迁至青海湖北岸,建立了新的国家,该寺亦随之搬迁。

  清同治五年(1866年),刚察群众遵照已故老千户喇嘛拉布旦的遗嘱,经过卜择,在那任沟建起一座蒙古包经堂,四顶牛毛帐房规模的帐房寺院,入寺僧侣8名。据说当时“俄博”高垒,经幡高悬,海螺声声,鼓声阵阵,入寺点灯、磕头顶礼者络绎不绝。

  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久旱不雨,畜疫流行,人心惶恐,经世袭千户角巴卜算和活佛的判断,认为原寺址并非吉祥圣地,要另择净土,才能消灾去难。经过反复卜选,最后迁至伊克乌兰河畔西山角下,这时有牛毛帐房8顶,入寺僧人16名。

  民国四年(1915年),继任千户聂布旦遵照已故千户遗愿,广泛发动群众向寺院奉献布施,兴建永久性寺院。时逢曾在西藏色拉寺深造的苦行僧日朝巴来刚察传教,为牧民诵经、占卜,深受群众信赖。在他的倡导下,“布施范围”出环湖,越康藏,集资甚多,声望日渐增高,后被教徒门推崇为刚察大寺第一世活佛,法名色拉钦巴。后来重新卜定,在德日旦冷宝山前建土房寺。从1915年开始兴建,至1958年,陆续建起1630平方米的大经堂一座,殿宇56间,楼房56间,僧院99处,僧人禅房776间。寺院前后左右还建起了“贤康”(弥勒佛殿)6间,“赞康”(地祗庙宇)4间,“斗格日康”(白伞圣母殿)2间,“达热康”(救度圣母殿)5间,“吉哇”和伙房等6间。寺院依山傍水,建筑雄伟,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极为壮观。该寺经济实力雄厚。据1958年统计属于活佛所有的马20匹,骡1头,羊750只;属于经堂的财产有牛300头,羊2200只,白银6000元;属于僧人私有的财产有牛1278头,羊4540只,马196匹;大伙房内有一号红铜大锅两口,每口可容水约250公斤,锅盖为3开式,6人才能盖取。

  刚察大寺之所以兴旺,除了藏族群众有着比较深厚的民族宗教意识外,还有着其他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政治背景。刚察历代千户均有子嗣入佛门,千户虔信佛教,致力于寺院维护和发展。首任千户喇嘛拉布旦,曾在青海贵德县尼尔贡巴寺削发为僧。相传他在当完德(学僧)时,一天清早牵马去饮水,走至河边,听见几个女人正在议论刚察族13个部落头人惨遭杀害。为了部落的兴旺强盛,他还俗任部落千户,但他对佛教的信仰依然虔诚如故。二任千户角巴,也笃信佛教,不论政事或其它大小事务,均依活佛卜算而定。三任千户聂布旦,对寺院的布施和兴建更为虔诚,普察众情,乐善好施,是全力兴建大寺的首要人士之一。四任千户华宝藏,更是佛门忠实弟子,曾入贵德尼尔贡寺当完德,学佛经多年后还俗,24岁时袭任千户。他聪明善辩,被四川甘孜德格佐钦寺活佛认定为喇嘛拉布旦的转世灵童,群众称他为“刚察红宝苟洛”,即千户兼活佛之意。不论行政或日常事务,均以活佛卜算旨意而定,极力维护宗教寺院的利益,关心寺院的巩固和发展,全力支持刚察境内寺院的一切宗教活动,对各寺院均一视同仁。因而各寺院之间能相互团结而相安无事。1958年后,经堂和禅房被拆毁。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会议后,寺院一度开放,新建经堂一座9间,僧舍50间,寺僧16人。1967年再次关闭,经堂拆毁。

  1981年4月5日,大寺重新开放,初用一顶花边白布帐房做临时经堂。群众积极布施,于1982年在旧经堂遗址重建寺院,占地528平方米,新建的大经堂比原来殿堂更为华丽堂皇,上下共50间,并建弥勒殿、白伞盖佛母殿、度母殿、护法神殿、“吉哇”等分布在大经堂周围。寺院的东西则还建有三座洁白秀丽的舍利灵塔。大经堂殿脊法轮辉煌,宝伞玲珑,双鹿欲奔。殿宇内雕梁画栋,殿柱绣裹,经垫横铺,壁墙中数百尊佛像安放其中,香烟缭绕,佛灯长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青海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青海百京寺—海北州—青海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