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寺-安庆-安徽寺院
圣祚绵远——潜山三祖寺
三祖寺又名“乾元禅寺”,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风景秀丽的天柱山南麓,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作为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天柱山谷口有一凤形山,人们习惯上称其为“三祖寺”。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封地,封地内有“皖山”与“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汉武帝南巡时曾在这里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据志书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建康道林寺高僧宝志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门法,卓锡凤形山,建刹布经。初名“菩提庵”,武帝萧衍闻奏,赐名“山谷寺”。后隋朝僧璨(510-606年)师承禅宗二祖慧可衣钵,隐居在这里,并扩建寺庙,弘扬禅寺,故世称“三祖寺。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有宝月禅师驻山谷寺,玄宗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子300颗,100粒进献进廷;100粒送故乡赵郡供奉;100粒塑僧璨像并造三祖舍利塔。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李亨敕赐“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772年)代宗李豫赐三祖塔为“觉寂塔”,谥僧璨号“鉴智禅师”。“会昌法难”时,寺塔遭毁。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山民柯萼在古松下掘得一石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于朝廷,太宗赵光义取名“瑞石”,并遣使向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宋徽宗政和年间,法宗禅师驻锡该寺,三祖寺香火鼎盛,宗风大振,有“三千僧人八百道”之称。其后历朝屡兴屡废。
三祖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经沧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藏经楼、觉寂塔、立化亭、三高亭等,近年来又逐步修建恢复了其他殿堂、僧舍。
从天柱山野寨区,沿凤形山而上便是山门。石阶两旁苍松迎宾,翠竹掩道,左边有明朝安庆郡守胡缵宗题刻的“山谷”大字碑,右边是清朝皖江郡守张楷手书的“香岩”石碑。拾级登高,踏上三百多级石阶,才来到寺院建筑群前。从这里,西可俯视“石牛古洞”、“山谷流泉”,东可远眺汉武帝当年封禅拜岳之台,北览司命真源宫祠、应梦井,南望古堰吴塘、诗崖酒岛,风景名胜尽收眼底。寺内石壁上镶嵌着南宋绍熙二年十月(1191)张同之题诗一首:“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三祖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觉寂塔,又称“三祖寺塔”。如前所述,该塔乃唐玄宗天宝乙酉年(745年),舒州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常捐奉,并在塔下层望三祖僧璨像。唐大历年间,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尝奏请于朝得册,谥塔号曰“觉寂”。,此塔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复修。宋明年间也屡加修建。现塔分七层,高达九丈,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有阶梯可逐层登塔,每层外有环卫,凭栏远眺四周景色。塔中尚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寺僧了莹修复时所立碑记。塔顶相轮高1.5丈,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立,有相轮九节,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壶形宝瓶,瓶颈部有佛家咒语四行。中间五节相轮镂有几何花纹。底部相轮似锅反扣,上铸铭文170字,记载了舒州怀宁县玉照乡(今潜山县梅城一带)佛教徒黄氏及胡仲明舍铁铸塔顶之事。塔顶相轮以一木柱串起,直立在塔的上部,八条铁链由塔顶系向八方,上系串串挂铃,微风吹过,叮当作响,十分悦耳动听。
立化塔是为纪念三祖僧璨禅师在大树下说法时,合掌立化而建,塔体高三米,须弥座呈六棱形,塔身外圆中空。塔顶六角两层,专家认为此塔具有喇嘛塔风格,系明朝以前所建。“三高亭”是为纪念三位献地为寺的高士而立。传说梁武帝时,高士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不念高官,隐居在这里建立何氏书院,逍遥一生。后他们把书院捐给宝志禅师改建佛寺,后世立碑建亭以记之。“三祖山摩崖石刻”现存11幅,主要集中在达摩崖壁,其中有宋黄庭坚、明御史大夫李元阳题刻四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存三百余幅,其中最早的一为唐文学家李翱题刻,一为唐三州刺史李德修题刻;宋朝题刻有一百幅,以王安石、李师中、苏东坡、黄庭坚等刻记最为著名,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六幅。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祖寺周围名胜很多,有宝志禅师开山所居的宝公洞,有宝志禅师用锡杖柱地,掘出锡杖井、卓锡泉。至今泉水清冽,用它冲泡云柱山云雾茶,色呈清绿,味浓香甜,成为游人香客的一件乐事。
三祖寺历代祖师名僧有:开山祖师宝志(418-514年),南朝齐梁时江苏金城人,梁武帝萧衍拜为帝师,宋太宗赵光义赐号“道林真觉”禅师。禅宗三祖僧璨(510-606年),北朝及隋朝汴州陈留人,受二祖慧可衣钵,遗骨舍利三百,唐朝代宗李豫谥名“鉴智禅师”,其著《信心铭》为禅宗经典。禅宗四祖道信(580-651年),隋唐时河南沁阳人,受僧璨衣钵在山谷寺驻锡16年,后在双峰山传衣五祖弘忍。牛头禅嗣智岩,唐初江苏曲阿人,曾为隋中部将,频著战绩,隋亡后出家,住山谷寺二十余年。天柱山和尚,唐末五代时舒州人,得传青原单旨,住持三祖寺。雅泉彻闻禅师,宋初蜀郡西芜人,礼侍元白尊宿二十余年,后参南山惟一和尚授受心要,住山谷寺多年。天衣怀禅师之嗣圆智,宋临安人,与守禧住持三祖寺。性懂(?-1597年),明朝黄山人,曾为九华道场住持,万历时应请住持三祖寺;中兴祖师智海(1615-1683年),清朝江宁高淳人,顺治时随师入三祖寺,师寂逝后继其法嗣,三祖宗风大振,方丈月海(1895-1969年),安徽亳州人,抗战期间险遭日寇加害,住持三祖寺多年。
自1981年以来,先后勤部觉开、恒愿、宽康老和尚等住持三祖寺。1988年以后,宽康示寂,弟子宏行嗣其法序,住持至今。1987-1997年的十余年间,三祖寺先后建成无量千佛殿、大雄宝殿、山门殿、法堂、客堂、五观堂、上宾寮、东西寮房、塔院东寮楼、圆通门、海会堂等佛教建筑,总建筑面七千多平方米,总投资一千一百多万元。先后雕刻或铸造5.5米高、重达十吨的汉白玉释迦佛像,2.5米高各重一吨的迦叶、阿难汉白玉像;铜质释迦太子、千手千眼观音、弥勒、韦驮、达摩、慧可、僧璨、宝志等偈,各重300-500斤。寺内现存寺僧灵骨墓塔29座,各类碑刻17块,珍藏《龙藏》2部,今日三祖寺梵宇辉煌,金殿交碧,祖庭宗风,千载犹存。
三祖寺现任住持宏行法师,66岁,安徽望江人,1982年出家,师从宽康老和尚,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安徽省政协委员,潜山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惟华法师。60岁,安徽潜山人,1988年出家,师从宏行法师,兼任安徽省潜山县政协委员。
宝公洞
宝志禅师卓锡得地,建刹以前,于此洞中栖止习静。后人为记此事,在洞内立碑以祀。目睹此洞,思祖师创业之难,后辈自当努力。宝志禅师:人称“宝公”(公无418年到514年),北宋太宗赵光义赐号“道林真觉禅师”,南朝齐、梁时代僧人,南梁国师,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建山谷寺,为三祖寺前身。
觉寂塔
“立鹤松”。
说起这“立鹤松”,世人传着一个不寻常的往事。
早在梁代,释道两家都想得到现在三祖寺的凤形山这块风水宝地,传道兴教。释家代表是金陵高僧释宝志;道家出头的是云游方士白鹤道人。官司打的梁武帝肖衍那里,武帝不好裁定,便口谕“以物识地,得者居之。”两人便各显灵异,顷刻白鹤道人以手中羽扇稍作罢动,化成白鹤飞来;宝志见状,毫不示弱,即将手中的锡杖抛向空中,念了几句咒语,锡杖化成一条金龙,紧跟其后。当白鹤落在凤形山顶时,忽听空中响声大作,正向自己打来。惊恐万分,起身另落异地。等梁武帝派出的骑赶到,锡杖插在凤形山,释家得到了这块宝地。白鹤道人输了一着,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为了出这口闷气,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想出一个绝妙方法:就在白鹤最先立足的地方,幻化一棵松树,占着宝志的上风。因为不是一棵普通的松树,生长在麻骨沙疤子上,久旱干不死,周边的松树屡遭松毛虫侵害,松针被松毛虫吃光了,乃至死去。而这棵松树灵气十足,无灾无祸,非常茂盛,两年功夫,主杆长到两尺围,且有一丈多高。宝志毕竟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如此神奇之松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天,宝志来到这棵松树旁,忽见几个道士在此议论:此地正是当初白鹤所立之处,如今这个地方让给佛家,这棵松树仍似一只仙鹤永立此处。宝志顿有所悟,果真这样,白鹤道人仍占在自已头上拉屎拉尿,岂能容忍!立马施法,不长的时间,一棵苍劲葱翠的松树,变黄枯萎而死去。素有法力无边之称的白鹤道人,更不示弱,随即施展全身解数,使死去的松树复活,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宝志见状,火冒三丈,提着锡杖,一口气跑上去,把松树推倒。白鹤道人站在不远处地方,看着发笑,口中念念有词,摆动手中的拂尘,使推倒的树又站起来了。推倒又立,立了又推,如此反复多次,宝志最后带着一伙僧人,将树推倒,劈成柴火烧掉。这下可惹怒了白鹤道人,找到宝志算帐,两人互不相让,各展其能,怒气冲天。正在值日的司命真君,看到在自已管辖的地盘上,发生如此格斗,马上找到太上老君出面调理。因为白鹤道人是太上老君的门徒,不便推辞,立即来到凤形山,弄清起因与现状,在此基础上,不准白鹤道人与宝志争个你高我低,放弃在立鹤原址上点化青松的念头。老祖的旨意,白鹤道人不敢不听,便违心地点头默认。另一方面,司命真君深夜找宝志说,整个天柱山都是道家的洞天福地,按理说白鹤道人在什么地方点化立松都可以,只因世上皇帝是真命天子,他把这块宝地赐给了佛家,上天不好非议。现在白鹤道人经太上老君劝谕,表示不再与你斗气,应该知足了。宝志答曰,立松可以,就是不能站在我的头上。这件事到此作罢。
常言说得好:“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白鹤道人和宝志都终归作古,但他们的灵气,仍留在凤形山。一千多年后,宝公洞下的山坡上自生自长了一棵松树。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争光向上是植物的本能,可这棵松树周边空旷,奋发向上的条件极佳,然此树立地三米左右就桠枝伸展,似是一中向上欲飞的仙鹤,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白鹤道人争山的故事,便把这棵树命名为立鹤松。
立化塔
位于三祖寺登山步道旁,三高亭下方。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塔身处圆中空,一面敞门。塔顶六角两层,具有典型喇嘛塔风格,汉地少见。从建筑风格看,应是明以前建筑。此塔为纪念三祖僧璨为众说法合掌立化所建。世人只见人临命终止,孽障现前,痛苦不堪。而佛教中高僧大德多有预知时至,坐化或立化,安祥往生。
三高亭
三高亭,位于现三祖寺寺院内,石亭高丈余,楹额上“三高亭”三个道劲大字十分醒目。这是后人为纪念南北朝时宋、齐高士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而建的。亭内立有石碑一块,两旁亭柱刻有民国七年何雯题对联一副: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洒鸟;所居谦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继高士神仙。
何氏同胞三兄弟世居潜山山谷寺,梁武帝时,高僧宝志卓锡于此,遂献其宅为山谷寺。何氏当晋、宋、齐、梁之世,显赫一时,“公侯将相,布列于朝,印累累而授若若,殆不可以更仆数。”何求、何点、何胤“皆以世胄而抱经济之才,为朝廷所侧席以求者也。”但三人有感于世变,兄弟皆隐。“不求功名,不入城府,不贪富贵。”终其身而不仕。“隐居在天柱山中读书,专事讲学写作,著书甚丰。” 后人景仰何氏三兄弟高风亮节,称“何氏三高”,并建三高门、三高书院于其地,崇祀之。明安庆郡守胡缵宗亦慕其清风,饮其亮节,于其故居又建一纪念亭,名“三高”。明末战事频仍,均荡为冷烟,清乾隆九年(1744年),分处坏、潜之间的何氏后裔,念昔先人,在遗址重建石亭于传衣亭下方。其后裔何思华等,请潜邑魏其宾为记,魏其宾欣然应允,写了重修“三亭亭记”,刻于亭中、后亭、碑俱毁,嘉庆十七年(1812),何氏后裔又改建石亭,移于立化亭上方,石刻风格别致,古相典雅,潜山知事任铨为之作记。现亭、碑完好,周围松竹掩映,风景独佳。凡游山进香者,无不仰止凭吊
三祖寺(乾元禅寺)
天王殿
信心亭
网址:http://www.sanzusi.com/
地址:安徽省潜山县三祖禅寺
邮编:246309
客堂:0556-8142064
住持室:0556-8142972
住持室:0556-3371972
E-mail:sanzusi@yahoo.com.cn
天柱山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