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永昌寺—陇南市—甘肃寺院
甘肃省徽县永昌寺
永昌寺,又名北禅院、北禅寺,位于甘肃省徽县伏家镇北海龙山西脉之红旗山。据《徽县志.源流》记载,此寺始建于南北朝西魏大统(535——551)年间,由此推断,此寺至少有一千四百五十年历史了。以后,南宋淳熙(1174——1189)中曾营工重修;明嘉靖间邑人郭从道再度重修。
永昌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一度曾为禅宗圣地。元文宗图铁陆尔封永昌寺住持高僧惠印法师为国师,掌执国师印于此。《秦州新志》曰:“惠印姓张,徽州人。幼出家,通经律,元文宗召至京师授荣禄大夫、司徒、银印,赐号正惠(县志作真慧)国师,北禅寺有碑记其事。”惠印是栗亭川(今伏镇人),他被封为国师大约在天历二年(1329),因为是年九月元文宗为了确立国教,诏修《经世大典》。举国学识渊博、道行高深的佛道两教名流都被召入大都展开辩论,惠印法师在此次辩论中成为佼佼者而被敕封,赐银印并掌管“天下僧人僧籍”,随之永昌寺名扬天下。据《徽县志》载,寺里贮藏的“天下僧人僧籍,明清还保存完好,可能在民国初年才散失殆尽。
永昌寺最早规模虽然已不可考,但明人李东岗《游北禅寺》诗云“迢远迷曲径,杏霭认崖扃。钟梵潮音远,松杉晓露零。林堂风不绝,石室雾常冥。壁古丹青重,山尊云物灵。阶空呈虎迹,潭静起龙腥。禅海输僧籍,珠龛贮古经。中峰飞薄霭,西鹿走惊霆。返驾冲花坞,行旌傍鹤汀。远村连树黑,暮云朵烟轻。城廓归来晚,飘飘百念惺。”足见当时不但庙宇雄伟壮观,而且山水清幽,游人络绎,俨然一派梵音胜地。当地长者回忆;民国中期该寺还有包括山门、正殿、献殿、香堂以及僧斋禅房三百余间,古树几万株,现残留的建筑尚有山门及禅房近百间,古柏千余棵,尢为珍贵的是两棵铁杉和一口大铁钟,大铁钟已移徽县文化馆钟亭陈列。
北禅寺,古名永昌寺或北禅院,位于伏家镇东北隅的贺店村紫荆山(今红旗山)麓,距镇五里。该寺背倚紫金山,足履清源河,左携云烟峡,右扶海龙山。山上古柏蔽日,曲径通幽,登寺远眺,栗亭川、青泥岭尽收眼底,堪称陇右古刹、梵音圣地。元、明时期香火盛极一时。
紫荆山占地5.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以苍松古柏、千年紫荆、万年红豆杉和北禅古刹著称。据史载西魏前山生紫荆,繁而古老,遍山古柏幽林,古刹隐匿绿波。杂花奇树,相映成趣。山路崎岖,曲径通幽。登山怀古而幽思,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元、明时期香火盛极一时。据《徽县志》载,寺院建于西魏大统(535—551)年间,南宋淳熙年(1174—1189年)间重修,至元文宗时香火鼎盛。最盛时有寺僧300人,大小庙宇200余间,僧田80余亩。全寺佛殿三进三出,气势宏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满墙彩绘佛像壁画,皆出自佛经故事。大殿顶上有身负宝瓶的大象与各种兽吻。正殿门窗上雕刻花草、人物,风格迥异而栩栩如生。院内石碑林立、书文奇绝,形成一个古朴典雅、雄浑壮观的佛教建筑群落。
“真惠国师”晚年回乡主持北禅寺佛事,使该寺影响愈来愈大。真惠国师,姓张,元代徽州栗亭人,为人聪明善良。自幼皈依佛门,法号“惠印”,人称惠印法师。自入佛门,他潜心专研佛经,博通佛教经典,学识渊博,深受僧众推崇。元文宗时,已是永昌寺(北禅寺)住持的惠印法师被文宗诏入京城北京,委任为太禧院司箓,授荣禄大夫、司徒之职,赐号正惠(旧县志作真惠)国师,赐银印,掌国师职,并令其挂单大承天护圣寺。晚年他请辞回乡继续主持北禅寺,四方来北禅寺入籍的僧众很多,使北禅寺更是声名鹊起。明初,天下各寺院僧籍具贮于该寺,往来僧人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当时,北禅寺的规模也很宏大,寺院周围挺拔葱茏的古柏有上万株之多,远处望去,郁郁葱葱。寺内殿堂禅房三百余间,错落有致,殿内佛像庄严矗立,好一派宏伟气象。明代李东岗《游北禅寺》诗云:“壁古丹青重,山尊云雾灵。阶空呈虎迹,潭静起龙腥。禅海输僧籍,朱龛贮古经。”正是当时北禅寺胜景的真实写照。后又经多次修缮,其影响虽衰,但规模仍十分宏大。
明宪宗成化年间,陕西永寿县云齐寺王禅师云游至永昌寺,于徽州全境募化生铁,又专程请来陕西泾阳县铸钟师傅陈辉,于成化16年(公元1480)11月铸造出大铁钟一口,挂于寺内柏树林中。
大铁钟高1.48米、口径1.37米、厚0.12米、重约2000公斤。钟顶置双龙钮,二龙背向昂首、龙嘴及爪紧贴钟顶而卧、身躯隆起做为穿孔。钟肩有圆孔四个,直径8.5厘米、饰莲瓣图案。钟腹分上下两层,各布八等份方格,每相邻两方格间饰隆起三棱形隔梁,上层方格上部环布一周“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十六个篆书大字。下接楷书铭文,自右而左、分格竖写铸钟纪年、工匠及捐资人姓名,满布十六方格。再下饰一绳纽弦纹,足部有钟耳八朵,耳上浮铸缠枝牡丹花纹,耳面无纹饰。
钟系一次性浇铸而成,造型硕大、匀称、俊美、古朴,文字工整、清晰,钟声浑厚、响亮,余音十里,是研究明代冶铁铸造技术的实物资料。1975年11月6日北禅寺铁钟被徽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县文物保护部门将铁钟迁存于徽县文化馆,并修钟亭保护。
1958年“破四旧”时与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毁坏,紫荆山改名“红旗山”, 寺院辖区被改造为省“五.七”干校农场。近年来当地信教群众在仅存的两座殿堂及十余间僧房基础上,自发筹款增建了佛殿,佛事活动得到恢复,于每年农历 3月20日进行盛大的佛事活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