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寺—海南州—青海寺院
杨 宗 寺
杨宗寺是藏语“普兰杨宗”的简称,在藏传佛教史上,这座寺院与兴海县的智嘎尔贝宗、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平安县的夏宗齐名,并称为“安多四宗”。安多,泛指青海大部和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宗,藏语意为天堑,“安多四宗”,意为安多地区的四大险要名寺。因地处僻静而又险峻的山崖之间,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圣地。
这座坐落在乐都县小积石山脉主峰楼子山南麓的寺院,所处地势险峻而奇秀,凭楼子山俯瞰群山,可见层层峰峦千姿百态,条条沟壑深幽奇幻。杨宗山就像一朵初绽的莲花的花,杨宗寺犹如莲花蕊,难怪当地藏族群众将杨宗寺称为“班摩曲宗”(意为莲花佛寺)。
通往杨宗寺唯一的小径,像牧羊人丢下的鞭子,婉蜒于峭壁千村的山间。行至杨宗山腹地,但见云雾氤氲,崖红树绿,繁花似锦,芳草茸茵,流水淙淙,几处深藏的古洞隐约可见,几幢显露的佛殿、僧舍,于宁静中带有几分神秘的气氛。
据《安多政教史》等藏文史籍记载,唐朝末期,吐蕃四十一世赞普达磨(836—842年)灭佛。佛像、佛塔、佛经多被捣毁、焚烧,著名僧人被杀,次等僧人被流放,低等僧人被驱使为奴,佛教在西藏面临灭绝。达磨灭佛引起信佛众生的强烈不满,其中西藏曲卧日山堪布藏·饶赛、规范师肴格迥、名僧玛尔·释迦牟尼三人不甘泯灭佛法,由骡子驮律藏经卷1驮,辗转新疆等地,抵青海阿琼南宗,继而至普兰杨宗觅一洞躲灾修行。842年,武将出身的名僧拉陇·贝吉多杰“改换服装前往逻些,向达磨王眉间射以铁箭,王遂被杀”(《新红史》),拉陇·贝吉多杰遭到追杀遂逃至青海,也曾在普兰杨宗驻足。前三位僧人史称“三贤哲”,他们的继承者喇勒·贡巴统赛后来一举成名,这就是西藏佛教传播史上有名的“后弘期”的先导。“后弘期”是佛教在西藏的复兴阶段,普兰杨宗也因此而名扬藏区,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一千多年来受到藏、土、蒙古等各族信教群众的崇敬和朝拜。
据传,早在藏·饶赛等来到普兰杨宗之前己有吐蕃僧人在此修行。最有名的一个叫德本却乎,被人们誉为胜乐佛,所修行的洞称为“胜乐洞”。洞内有清泉从顶壁滴落,盛夏冰凉,相传此水能治百病,周围取水群众络绎不绝。另一个叫多杰帕毛,被人们誉为光明天使,所修行的洞为“光明天使洞”,至今遗迹尚存。而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共同修行的洞府,被称作“三贤洞”。洞壁上仍清晰可见六字真言字样和“此洞是藏族三贤哲修行地,有泉也”等藏文字样。拉陇·贝吉多杰修行的洞府被称作“贝吉多杰洞”,其洞在悬崖上,攀援石壁才能到达洞口,洞内只能容一人出人,以险著称。由于名僧曾在此修行,普兰杨宗四洞被后人视为仙洞,此后不少僧人慕名在此修炼。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药草台寺建成后,普兰杨宗成为瞿昙寺、药草台寺僧人修行的主要静房。清道光年间瞿昙寺第三世智合仓活佛罗桑旺秋噶桑嘉措在普兰杨宗建成无热殿9间,是为杨宗建寺之始。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兵荒马乱.该寺毁于兵燹。后又重建。民国末年又进行翻修。1958年以前,有僧人23人,僧舍五院117间,由瞿昙寺智合仓活佛管辖。
1988年,海东行署批准重新开放杨宗寺。先后拨款7万元进行修复。陆续修建了经堂、佛塔、僧舍等。现有3僧住寺。
如今,杨宗寺不仅以其佛教圣地的声名招来远近的虔诚香客,更以其风景优美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