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浩禅寺-市区-上海寺院
颐浩禅寺大雄宝殿与赵孟頫的“不断云”石
颐浩禅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始建于宋景元年(一二六○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名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后吕氏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道崇法师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一二九五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十五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俯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一三八一年至一三八三年),大渊法师曾加以修葺,以后叠经兵燹,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一九五八年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撒按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十六块及少许假山石等。
颐浩禅寺于一九九二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观音殿、山门、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筑;占地四千三百三十二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
颐浩禅寺于一九五一年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七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金泽颐浩寺,建于南宋,盛于明清,经过历代扩建,据《松江府志》记载:金泽颐浩寺“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指颐浩寺规模,要超过杭州最大的灵隐寺和苏州最大的承天寺。合“一藏”之数,相传有5048间,占半个古镇,全寺南起放生桥,北至寺界桥,南靠蔡田新村,西近市河。整个寺院,殿堂庑廊,亭台楼阁,山明水秀,道路纵横,花草遍地,树木葱茏,如皇家陵园,似佛家仙阁。居僧近千,盛极数百年。历代帝王,诗人墨客,名人雅士,留下无数足迹,也留下无数珍贵的诗画和墨宝。
金泽颐浩寺,体现了古镇近千年的文化历史,它代表了中国江南地区的灿烂文化和建筑艺术。我们揭开它的历史面纱,让大家了解这千年古寺的佛教文化和瑰丽建筑。
南宋皇帝宋高宗南渡,在相国吕颐浩的护驾下,乘龙舟来到金泽,见金泽景色优美,绿水见底,稻谷如金,要求停留驻歇。相国吕颐浩将自己的住宅建造在金泽,他认定金泽是“风水宝地”以便告退时养老。后南宋建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政局暂时稳定,为发展佛教,吕颐浩将自己住宅,改宅为寺,以自己之名,命寺为颐浩寺。
吕颐浩,山东济南人,字元直,宋元祐进士。宋高宗即位,苗傅等人发动兵变,吕颐浩和张竣,发兵平乱,战功显赫,遂任右相。绍兴元年,力倾秦桧投降路线,独掌军政之权,主张恢复中原。
宋高宗,名赵构,宋徽宗之子,宋钦宗之弟,初封康王,在河南商丘接位,南逃扬州,继而建都临安,一度重用岳飞和韩世宗,偏安江南,但他以求和苟安为国策,倚用秦桧,国势渐弱。
江南大地,寺庙数以万计,但用相国之名命名,唯有金泽古镇。颐浩寺到元代,全力扩建,到明代大力增建。这跟相国之名命寺,有很大的原因,这既是佛教的继往开来,又是政治上的安抚政策。国家重视佛教,人民信仰佛教,以达到国泰民安,巩固政权,安居乐业,这是各个朝代的建国策略之一。
颐浩寺的结构布局,工程浩大,气势恢宏,这5048间寺院房舍,有条不紊,错落有致,这是古代建筑的辉煌艺术,下面从十一个方面,来描述和介绍:
(一)大山门
大山门是颐浩寺的正大门,坐东朝西,气势宏伟,重檐黑瓦,由四根高大的木柱组成,下方为大青石铺砌。大门两侧,筑有照风墙两堵,极为高大,涂深黄色,是佛家的象征。左壁上有“法云弥布”右壁上有“慧日舒光”赫然醒目,宣扬佛法无边,普照大地光明。
有一对很大的石鼓,蹲在大门的左右两侧,雕凿雄狮、飞龙,如两个守门神,异常威严。
大门内墙,有“严禁亵渎神明”的明代石碑,构成大山门肃穆的气氛。大门的檐下,悬有元代匾额“云峰”两字,出自书法家赵孟俯之手,庄重有力。当善男信女来到大山门,感受大门的佛界气氛,而显得更为虔诚。
金泽颐浩寺的山门,在建筑上讲究气魄,墙柱巍峨,门框高大,给人旷大之感。
(二)鹤颈街
鹤颈街是寺院内的一条长长的小路,香客自大山门进入颐浩寺,就看到这条清秀的街,因它又狭又长,形似仙鹤的颈项,所以称为鹤颈街,街面由青砖侧立铺砌,由东绕北,一直通到天王殿,小街两旁,枫林夹路,还有整齐的冬青,有鲜艳的花草,有小巧的池塘,有读书的凉亭,游人边走边看,如入美丽的花园。到小街的尽头,有一座八角亭,亭的尖顶部,塑有黑白相同的仙鹤,栩栩如生,像似向游人致意,仿佛向游客飞来,游人驻足瞻望。仙鹤象征着吉祥长寿。此时,游人会感到心旷神怡,可以在八角亭内坐坐,小憩片刻,看看景色,谈谈进庙的感受。
(三)天王殿
当香客们走出八角亭,就看到高大的天王殿,俗称“四金刚殿”殿堂雄伟,跟鹤颈街的精细,成了鲜明的对比。殿堂有四层楼那样高,红墙黑窗,重檐庑(wu)殿,屋脊高挑,坐北朝南,正面有两扇大门,门上有彩色的鬼神画像,手持凶嚣,十分威严。门前两侧,各有石鼓,青石凿成,雕龙刻花。石鼓前有一排参天大树,浓荫遮天。大殿四柱,是又粗又高的楠木,跟北京古宫博物园的大柱一样粗大,涂有发光的红漆,游人进入天王殿,总要用手摸摸,然后发出惊讶声:“好大,好粗啊!”
在大殿的东西两墙,砌有高大的砖台,砖台正面,画有彩色云雾,有飞龙舞动,气势磅礴,烘托四大金刚神像的威力。
四大金刚神像,坐在东西两个砖台上,有两层楼那样高,涂有彩色,面容威严,神态各异,是颐浩寺内最高大的神像。
(1)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吨,职责是守护东方,脸白,穿白色铠甲,手中持的法器是碧玉琵琶,表示“持国”的意思,以慈悲为怀,扶持国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让天下平安快乐。
(2)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面青,穿青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众生增长善根,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也代表“风”以求风调雨顺。
(3)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着一条龙。“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能够顺风千里。
(4)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穿绿色甲胄(zhou头盔),右手持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名声闻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各护一方,是护法神,守法神,他们四人担负着护佛、护僧、护法、护国、护众生。老百姓则认为他们代表“风、调、雨、顺”驱邪灭灾。四大天王面目可怕,表示吓退一切妖魔怪鬼,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平安。
金泽颐浩寺的四大金刚,在雕塑艺术上,巧夺天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色彩鲜明,气势恢宏,造型逼真,江南各地的四金刚象,均稍逊一筹,乃苏杭所不及。
(四)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双庑檐顶,屋脊高挑,檐角四翘,气宇轩昂。有石坛为殿基,沿石级而上,两旁有栏杆,坛中央有巨大的铁鼎,高三米多,铸有凸形文字和花纹。
大殿高敞,佛像高大,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佛身粉金、面露微笑,显示佛门慈祥,普救众生。佛身在烛光映照下,闪闪有光,加上香烟缭绕,更显大殿神圣气氛。
大殿中的阿弥陀佛,他是佛教神,坐于莲花宝座,双手交叉,大拇指、食、指对顶,眼神慈善,两耳很大。相传,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接引念佛之人死后到西方净土,故称他为“接引神”佛经中记述;西方极乐世界,环境优美,微风轻抚,百鸟齐鸣,人人友爱慈善,永享天福,故对信佛者有很大的吸引。
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罗汉也称阿罗汉,又叫“闻声”意为他们亲自听到过佛的言教声音,是佛教修行所得到的品位,表示达到一定的成就,罗汉就是授予的地位。佛教中只有和尚才能修成罗汉,不但要解脱自身,也要解脱众生。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前,他认定:“大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云”为四大罗汉,其中罗云还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这是最早的四大罗汉。由于这四人的护法任务太重,后来就增加到十六罗汉,这些罗汉传入中国后,逐渐具有中国特色,在塑造这些罗汉时,他们的老幼胖瘦,高矮俊丑,从中国和尚中作想象发挥,创造了许多活生生的罗汉形象。如有长眉大耳、盘膝侧坐的,有须眉苍郁。胸挂念珠的,有赤脚盘坐,左手捻眉的等,也就是得道和尚的群象图。
佛经上传到中国只是十六罗汉,中国在以后又加了两尊,为合称十八罗汉,新增两尊为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据说清康熙皇帝亲自考证御定的,这十八罗汉都塑在大雄宝殿两则。
在一些小说中或戏剧中,经常出现十八罗汉,身披袈裟,手持武器的武打场面,为捍卫佛法,有“十八罗汉斗悟空”“有十八罗汉斗大鹏”等情节,这是人们所创造的神话小说。
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听其讲经的有五百弟子,这些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最早出现在中国五百罗汉是在东晋时代,过去金泽颐浩寺有五百罗汉,也珍藏五百罗汉水墨画像。现在苏州的西园寺有五百罗汉,上海的龙华寺有五百罗汉,供奉一个佛殿,全塑坐佛,全身粉金,神彩弈弈。
颐浩寺大雄宝殿,建于元代,不幸于清顺治十一年五月,即1654年,有一嗜酒者于晚间在殿廊煨酒,不慎失火,顿时大火熊熊,来不及扑灭,酿成大祸,这建造精湛的千古大殿,化为灰烬,成一片瓦砾,甚为痛心,后虽重建,其规模远不如前。
(五)弥陀殿
弥陀殿坐东朝西,在四金刚殿之北,单檐庑殿,正殿配庑五间,南面三间,北面二间,屋脊高翘,黄墙黑瓦,红色木窗。殿前有铁鼎,两则有两棵百年大树,浓荫盖天,仿佛一座独立的寺庙。大门正中高悬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上书:“三摩地”三个大字,系明代文人曹宗节手迹,字体庄重,意思是“三方佛像”之地。
正殿有弥陀佛像,南庑间有水神,火神佛像;北庑间有朱天君像佛,整天香火不绝,烟雾索绕,住僧唸经声、木鱼声,一派佛门气氛,进香者络绎不绝。
南庑间的水神佛像,传说是杨四将军,系河南温县人,生性灵异,未冠成神,明朝时封将军,以治水功德于民,立杨泗将军神像,左手握蛇,右手执斧。握蛇意味着有降龙伏虎之能,执斧意味着有斩蛟杀龙之慨。
居住在河滨、海边的百姓,出海捕鱼,病痛不安,遇到灾祸,祈求小神爷保祐。
火神,传说是炎帝,保护百姓平安,避免火灾之患。
颐浩寺内弥陀殿,建筑讲究,庙舍较多,佛像较多,四周景色优美,进香者有各种职业。
(六)鸳鸯殿
鸳鸯殿的位置,在弥陀殿之东,走过一段石板路,就可到达。鸳鸯殿又称弥耳殿,殿高十三米,殿面有双檐,一檐四角,双檐八角,各个角上悬挂铜铃,风吹铃响,声音清脆幽雅,给人音乐的享受。
屋脊用砖瓦雕刻飞龙和佛像,远看如腾云驾雾,显示浓重的佛教文化。这殿为何称“鸳鸯殿”因为有观音殿和无梁殿两殿的相合,特别是观音殿,陈设雅致,有幕门、垂帘,佛像雕塑细腻,形态各异,形体丰满,面貌清秀,衣纹流畅,真是精湛的造型艺术。
观音殿中,有很大的佛龛(kan供佛像的阁)一座,内供金身观音大士佛像,高有4米,这样的大佛像,江南各地不多见,像前分别站立“善财”和“龙女”两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两佛是观音菩萨左右的一对童男、童女,左为善财,右为龙女。
相传,“善财”出生时,各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称他为“善财”他从师文殊菩萨,一共跑了一百一十个国家,拜了五十三位知识丰富者为帅,他经历艰险,不畏劳苦,他成为“无量大智光明”佛。
相传,“龙女”是婆竭龙王之女,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在龙宫听文珠菩萨讲佛经大法,她倾刻间发菩提心,参拜释迦牟尼,成为佛道,龙女成佛速度之快,跟善财成佛,成了解明对照,使一些佛门长者不可理解,给修道者展示了不同的成佛道路。
这鸳鸯殿内还有很多贵重的文物,反映颐浩寺的文化价值。
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像”艺术传神。清代画家胡大成画的“转食轮”含义精深。清代书法家黄桂庆书写的“妙法莲花经”等多块匾额,字体庄重,不可多得。清代文学家魏学渠、李仙根、倪卓的三幅楹联,有很深的文化含义和学术价值。这些字画,闪耀着灿烂的文化艺术。
明代“铸钟记”石碑一块,记述铸造大钟的经过和经费的募集。这口大钟高达1.8米,悬挂在石碑之旁,也是鸳鸯殿的珍贵古物,如有佛会祭祀,棒敲大钟“闹声十里”之远。
这口大钟,不幸于清嘉靖年间,即1558年6月15日倭寇驾船到金泽,冲进颐浩寺抢去这口大钟,因是又大又重,无法运到日本,就留在金山县城隍庙,钟上有铸有“金泽颐浩寺钟”字样。
无梁殿的建造,全部用榫木盘旋结顶,跟朱家角城隍庙内的无梁殿一样,不用铁钉,工艺高超,可异金泽的无梁殿已毁,朱家角的还在。这无梁殿和观音殿连为一本,供幽冥教主佛和千手观音佛,殿内清净,有幕门和垂帝,佛像前长桌,陈放鲜花和果品。
千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一种,她全身金色,从背部、肩部和腰部长出无数双手,数一下有千手,故称千手观音,每一手中有一眼,表示尽力救助众生,现上海的龙华寺有千手观音,烧香者很多,祈求观世音保祐,因她手多眼多,容易救助众生。
鸳鸯殿建造独特,工艺讲究,佛像众多,是颐浩寺内贵重的殿宇。
(七)功课间
功课间毗连鸳鸯殿,四周植树,树荫相映。这功课间相等于寺院的学堂和进修的场所,共有三进建筑,还有廊屋。
一进为功课功,宽畅高大,僧人打坐学习,早夜读经,二进为法器储藏,凡僧人吹打的乐器,安放整齐,如木鱼、小锣、小鼓、竹箫、笛子,一应俱全;三进为乳香堂,书桌台凳,陈放整齐,回壁张贴名人书画:画有水墨画,有群山叠峰的,有高山大江的,有猛虎相斗的,有巨狮大吼的,有鸟语花香的,有金鱼相逗的。书法有王羲之、赵孟頫等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都有。整个室内,充满着文学艺术的气氛。乳香堂供僧人学习、练功、议事所用。
廊屋外置放无数盆景,盒景有大有小,大的有方桌的面积,内有古树、小山,有溪流、小桥,小的如砚台一般,内有山岭花草。最多的中等盆景,鲜花艳丽,有杜鹃花、蔷薇花、玫瑰花等,阵阵芬芳,让人感到温馨扑来。
在廊屋的中间,悬挂着“云板”和“鳌鱼”约一人之高,都是用木头制成,像天上云层形状的木板叫“云板”,像大海中“鳌鱼”形状的叫“鳌鱼”涂上色彩雅淡的颜色,旁有木槌,连续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沉沉的,表示寺僧读经和作息的訉号,相当于现在学校的上课、下课的铃声。
功课间非常清净,住院僧人轮流打洗、揩说,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进入功课间,就能领略到佛家的幽静和洁净。
(八)藏经室
藏经室与功课间相近,黄墙黑瓦,经漆大门,扇形大窗。共有三进建筑,藏室高大,下铺地板,干燥通风。屋前有大型的盆景,屋后有参天大树,气氛宁静。
藏经室有高大的木架,木框有小门,一排整齐的铜锁,内藏珍贵的佛教经典。
有各种佛教经书近千册,有印度传入的,有唐僧去西天取回的,经翻印而成,完整收藏。还有中国佛教史,中国名山寺院史,其中有些是珍贵的孤本,也藏在金泽颐浩寺,可见颐浩寺在明清两代的佛教地位。
其中有名僧在佛经书曰:一切行门,必以恭敬至诚,方得真实利益。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人有恭敬之心,如临圣境,亲聆圣音,则福慧随之而得。上述文字,说明佛经之珍贵,为信徒所珍爱。
藏经室还藏有江南“大概签”木刻印板,这是非常珍稀的文物,也是江南绝无仅有的,其中金泽西庵,即西林寺大概签,木刻原稿版五千余块。相传“天下三大概,金泽为一”即明清时代,全国在三处地方有大概签,金泽是其一,这是古镇重要的荣誉。
还有观世音签,木刻原稿版五千余块,当年各地寺院印制观世音签,都要到金泽来借用木刻版。
藏经室珍藏最为珍贵的,是佛教五百罗汉的水墨画像,神情各异,生动形象,底和面为木板装帧,共有10集,这是中国画家的精华,从佛教角度来看,那是无价之宝。
藏经室的第二进和第三进,还藏有雕刻的佛教彩牌,珍贵的佛教器具,珍贵的名人字画,很多出自我国历代名人之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很可惜随寺毁而俱毁。
(九)方丈室
方丈室即寺院高僧的住室,与乳香堂毗连,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办公室,屋舍虽不大,但装饰精细,四周高树,相隔有花坛,清静幽雅。方丈室大门口,有两盆高大的铁树,颜色青黑,增加了严肃的气氛。
方丈室是方丈处事活动的场所,一间一间,有大有小。墙上匾额“方丈”两字,同时有几块,有赵孟頫所书,有文微明所书,有庄重的,有苍劲的,令人肃然起敬。
方丈室内还有名人的篆刻碑石,由赵孟頫书写的“金刚经”由清代潘来题跋的碑石,还有赵孟頫妻,元代书画家管道升的篆文“大悲咒”碑石,碑文飧镌雕精湛,均为贵重的历史文物,随着寺毁,这些实物都消失,只是留下历史的记载。
现在上海的龙华寺和玉佛寺,也有方丈室均不能与金泽颐浩寺的方丈室相比,其屋舍结构和所藏字画、篆刻文物,均在现代的大寺庙之上。
(十)四院堂
四院堂即由梅雪北院、月山东院、雪隐西院、肃云南院等四院,总称四院堂,是颐洁寺的文人雅室,招待四方来客,有官吏名人,有骚人墨客,他们到金泽来游览寄居,供食宿,供饮茶交谈,吟诗作画。
据志书记载:赵孟頫和妻子管道升,到颐洁寺来寄居,时间最长,有半月的,也有一月的,为金泽留下很多珍贵的书画。
管道升,青浦县小蒸人,是管府的大家闺秀,字仲姬,年幼好学,精通琴棋,沉迷书画,她书写的《千字文》书法精美,元仁宗皇帝命玉工装上玉轴,收藏于皇室秘书监。他在勤忠宫时画的《墨梅》独树一帜。现存世之作有《水竹图》等,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女书画家管道升,在世界妇女史上,有她一席之地。
明代户部右侍郎夏元吉,数次到金泽古镇,游览桥庙,曾夜宿颐浩寺,写下七言律诗一首,摘自《松江府志》。
“每愧无才位六卿,观风每出凤凰城。锦帆逐月临金泽,宝刹披云驻玉旌。楼阁巍峨同上竺,江山清古拟南衡。何当了却公家事,来共高僧话月明。”
诗人自述六品官职,从凤凰城出发,坐帆船将近一月,始到金泽古镇,颐浩寺于云雾中,见旗帜在飘动,楼阁高大如同上天竺寺。江山清幽,如古老的南岳衡山。不知何时能摆脱公务,到颐浩寺来与高僧夜谈。诗人用抒情笔法,赞美颐浩寺的胜景,留恋颐浩寺的幽静生活。
诗人夏元吉,明朝湖南人,字维喆,明洪武时荐入太学,任户部主事。明建文初年,任户部右侍郎,明成祖接位,进任尚书。
据志书记述,到金泽颐浩寺游览的名人,有很多很多,有宋代名人牟巘,有元代名僧奔聂卜尔,有明代名人唐顺之,明代书画家文微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清代文人魏学渠和李仙根等,他们不仅留下足迹,更留下珍贵的书画精品。
(十一)新八景
元、明时代,颐浩寺被誉为“梵刹琳宫”意思为佛教界的琼琳仙阁,景色幽美,山秀水清,花草绚丽,树木葱茏。相传有八大美景:贝多林、金鲫池、梅雪轩、大番寺、石假山、 葡室、凌云阁、微笑堂等,游人进入寺院,移步转景,心旷神怡。
牟巘,他是颐浩寺的常客,宋时任云南大理少卿,宋亡后,他备受亡国之痛,弃官为民,隐居金泽颐浩寺,他写有“颐浩寺八景”诗,文笔传神,诗句秀美,现抄录两首如下:
“梅雪轩”五言绝句:“雪神万丈折,梅见独精神。会当结青子,岂无调鼎人。”
诗人写出白雪在高高的寺院,梅花更显高昂的精神,这两句以词写意,描写梅雪轩的美好。梅树结出青青的果实,必然会有出众的人才。诗人借物抒情,寄希望于年青一辈。
“凌云阁”五言绝句:“高阁何人营,巍然出云表。宾主互登临,一览九峰小。”
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询问是谁建造了凌云阁,高大得超出云层,与僧人一起登临观景,那九峰山岭就显得矮小,以喜悦的笔触,赞美凌云阁的瑰丽和雄伟。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慕名来到金泽颐浩寺小住数日,写了《寺院石假山》诗,将假山的树林,写出生气勃勃,富有深情;将假山的石峰,赋予人物性格,各具情态,令人爱慕。他的诗流传江南,脍炙人口。
王世贞,字元美,江苏太仓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其父王忬为严嵩所害,他持丧归家。明隆庆时,替父昭雪,出任浙江省等地方官,曾主持全国文坛达20年之久,他著述甚丰。
寺院石假山,即一座小山,在颐浩寺的最北处,有放生河绕山脚而流,小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山下有柳树、桃树,随风飘动,烘托小山,使山景更美。
石假山,有10米多高,山上怪石嶙峋,以土带石,古树参天,可有几条小路上山,逶延曲折,沿山路而上,路旁有鲜花小草,有小亭矮树。山顶奇石屹立,形状各异,有形似观音施善,有形似老翁钓鱼;有形似僧尼行走;有形似父子对弈;有形似盲人走路。假如游人从远处眺望,活龙活现,故人称五老峰。
这小假山自70年代起,因金泽进行市镇建设,这五老峰假山石被拆除,可在五老峰的山洞里,惊喜地发现珍贵的文物,有两只“韩瓶”完好地放放在洞内。
“韩瓶”是说南宋将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屯兵在青浦青龙镇,即现在的白鹤镇一带,这“韩瓶”就是稿劳将土的酒瓶。
当年金兵将领金兀术带兵侵犯江南,被韩世忠屡次挫败,迫使金兵畏缩不前,韩兵得胜后,用酒慰劳将士。
金泽石假山上发现的两只“韩瓶”很可能是韩军在金泽休整时饮酒而丢落的。这韩瓶系陶土制成,高30厘米,瓶颈细长 ,瓶腹圆粗。现将两只韩瓶存放在新建颐浩寺的文物存放室,证明当年韩军,也十分喜爱颐浩寺。
本篇写了金泽颐浩寺的十一个方面,反映颐浩寺的佛教和景色的两个方面,与它的历史实际是远远不够的。
颐浩寺宏大的建筑群,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精湛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金泽古镇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四个朝代,历时七百多年,经受了战乱和天灾,到民国时仅存一棵银杏树,一段不断云,一块古石碑,其余建筑物和文物,都荡然无存。
但是,金泽颐浩寺的历史,在松江县、青浦县、金泽镇的志书上均有记载,在金泽人民的心中都有记载,必将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永远不会消失,这是金泽人民的光荣。
现在,新颐浩寺已建成,得到各方面的大力关心支持,在不断完善和扩大。金泽人民多么希望恢复颐浩寺在江南大地上的声誉。
90年代,金泽经济腾飞。古镇文化,百废待兴。在这大好形势下,应广大佛教信徒的要求,青浦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批准,重建颐浩寺,在原址上建造了大雄宝殿和两个偏殿,还造了山门,使寺院初县规模,恢复开放。
上门屋檐下,有匾额“颐浩禅寺”四个大字,庄重有神,系中国已故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
新建颐浩寺,黄墙黛瓦,山门殿有石狮一对,似卫士一般,保护寺院。
山门殿正面有弥陀佛像,全身粉金,露臂袒腹,慈祥微笑,背后是韦陀佛像,站立手执宝杵,顶盔穿甲,是寺院的保护神。山门殿右侧是小卖部,出售香烛和佛教纪念品,为香客们服务,上门殿两旁配殿,右为寺院领导及财会室,左为文物储藏室及会议室。
寺院左边,有一幢两层楼建筑,呈长方形,外墙黄色,系寺院的生活用房,底层为食堂,环境整洁,同时可供近百人用餐;楼上为宿舍,供住院僧人及外地香客住宿,床位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山门殿后是很大的天升,天升后面就是大雄宝殿,宽敞高大,单檐屋顶,四角高翘,红门、红窗,正中为观音菩萨,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有祭佛长桌,陈放鲜花和果品。殿内左侧有木架,置放大鼓,旁有木鱼,为配合僧人唸经所用,殿的右侧为助愿桌,有寺院人员为香客服务。
大雄宝殿两旁,建有两个偏殿,殿内也供菩萨,在寺院四周,建有围墙,成了初具规模的江南寺院,随着佛教信徒的要求,今后还将扩建殿宇,增加佛像,重塑佛像全身,使颐浩寺重振当年盛况,成为江南著名古刹。
下面叙述新建寺院所保存的三件古文物:
(一)“不断云”石栏,在大天井右侧,系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作,他是宋代后裔,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字子昂,自幼聪颖,广读诗书,任真州司户、参军等船。南宋灭亡后,他辞官回乡,闭门不出,饱受亡国之痛,与妻子管道升常到颐浩寺逗留,读经作画。
有一天,赵孟俯画兴突来,命书童拿出纸笔,画了长卷“不断云”这云彩一团一团,一圈一圈,形状各异,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故也称“不同云”颐浩寺方丈见到这云图,极为高兴,请了著名石匠,根据长卷的云图,雕凿在一块块石头上,并将石头安放在当年的大雄宝殿前,围在荷花池四周,组成石栏,周长40多米,甚为优美壮观。这荷花池的荷花,以“云层”为烘托,犹如仙花一般。
原大雄宝殿,因清顺治年间,不慎被大火烧毁,这珍贵的“不断云”石栏,被长期淹埋在废墟中,到1992年重建颐浩寺,在整理地面时,才发现这珍贵的石栏,但损坏很大,只剩20多米,就按放在新建颐浩寺的天井中,但云图清晰,鲜活精彩,不愧出自名家之手。
(二)“古银杏”大树,在大天井的左侧,距今有700多年树龄,据《金泽志》记载:元初西域高僧奔聂卜尔纳,他听说金泽颐浩寺的名声,不远千里而来,作佛门取经,还亲自种植两棵银杏树:一棵种在颐浩寺前,为雄性果树,另一棵种在河西,为雌性果树,两树隔河,相隔一百多米。人们相传为夫妻树,隔河相望,早夕相盼,两棵大树,躯干相似,树顶枝叶相仿。雌性树年年开花结果,果实香糯,可惜于民国期间,被无故锯掉,作为民用,成为永远的遗憾。
现在的雄性银杏树,不长果实,树身高大挺拔,杈枝向上,雄姿健美,如一柄大伞,撑在天井之中,给寺院带来一片绿荫,这树的树皮很厚,其色深褐,皮纹呈直线型,树高25米,身围4.5米,是当地古树之冠。
金泽地区,经常有强台风,一些别的大树和建筑物,常被大风吹倒,而这棵古树,顶风冒雨,岿然不动。
每当残冬过去,春风吹来,老树嫩芽吐青,枝长叶茂。树叶呈椭园形,色泽深绿,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老树将近千岁,但树杆挺拔,无病无残,无枯萎无蛀虫。据当地老人所言:它保持青春不老的原因,因它吸水量很大,可储10几吨水,白天蒸发水汽,如云雾一般,起自身滋润的作用,而水汽中含有一种苦味,对树虫有很大的杀伤力,所以能保持常青不老,精神焕发。
这棵大树,它像一位历史老人,是古镇近千年寺院变迁的见证者,被列为上海市古树保护对象。
植树老人聂卜尔纳,蒙古族人,是西域著名高僧,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帝国以后,他游历了长江中下游寺庙,一面传布佛教思想,一面学习江南佛教精华,他在颐浩寺居留时间较长,还写诗作文。
(三)“古石碑”在颐浩寺山门的左前方,有一个四角形的亭子,亭子内竖着一块古老的石碑,碑名为《颐浩禅寺记》碑高1.5米,碑宽0.5米,碑文共700多字,记述了颐浩禅寺的发展历史,这碑石虽经受了数百年的风雨浸蚀,碑身破损,陈旧不堪,但碑石上凿刻的文字,因字体工正,大致能够认读。
这碑石也因战乱,被长期淹埋在瓦砾下,经挖掘清说,恢复原貌,并特地建造了仿古碑亭,供后人瞻仰。
碑石全文大意是:宋景定初年,开始建寺,建在淀山湖之金泽,距松江七十里。至元戊子,建大雄宝殿,构造大山门翼庑,还有楼台堂室,后又复建大阐山门,建圆通殿,治洪钟登殿。后又造昆庐阁奉千佛,其后又运土为阜,累石为峰,以壮颐浩禅寺的形势。碑石写了颐浩禅寺建造年代,发展和扩建的历史,写得简要而清楚。
碑石上文字精练,含义深邃,如“佛氏清净之教,雄冠九流,揭云汉而昭日星。”又如“颐禅养浩,潜修密证,大用繁兴,使重元之化永常住。”再如“若日,以志养气,以气养勇,塞乎天地之间,而为颐浩者”等内容,阐述了建造颐浩禅寺的含义,宣传了佛家思想,特别是对“颐浩禅寺”的寺院名字,作了逐字深发,对佛教信徒的鼓励教育,其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宣传了中国的佛家思想,是我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部分。故这块古石碑,为研究金泽文化史的宝贵史料。
新建颐浩寺,还能保存古树、古石、古碑这三件文物,真是难能可贵的,它们是古镇悠久历史的见证,证明颐浩寺受到历代名人的重视,证明颐浩寺的灿烂文化,用以教育下一代,世世代代保存这罕见的文物。
寺址:上海市清浦区金泽镇上扩街
电话:(021)59261391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