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影珠山养静寺—长沙—湖南寺院
长沙县影珠山养静寺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西北角,为长沙、汨罗两县界山。山呈南北走向,大小山峰70余座,长7公里,主峰海拔高度为509.4米。山势巍峨雄伟,气象变化万千。晴日登临山巅,两县风光,尽收眼底,令人留连忘返。加之山势险峻,传说甚多,是个十分理想的宗教信仰及旅游胜地。养静寺位于福临镇影珠山村养静园组,距县城45公里,山势虽高,但有盘山水泥直达。
据《今古奇观》志载:原山上有寺庙48处,相传为梁武帝时所建,寺庙多系花岗岩建筑,分布于群山幽谷之中,其中保存时间最长的是养静寺,直至1958年才最后被毁。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信众在佛教人士佛明师、善良师等人带领下,集资化缘,重建养静寺。1993年3月,建起了主殿,恢复了香火。在地方政府和信众大力支持下,尔后连续数年完善配套设施,直至现在已拥有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大小房屋46间的中等寺庙规模。
养静寺联:
香山得道六根清净尘世远;
南海成佛三光普照善缘长。
养静寺主持:
释佛明(1993——2004)
释善良(2004——2010)
附:
影 珠 山 简 介
位于长沙县西北部雾阳乡(今福临镇),为长沙、汨罗两县界山,呈南北走向,长约7公里,大小山70余座,主峰白果树海拔509.4米。据《图书集成职方典》称,“山顶有井,其影如珠”,因名。一说“影珠”当为“隐居”之谐音,传说晋陶真人尝隐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则云:“影珠山在县东北百里清泰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半山以上有狮子岩,高十余丈,下有石洞。可通往来。山之西又起大山,属湘阴(今属汨罗),名曰西影珠山”。
影珠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晴空登临,长汨两县风光,尽收眼底。清人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
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山腰狮子岩,突兀峥嵘,两侧石壁陡峭,一石悬空横立,中圆而空,形如啸天雄狮。岩下乱石间,有石洞数个,方圆500平方米,名“九间房”。第二洞内有石桌、石床、石炉,阴森黑暗,寒气袭人,传为陶真人修仙炼丹之处。山顶有四人抱银杏一株,高约16米,历经元、明、清、民国700余年不衰,苍翠挺拔,惜于1981年6月被雷电击毁,今存枯干残枝,供人凭吊。山北朱家岭下仙人洞,两侧碧萝牵绕,洞内水声潺潺,回响于千山万谷之间;山南有九山高低耸立,形状各异,翘尾昂头,如九马奔槽,名九马嘴,为影珠山南部屏障。《今古奇观》载,山上有寺庙48座,为梁武帝时所建。庵庙多系花岗石建筑,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当地有“十二个岭,四十八个庵”之说。这些庵庙,1958年“大跃进”时悉被拆毁。近年恢复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影珠山传说颇多。一说,新庙祀陈公真人肉身。陈真人生前系孝子,路遇美食,必尽老母先尝,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六月初六,乡民为其换袍晒衣,后被毁。又传易公仙居影珠山下,壮年时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治壬戍易公修路”八字,至老结茅舍于道旁,织草鞋为生,食有馀则赠人。日负秆面坐,边织边焚,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山曰易公山,后人造石屋祀之,传说早年祈雨辄应。
影珠山北麓陡峭怪峻,地势险要,控长、汨交通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寇犯湘,我军曾踞北山腰子坡痛歼顽敌。当年战壕掩体,炮洞弹坑,至今依稀可辨。东麓西冲原有1893年创立的影珠山女子职业学堂,是清末湖南创建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办者黄萱是长沙早期著名教育家。1912年影珠山下又建起一所开物农校,系彭海鲲、彭万硕父子一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今校址依旧,树木如盖。今名为“开物中学”。1986年,已成为美籍华人学者的彭万硕曾回校捐设奖学基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