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岗岔寺遗址—西宁市—青海寺院
湟中县岗岔寺遗址
湟中县卡约村因为首先发现卡约文化而使该村出名,距今35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羌戎部落文化给我省考古专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省地方史学者在考察中又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文化遗址--岗岔寺遗址。查阅相关资料后,他们竟然发现,这个遗址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
-岗岔寺,300年前的宏伟建筑
11月10日,记者跟随我省地方史学者魏明章、杨文盛、靳育德等人,来到了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目睹他们在走访中发现的这一文化遗迹。
岗岔村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子中央。虽然是初冬季节,但道路两旁依然是白杨挺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满了各种树。看来,“全国绿色小康村”的称誉并不是徒有虚名。
站在村子里向西放眼望去,便看到一座美丽的大山。地方史学者们发现的这一遗迹,就在这座大山的半山腰处。走近时,便看到草地上凸凹不平的土墙痕迹,以及土墙上的石子。爬上这座小山时,便看到平整的地形,被开辟出来的大平台有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任何表面的东西,只有残留在地上的小土墙,还能说明以前这里曾有过建筑的痕迹。”杨文盛指着那些痕迹说。
岗岔村党支部书记王永仓说,从他记事起,这里还有一些断垣残壁,村民们耕田时,还挖出过玛瑙,陶瓷罐,瓦砾等一些物品。后来,大家还把这里的几座雕塑和两个柱顶石运送到了村庙里保存了起来。
在现场记者看到,这里是一个绝佳的生活场所,整个山村背风向阳,依山旁水。站在古文化遗址上,直射下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双龙川小河的水潺潺流淌,远处的娘娘山已经披上了银装,显得格外的耀眼。
“我们在考察中看到,这个地方有建筑遗留的痕迹。同时,村民们说这里还有一些雕塑等东西出土。根据《西宁府续志》的记载,这个地方曾有一座宏伟的建筑,叫做‘刚岔寺’,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后来,世事变迁,这一珍贵的古建筑逐渐消失了。但是这个遗址,给考古学者和地方史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它的发现对研究青海古建筑有很大的意义。”杨文盛先生说。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村庙,见到了村民们保存下来的雕塑和柱顶石。这是让人惊叹的雕塑作品,石狮子和大象虽然有些残破,但构思巧妙,手法高超,使形、神、情巧妙贯通融合,十分精致。
“这两个柱顶石的石质是花岗岩石,也就是青海人俗称的‘麻拉石’。从这个尺寸来看,可以断定这个古建筑遗址原先规模不一定很小。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如果今天还存在,肯定是研究我省古建筑的绝佳样品。”靳育德说。
-岩画,佛崖山上的“神画”
在岗岔村北部有一个水库叫云谷川水库,在它的下方有一座石山,叫佛爷崖山,在佛爷崖山的半山腰,记者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岩画。走过一座小桥,爬过灌木丛,笔者踩着雪慢慢爬到了半山腰处,终于近距离的看到了岩画。岩石上的岩画有的像佛,有的像莲花,有的像是人工绘制的,又好像是天然形成的,线条优美,颜色鲜艳。
村民杨德胜老人告诉记者,这个岩画是炸山时人们发现的,大家都没想到石山中间竟然还有画,都说很神奇。针对村民的这种说法,地方史学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杨文盛先生认为,矿物质山石,石头有很多色彩,经过风华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岩画。靳育德先生认为,从岩画边缘处的黑线来看,人为的绘制可能性比较大。
李家山岩画,也被称之为“佛爷崖岩画”。据《湟中县志》记载,岩画高2米多,宽有3.8米,绘在灰褐色岩石上,用黑线描画出的3座佛像。正中画像高2.3米,宽0.43米,两旁画像高1.2米,岩画点面清楚,保存尚好。
李家山岩画和岗岔村文化遗址究竟有没有联系呢?地方史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