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灵台和平等寺—西安市—陕西寺院
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大雅-灵台》篇中记载着关于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灵台时,平民百姓欢乐而顺从之场景,其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大意为;文王开始建筑那灵台,营造它来量地界。老百姓齐来到建造它,不到几天很快的建成了。始建本不须急成,百姓们都急忙的到来修建。)”。周灵台历经约三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其故迹至今犹存,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东南约五百米沣河西岸畔。
远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宫内沉迷酒色,朝廷宠信佞臣,听信谗言,朝中忠信之臣,尽皆弃而不用。使得朝政荒废,天下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商纣王听信崇国(今沣河西岸)国主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陕西省歧山县北,过去人们称西歧)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监狱。最终在周的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西伯侯逃出监狱。西伯侯回到西歧,在军师吕公望(即民间说;太公姜子牙)等的邦助下,改称为王(后人称为周文王),积极准备报仇灭商,修德进贤,施仁政于民,广交诸侯,网罗人才,发展壮大实力。周国先后臣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仇敌崇侯虎,并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同时将周都由西歧地迁于丰邑。关于周文王消灭崇国,营建丰邑这一事件,在《诗经》中有《大雅--皇矣》和《大雅--文王有声》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和“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文王之灵台就在营建丰邑时所修建,距今约三千多年。在修建灵台同时,在原沼泽地上凿池,并引注沣河水以形成长流之水域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之处),灵囿(养鹿、等动物之处),加上灵台合称为“三灵”(灵台、灵沼、灵囿)。
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完善,灵台的功能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一个集观察天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当时的天下诸侯,臣服周国的有三分之二,足见天下诸侯和百姓对周国的信任,对商朝的失望。
周文王修建灵台的记载,在《孟子--梁惠王》中有这样的记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为沼曰;灵沼”。在《诗序》中有;“灵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等”。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注释为;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陕西省志---大事记》中有;周灭崇,作邑。筑灵台,民多往,助之。原在文王灵台以南有“枯骨冢”遗址,人们传说当年修建灵台时,所出先民遗骨,周文王另起冢而葬,后世所赞文王“德及枯骨”之故事的出处。惜其旧迹,已荡然无存。
后来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在太公、周公等协助下,八百诸侯会孟津,牧野陈师,一举灭了商朝,而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丰、镐,史称西周。西周王朝三百年,丰、镐二京为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为国家机制的灵台,一直发挥着其重大作用。随着周室的东迁,丰、镐二京,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被人们所淡忘。灵台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渐渐荒废见弃了。
关于周文王灵台的历代以来多有记述;春秋时,秦穆公擒晋侯惠公,囚之于灵台。后来晋国给秦以河西五城,且使晋世子西入秦国作为人质,晋惠公方得以返回晋国。《左传--秦晋韩原之战》中有;秦伯伐晋侯,战之于梁山,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东周列国志》、《长安县地名志》有此载)。
汉时,《三辅黄图》中记载;周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沣河西岸(今长安区马王镇以南灵沼乡周围的地区)。周灵台高两丈,周回百二十步。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唐时李泰的《括地志》中记载;沣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雍、灵沼。而在《括地志》中又有以下文字;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按今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这是周文王灵台在唐时的记载,可见灵囿、灵沼故迹,到此时已堙没将尽,到处是沼泽低湿之地。古灵台面积,比起汉时记载,明显的缩小了许多。另外在唐代,徐元弼《灵囿赋》一文其中有;“仰皇都之近域,有文王之古囿。当昔周德资始,灵台是新”。文中徐元弼通过对古灵囿,灵台的记述,怀古望今,从而对周文王盛德的赞颂。宋时、宋敏求的《长安志》及元时、骆天让《类编长安志》中,对灵台故迹,均有记载。
明时,秦藩王在古灵台顶上修建平等寺,由僧人维护。而关于平等寺修建时间,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中记载;在明朝。而在《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在唐朝。还有《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一书提到平等寺修建年代,是在唐代。该寺中文物保护碑也记为唐代。可如果平等寺建于唐,那么在唐代以后所提及周文王灵台的史料中,并未见到有关平等寺的资料记载(也许笔者寡见、妄言)。
在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著的《关中胜迹图志》(另清代《西安府志》和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等)中,在关于周文王灵台时,记载到;明代秦藩,在台顶上修建佛寺,使僧人保护古台。且明确记载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巡抚毕沅亲往灵台相度,加修葺焉。昔时,灵台上的文王殿应是乾隆年间修葺后的故物。
清朝末年,同光年间的社会大动乱中,关中大地许多文物古迹大遭破坏,古灵台和平等寺同样,未能幸免于劫,在灵台上仍留有当年毁坏的遗迹故物。古灵台屡历劫难,其它殿宇钟鼓楼等均遭毁坏,唯有文王古殿劫后犹存。在古灵台上原有古柏两棵,树径约两米之粗,树龄之久,难以计年,还有古铁钟一口,能容四人蹲在其内。在上世纪中期,古树被伐,大钟被毁,令人今日思之长叹。
直到上世纪中期在灵沼周围,低洼湿地,鱼塘涝池,随处可见,随着气候的变化,水位的降低,昔日沼泽地,已成为今日的粮田了。沼泽故址,如今仍遗迹可寻(今灵沼乡海子村,回鹤庄等)。灵沼乡一带,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沉积深远。在当地曾是果园处处,蔬菜遍地,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产业结构形式逐渐改变。据当地的人们讲;在灵沼周围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每当春、夏、秋季节,田野里有露水时,周围其它地方的露水,在太阳一出立即消失,而灵沼一带,直至日近正午,在田野里,如果拨开草丛,草根下仍是一点潮湿水浸,足见当地地理环境独特,湿气之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相继在文王殿前,原平等寺的故址上,修建起了菩萨殿和地藏殿南北相对各五间。由于文王古殿面东坐西,菩萨殿居南,地藏殿居北。新建之殿宇,富丽庄严,雕梁画栋,壁画彩塑集一时之工艺精华,菩萨殿中供有玉菩菩萨一尊,其作工之精细,令观者赞之有嘉,两旁泥雕彩塑连同地藏殿中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形态各异,美妙绝仑。在寺内有两株观音柳,造形独特,其他寺院少见,其花四时长开,其色若莲,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新的平等寺整体规划图已在平等寺中挂于墙,不久的将来,崭新的平等寺又将立于沣河岸畔。
近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努力相助下,古文王殿已复修一新。如今的文王殿,青砖蓝瓦,雕梁画栋,石阶雄狮,周文王端坐于将台以上,四周壁画分别描绘着;“文王演易”、“灵沼瑞莲”、 “渭水访贤”、“教民稼穑”等人们熟知的故事轶文。据当地人们讲;在灵台周围有一怪现象,每当盛夏时,周围其他地方的蚂蚱早已叫声驱除暑气了,而在灵台周围听不到一声蚂蚱地叫声,当地人讲周文王夏夜观天象,蚂蚱怕惊扰文王,故不感有声。足见周文王当年德及苍生,惠于万物,后人敬仰之极。复修一新的文王殿放眼望去,犹如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又一次焕发着青春般地光彩,令人的高兴之极。
站在古灵台上,东看沣水无语北往,日夜不息。南仰秦岭诸峰,竟相争秀。西览秋苗绿浪,远处村庄中鸡犬之声隐隐入于耳际,北望灵沼、梁家新桥。想当年周德初施,营丰邑,建灵台,民皆乐从。三百年后,历、幽失德,殃及草木,惹怒万民,最终被迫东迁。昔日的盛地景观,逐渐化为尘烟,唯有灵台,犹在眼前,令后人盛赞。
往事越千年,灵台历经劫难,却仍立此间。沣水北去悄然无语,满载着欢乐与苦难,日夜不息的流经台前。当年陈迹已难寻,登临古台访遗音,千秋功过后人议,民心有归颂圣人。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周文王的胜德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被孔夫子、史圣司马迁等历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大为推崇和身体力行。文王拘,演《周易》,仲尼厄,著《春秋》,司马辱,写《史记》-------等等这些故事的内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走上阳光大道,走进美好的未来。
平等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
电话:
邮编:710100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