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四应山寺—衡阳—湖南寺院
一、
四应山的地理状况
四应山地处湖南省常宁市兰江乡西南方,在洞山村境内,承天堂山之来脉,顺常宁水库左干渠而下,主洞府洞境内隐形过脉,秉中和之气,得柔和之体,复起顶开障,回龙顾祖,气象轩昂,向东北方扇形展开,似瓜蔓延伸,如群龙入海,阴阳合一,同行同聚。落脉处,悬钟突乳,慧剑凌云,幢幡高耸,宝盖双陈,如列太师椅,如展太极图。
其山之阳,溪水经兰江境内流入宜谭,至培元塔而下;其山之西北,溪水伴随龙山至波江、官岭、江河数十里,二水迢迢回环,遥遥顾祖,夏于松柏,同归湘江。此地头顶天堂山,脚踏湘江水,四水环抱,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气象。
登山顶,远眺宜城培元塔。西南二方,旗峰层层如林,玉笋叠叠;东北二方,如莲池吐艳,罗墙壁立。四面环顾,群峰献秀,如拱如朝。即朱雀迎前,玄武献座,青龙戏水,白虎值勤,此乃佛门中选胜之最佳宝地也。
二、
四应山寺的起源与变化
1.
建设史
四应山寺建于清康熙晚期,据道光二十年(1840)碑文残记:“国初高士尹公益盟,讳觉先,隐居洞府冲……一门匝月告凶,老幼七口,消然无迹。”
又清同治十一年(1872)碑文记:“先生国初人,世居余里洞府冲,讳觉先,……彬彬如也。觉先晚好佛,于宅后构四应山寺。”
重修于“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己丑(1769)”,有残碑记其事,宽约10厘米,长500厘米,属功德碑。道光二十年又予以修缮。据当地《吴氏宗谱》载,同治十二年(1874),举人吴觐光“谋诸周君”
,同襄修寺胜举,时寺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2.
产业情况
尹氏觉先而后,当地名流将寺几经核建、扩大工程,主要管理属兰江上碍、八庙公(即今景星村、珠林村、宜合村、兰江村红鹤组及韩冲村),将尹氏遗留田塘21亩及山林悉归寺院。据吴文书老人言,山林以陡岭倒水为界,为油茶林,由僧人发租,每年各收20斤;中间慧剑岭油租30斤,共计茶油70斤,供寺内点灯及僧人食用。20世纪70年代后,山林及寺宇划为大队林场,现属村林场,第一届杉木已砍伐,另植国外松,长势良好。
3.
建筑概况
据唐稚威老人所回忆,解放前寺为四合院式,前面山门及钟鼓楼,后有方丈室、经楼、讲堂、客厅,左为库房、杂房,中间天井、游亭、焚香塔,前面有放生寺。从外面看为一字墙;再靠右方是一横厅,金字墙。横厅是八庙公专为纪念尹氏先灵而建,题其额曰“尹公祠”。殿宇向南偏东18度, 即壬山丙向兼亥巳,赤石青砖白墙黑瓦,交相辉映。建筑采石甚多,多为本山赤石精刻。光绪初年奇方吴伯琛赋《洞府冲》诗,其一云:“一径穿云去,其间别有天;楼台平地起,墩石昔人传。犬吠檐牙月,牛耕洞口烟;桃花红不语,相笑两嫣然。”土改时,寺舍初分给五户贫民,随后因居住不吉,或弃走另起炉灶,或拆材料另建,不几年空无一人。1958年,四应山寺遭彻底破坏,片瓦不存。建筑材料被用于建猪场、纸厂。
三、
四应山寺的文化影响
四应山建寺前后历二百余年,兴废有时,对传承文化有重大作用。清举人吴觐光,号耿斋,截取知县旌表,陈孝行入忠义祠,吴氏六修《先考耿斋府君行述》中记“唐中丞义渠题曰:余同里友耿斋具光明磊落之恣……目中有宇,脑中无宙,其侍古文词,以矜式浮靡为宗,其经说不废吉训而务得义理。”
其与唐训芳同在此读圣贤书,唐训芳曾夜见寺前古柏树如人行交语,言及其日后前程云云。后唐训芳果累官至湖北、安徽巡抚。
吴氏书香世家,吴觐光之子吴云衢又在寺讲学,《先考东皋府君行述》中记:“以先父云衢公,常讲学四应山寺,偕先叔南溟公读书其间。”
其数代人在此讲学,孕育造就不少杰出人才,著名者清有唐训芳,民国时有民国中央通讯社长肖同兹,建国后有前信息产业部长吴基传,人文蔚起,桂馥兰芳。
四、
重建因缘
2004年,应当地居士及信众强烈要求,利用原林场三间濒临倒塌的土砖房粉刷一新,张贴佛像,购置电器,于2005年二月十九日正式开展念佛、听经等佛事活动。是年冬,由村提供土地5亩,在四应山寺原址上建念佛堂。佛寺建设正在筹备、建设中,计划建大雄宝殿、寮房、讲经堂、膳堂等,望有缘人能施以援手,广种福田,人天两利。
电话0734-7400424。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