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观寺—张掖市—甘肃寺院
甘肃普观寺 是马蹄寺的北寺,属马蹄寺的一部分。
马蹄寺依据地理位置,把在南面的寺院称为南寺,把座落在北面的寺院称为北寺。 北寺名为普观寺,是明朝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赐名。《甘州志》载:张掖“城南百余里临松山下薤谷中,以石上有马迹,俗名马蹄寺。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 大小像。永乐元年,土人倚山置禅堂,十四年敕赐普观寺。按即郭王禹隐处,石窟始于郭踽及其弟子,而后人扩之,加以佛像,至明始著。番僧至五六百人,人知其 为甘郡第一丛林,而不知其为名贤遗迹也。”
普观寺原存有石碑两块,一块称观音阁碑,是明崇祯五年李呈蔚撰文,立在三十三天石窟观音阁内;一块 称重修马蹄寺碑,是明嘉靖四十四年陕西行都司儒学训导任和撰文。据碑文和《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记载,马蹄寺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初祁连山一带及其南部 的少数民族,常常抢劫掠夺,朝延派兵剿之则远窜,兵去则复来。后朝廷重修马蹄寺,由寺院喇嘛用佛教教义慢慢感化,并剿其为首者,这些牧民都被感化,从此再 没发生劫掠。地方因以相安,减少了兵士的劳顿之苦,减少了国家的兵伐费用。明朝廷为眷念喇嘛息干戈、化玉帛的功绩,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四年,为马蹄北寺赐 名为普观寺,对寺僧重加赏赐,拨重金重新修建该寺。从此,普观寺声名大振,香火鼎盛,寺院修葺一新,寺院喇嘛文普佛法,教化众生,马蹄寺东南十四族的部落 首领都皈依佛门,使当时的边围安宁,人民安居。
《甘州府志》载:“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圣祖仁皇帝赐‘青莲筏,三字匾额、金镶紫檀塔一座,寺有 石佛十,石洞七,又有石井不涸不溢,俗传八功德水之一也;又有马蹄印迹在山顶,左提督江琦增修,郡贡生任侗碑记。”从上述记载我们知道,到了清朝康熙四十 七年,康熙皇帝也仿效明代,因缘旧制,对普观寺重加修筑。亲书“青莲筏”三字,制成匾额和一座金镶紫檀佛塔赐给普观寺。据寺僧回忆,三字匾约二米宽,四米 长,红底金字,悬挂在藏佛殿内拜殿上方;金镶紫檀佛塔雕刻工艺精湛,金饰镶嵌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精品,作为镇寺之宝业加收藏。
普观寺有显宗院和密宗院,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教派(亦称黄教)寺院,寺僧虽有藏汉民族之分,都念藏经,平时隔寺念经,每逢寺院大法会两寺僧众便聚集一起活动。
众多的史书记载中,多以马蹄印迹为凭,今普观寺马蹄殿内一块岩石上有一深深的马蹄印,就象一神奇的信物吸引着众多游人墨客。马蹄寺名有诸多的史书佐证, 在民间又有诸多的美妙神话故事传说,就为这千年的佛教石窟寺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其文物艺术价值而论,尚存石窟七十余孔,文物考古学家断定,其中北朝九 窟,隋一窟,西夏三窟,元十九窟,明二窟,其余皆清代遗迹。考古学家史岩在考察记中写道:“马蹄石窟从数量来看,与新疆赫色尔石窟几乎相等,在甘肃仅次于 莫高窟、积石山、炳灵寺。在石窟的构造建筑艺术上可见到与莫高窟相同的内阵外阵的形式;内有佛殿,外有回廊,里外开龛达四十九龛之多的‘藏佛殿’;以及上 下连续五层十九龛室之多的‘三十三天’,这种宏伟的构造艺术,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1981年《人民画报》在“丝绸之路”的长篇连载中, 曾以显著篇幅对马蹄寺石窟群作了报道,用16种文字向世界人民作了详尽的介绍。1992年,肃南县委、政府决定将马蹄寺辟为风光旅游区,把马蹄古寺的人文 景观、景色秀丽的自然美景和裕固、藏、蒙古族的民族风情,三位一体,向国内外游人开放。昔日著名的佛教圣地,今日成为著名风光旅游区。马蹄寺这颗璀灿的宗 教文化的明珠,经历了二千年沧桑岁月,今日在丝绸古道上又熠熠闪光,重放异彩。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