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栖霞寺—桂林—广西寺院
位于桂林七星景区北门处,为中国目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唐式风格寺庙,至今一千多年历史。观音殿供奉的观音为镇寺之宝,原料采用四川雅安汉白玉于2002年雕刻而成,高6.8米,重18吨。是两湖两广一带最重最高的一尊观音。
高僧昙迁大和尚,隋开皇十年(587年)云游桂林,于普陀山七星岩壁题写“栖霞洞”三字(“七星岩”的别称),意思是指七星岩内钟乳石色彩缤纷,好像锦衣彩霞。自此,唐代始于山麓建有了“栖霞寺”。
唐大和、开成之际(828—840年)全真和尚云游桂林栖霞寺时,来到寺后一山洞打坐诵经,突然隐迹于洞中,不见了踪影,可见他修炼的程度。据说,他在圆寂时,享年133岁。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赵佶(jí 音吉)敕(chì 音赤)封他“慈佑寂照应普惠大师”,并追封为“无量寿佛”,以彰著他不一般的超脱。全真和尚获封佛名,桂林栖霞寺后的这一个山洞因此获“寿佛洞”之名。住持有感于全真和尚的修炼,又于洞壁镌刻无量寿佛像一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僧人又在此洞前建有“寿佛庵”,以祭祀无量寿佛。由于隋唐两位高僧结下的佛缘,自隋代至清朝,佛教众弟子先后在普陀山的上下建寺庙亭阁达30余处,最有名的还是山麓的栖霞寺。 (图为浑融和尚)
浑融和尚,俗家姓张,湖广沅(yuān)州(今湖南芷江)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幼饱读诗书,练就一身好武艺,又好打抱不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29岁时于衡州湖东寺出家为僧,法号本符。清兵进入湖南,到处烧杀掳掠,他再也忍耐不住,带领一帮和尚,埋伏路旁,多次截杀清兵游骑。 后来,消息走漏,清兵乘夜把寺庙包围,四面放火。本符从烟火中冲出来,杀出一条血路,去投奔抗清的刘起蛟部队。此后,他随军转战湖南、广西,屡败清兵,军中称他为“秃参军”。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取湖南衡州,接着又攻陷桂林,本符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无所作为,仍旧回到寺里为僧,重证佛缘,住在七星岩下寿佛庵。由于本符和尚与军人的浑然融恰,本符自己取了别号“浑融”。因本符名字已为清兵所知,自此大家改称浑融和尚,几乎忘记了本符和尚的法号。
从顺治八年(1651年),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浑融和尚耗时三十三年,殚精竭虑,四处募化,在原明代寿佛庵的基址上恢复唐代栖霞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十四日,浑融和尚圆寂于栖霞寺,享年九十岁,葬于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树荫下,墓作宝塔式,后又改墓为圆丘形,后来墓塔遭受毁坏。现在浑融和尚雕像的所在地,正好是当年浑融和尚灵骨塔的地址。
可惜,栖霞寺在咸丰年间毁于战乱,至光绪十八年(1872年),广西巡抚张联桂集银二千六百两,于当年三月至七月,历时五个月,将原有建筑尽悉修复,主体外围建筑也修复了浑融和尚修建的“听月亭”、“伴日亭”。浑融修建的栖霞寺,凝结着浓烈的民族气节,其“听月亭”、“伴日亭”,是各取“明”字之半,寓意期盼明朝的复兴。
1944年11月,日军侵略桂林,炮击七星岩,浑融和尚创建的栖霞寺殿宇楼堂,尽成废墟,仅残存山门。
2002年9月28日,桂林栖霞寺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紧张施工,正式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仪式。现在重建的栖霞寺,包括了原来的栖霞寺和寿佛庵故址,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方丈(方丈原为禅宗寺院住持的住所,因住所的卧室,一丈见方,但容量无限,于是大家称住持所居之室为方丈,后来连住持僧也被称为“方丈”)楼、僧寮房、素食斋、佛艺店、听月亭、钟、鼓楼等,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采用了大气典雅的仿唐风格。天王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钟鼓楼为攒(zǎn)尖式建筑,大雄宝殿为单檐四阿顶庑(wǔ)殿式仿唐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四开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
二、天王殿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步入寺庙山门,便是天王殿。殿中央供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两侧则是佛国名声最响的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弥勒背后是个大佛龛,龛中站着一位手执金刚杵(chǔ 音楚)的韦驮将军像。
(1)弥勒佛
弥勒佛是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样子确实逗人喜欢,通常俗称“笑佛”或“大肚弥勒佛”。在寺庙里弥勒佛两旁常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生动有趣,极富哲理,是寺庙楹联中的上乘之作。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氏”。这原是佛教的菩萨名,跟佛还差着一等。据说他出生在古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他后来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在寺庙中常供奉三尊佛像,有些即“三世佛”。中间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左边是过去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这三尊佛是按时间先后排列,故又称“竖三世佛”。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即法定接班人。要在释迦寂灭后,经过四千岁(天上一昼夜相等于人间四百年,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正如古人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之后才能下生人间,目前正在兜率天宫(“候补佛休养院”)中待命。在《西游记》里,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和炼丹的地方,但在佛经里,兜率天宫却是弥勒的乐园,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即往生于此。为了盼望弥勒早些出世,从南北朝时开始,一直到宋、元、明、清人们大造弥勒佛像。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人。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叫“契此”,号“长汀(tīng)子”。他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锡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面带笑容,四处游化行乞。他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因其总负一布袋,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都很灵验。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名噪一时。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jì 音寄,佛经的唱词)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他圆寂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经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而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传说,谁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
(2)四大天王(“护世四天王”或“四大金刚)
古神话传说,印度一座神山叫须弥山,山腰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山上有四座山峰,分别由“四天王”把守。“四天”指的是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均有一神掌管,所以被尊称为“王”。“四天王”俗称为“四天神”、“四大金刚”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在天王殿里,四大天王形象各异,手执器物,各显神通。他们的名称和形象分别为: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 毗琉璃), 住在南赡(shàn音汕)部洲—中国在此洲。“增长”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智慧和善根。他身为青色,着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护善惩恶,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宝剑(智慧之剑,有“锋”)生风,表示“风”,简称“南剑”(青光宝剑)。也有人理解为“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tārastra 多罗吒 zhà),住在东胜神州。“持国”意思是慈悲为怀,护持国土。 南北朝隋唐时代,他身为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槊(shuò 音朔,古代兵器长矛)拄地。元代改为手持琵琶,做调弦状,表示“调”,简称“东琴”(碧玉琵琶)。表明他用音乐来劝导众生去恶为善,使众生皈(gūi 音归,全心全意信奉佛教)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 Vaisramana毗沙门),住在北俱罗洲。“多闻”意思是福德闻名于四方。他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头戴金翅鸟宝冠,带长刀,左手持供释迦牟尼佛的宝塔,右手持印度式的三叉戟(jí 音吉,古兵器,长柄一端装有金属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明代改为右手持宝幡,表示“雨”, 简称“北伞”(混元珍珠伞)。左手持银鼠,可以引导众生,制伏魔众,保护众生财富。据说他是古印度的一位天神,叫“施财天”,梵文为Dhanada, 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是个大财神爷。他渡海布道之际,经常散下金银财宝。后来出现的中国式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变而来。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 Virūpaksa毗留博叉),住在西牛贺洲。“广目”意思是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身为红色,披甲戴胄,手持绢索,表示若有人怙恶不悛,就用它捕捉来,使其改邪归正。他又是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或赤索),对不信佛教者,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门。清代改为手拿蛇一类的动物。龙、蛇代表变化无常、多端,要顺应变化,从容应付。龙(蛇)弯曲欲顺,表示“顺”,简称“西蛟”(能发洪水的蛟龙)。
四大天王所持器物合在一起,寓意为“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在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对四大天王另有一番解析。据说,四大天王原是中国佳梦关“魔家四将”,在周武王起兵讨伐暴虐无道的商纣王时,魔家四兄弟曾率兵阻挡周武王向东的进军,结果使周武王军队全部被歼。那个拿琵琶的,叫魔礼海,他拨动琴弦时,曾使武王的军队“尸横遍地”。那个拿宝剑的,叫魔礼青,“人逢此刃,四肢成为齑粉”。那个拿绢索的,叫魔礼寿,网中藏着“花狐貂”,一旦放出,能够“尽食世人”。那个拿宝幡的,叫魔礼红,一旦手中的“混元伞”撑开时,使“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四个助纣为虐的“魔头”后被姜子牙收伏并上了封神榜,而派去作“四大天王”。由他们把守寺们,显示了佛门的威武深严。
(3)韦驮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合起来共有32将,韦驮居其首。佛曾下法旨让韦驮保护出家人,保护佛法。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释迦牟尼涅槃被火化后,这时有个“捷疾鬼”突然偷走了释迦牟尼佛的两颗牙齿。韦驮发现后,不禁大怒,急起直追。捷疾鬼虽然又快又灵,但毕竟不是韦驮飞毛腿的对手,终被擒获。韦驮夺回了佛牙,立了大功,于是韦驮专门担当起保护释迦牟尼坟墓(舍利塔),打跑掘坟盗骨贼的责任。
韦驮像为何被供奉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面,面对大雄宝殿呢?当初,古印度的佛教寺院,并非像后来我国专门供奉佛像的殿堂,而是附属于释迦牟尼坟院(又称塔院)的祠堂。因此,古印度的佛寺中的塔,皆建于山门之内,大雄宝殿之前。也就是说,寺院即释迦牟尼的坟院,舍利塔是释迦牟尼的坟墓,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墓后的亨堂。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的主体,其他建筑则散落在四周。古印度的舍利塔(即释迦牟尼的坟墓),建在大雄宝殿前面的中央处。所以,韦驮像供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瞪目,警惕地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舍利塔,是表示忠实守护着佛祖的灵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建制逐渐发生变化,寺院成为专供佛像的亨堂,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则建在附近。后来,大雄宝殿前面虽然已无灵塔,但韦驮站立天王殿背面的制度并没改变,一直保留至今。
印度血统的韦驮菩萨已被彻底汉化,成为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其像金盔金甲,年轻英俊,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韦驮的塑像,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于两腕上,直挺挺地站立;一种是右手插腰,左手握金刚杵拄地,左足略向前立,有点象今天的稍息姿势。韦驮手执金刚杵的两种姿势很有讲究。根据佛门教规的规定,“合掌捧杵者”对来客表示欢迎,这便是接待寺。行脚僧(也叫云游僧)游方到寺可以暂住,也称“挂单”。因为僧人到某一寺院投宿,必须以衣(袈裟)钵(僧人吃饭用的食器,多为陶制或铁制的,扁圆型,平底)具备为条件,把袈裟和钵袋挂在僧堂东西两序名单下面的钩子上,所以叫“挂单”。也就是说,行脚僧尽可大摇大摆走进去白吃白住。严格地说,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四月十五,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只有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而“握杵拄地者”,即表示不是接待寺,游方和尚一望便知,只好另寻接待寺以便安身。
为什么韦驮与弥勒佛靠背而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弥勒与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是他管理不善,小偷小摸也混迹其中,偷走了庙里的东西。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威严,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里泠泠清清。后来释迦佛巡视天下庙宇,看到这般情况,就将他们俩“优化组合”,让他们二人共管一座寺庙。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把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
三、大雄宝殿
天王殿再往前,就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这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佛的大殿。大雄(音译摩诃毗罗,Mahāvira),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大力,像大勇士一样,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又称“主尊”),但究竟供奉的是哪位佛呢?随着各时代崇尚的发展变化和宗派之不同,情况各不相同。单从本尊数字看,一般就有一、三、五、七尊等多种。
(1)“一佛二菩萨二弟子”
通常在庙宇中供奉着“三世佛”,俗称“横三世佛”,这是为了有别于“竖三世佛”。“竖三世佛”则按时间前后而言,即过去佛燃灯(Dipamkara)、现在佛释迦牟尼(Sakyamuni)和未来佛弥勒 (Maitreya)。“横三世佛”是按地域范围来说的,指三个不同世界的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Bhaisajyaguru) 、娑(suō,音梭)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读ē)弥陀佛(Amitabha Buddha)。
除了单尊的佛像外,还有一种由佛 (Buddha)、菩萨 (Bodhisattva)、弟子组合在一起的群像。这样的一组群像,通称“一铺”。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侍奉伺候的近侍。环绕主尊像的群像配置,大致可分三类。(1)由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和老“迦叶(xiè音协)”、少“阿难”两大第子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第子”。(2)由一尊佛像和二尊胁侍菩萨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菩萨”。最常见的是由释迦牟尼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普贤在一起配成一组;或由阿弥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观世音、大势至在一起形成一组;由药师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即日光、月光在一起构成一组,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3)另一种群像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一起构成一组,即“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最常见的是由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佛的大弟子迦叶、阿难组成。在栖霞寺的大雄宝殿中,就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即中间释迦牟尼佛、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以及佛的大弟子左边迦叶、右边阿难组成。
(2)十六罗汉像
大雄宝殿的两侧是十六罗汉像。罗汉,是梵文译音“阿罗汉”(Arhat)的简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在修行时所取得的有高低之分的成就,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在去世(圆寂)之前,曾嘱咐他们要在佛灭后守护佛法,常住世间,直到未来佛出世之后才能离开世间。因此他们没有追随佛入涅槃,而是在世间接受世人供养,为众生守护佛法。
十六罗汉尊者(佛教称谓,指僧人中德智兼备者)的名称如下:
一、宾头卢,全称宾度罗跋罗惰闍(shé音蛇)(Pindola Phiradvaja)。其状貌为白发长眉,背微后驼,俗称“长眉罗汉”。他爱在别人面前卖弄本事,于是佛祖罚他长住于世,不得涅槃,维持弘扬佛法。唐代之后,常将他的像供奉在寺内食堂中,称之为圣僧。
二、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他出生于豪富之家,是知道一切善恶法的声闻(“声闻”是指亲自听到过佛的言教声音觉悟而得果位者)弟子。
三、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 Bharadvaja),是个急性子,动不动便和别人争吵不休。
四、苏频陀(Supinda),据说极有慧根,读书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五、诺矩罗 (Nakula),是个富贵人家出身的子弟。
六、跋陀罗 (Bhadra),意译为“贤者”。他既好干净,又勤快,他主管洗浴之事。这个讲洁净的好传统佛教中一直继承了下来,至今寺院仍设浴室,浴室中常供奉他的像。
七、迦理迦 (Karika),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为“尊老守礼”的典范。
八、伐阇罗弗多罗 (Vajraputra),被誉为“金刚子”,具有五种福报,可以使他无疾病、无痛苦、无死亡。他的容貌高大伟岸,令人肃然起敬。
九、戍博迦 (Supoka),有“贱民”、“男根断者”之义。他原是一个沦为乞丐的贱民,也有人认为他还是个受过阉割的宫奴。
十、半托迦 (Panthaka),又叫般陀,译成汉语叫“路边生”,与第十六位罗汉注荼(tú音图)半托迦是兄弟两人。据说他们的母亲是大富长者之女,与家奴私通,逃奔他国,久而有孕,临产归来,在途中生下一男。为使其能长大成人,叫使女抱着他到大路边,向过往的婆罗们(古印度贵族)致敬,于是兄长称为“半托迦”,意为“大路边生”。后来又生一男,则置之小路边向过往的婆罗们致敬,弟弟叫叫“注荼半托迦”,意为“小路边生”。兄聪明,弟愚钝,后二人出家皆为罗汉。
十一、罗怙(hù音户)罗(Rohulo),也写作“罗睺(hóu音侯)罗”,意为“覆障”、“障月”,他是释迦出家前所生的唯一儿子。据说釋迦出家之夜,释迦的妻子耶输陀罗怀胎,六年后釋迦成道之夜,耶输陀罗生下了罗睺罗。因为他出生的夜晚正逢朔日,云彩遮住了月亮,所以叫做罗睺罗(障月)。他十五岁时跟从父亲釋迦牟尼出家为沙弥(指7至20岁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他并不因是佛祖的儿子而放纵自己,他不仅格守戒律,而且尊重佛的教诲。
十二、那伽犀那(Nagasena),意译“龙军”,习惯叫“那先比丘”。他七岁出家,是佛祖弟子中在理论方面造诣很深的一位,他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
十三、因揭陀 (Ingada),他原是某国首相的独生子,因他慧根深厚,很快就成了罗汉。
十四、伐那婆斯 ( Vanavasin ),他的特征是潜心禅定,虚心求教。他常常在岩洞中结趺而坐,冥思绝虑,认真思索佛祖所讲授的教理,用来指导自己的修行。
十五、阿氏多(Ajita),他是十六罗汉中最丑的一个,他十分自卑,总是藏起来不见人。佛祖通过各种办法来启发他,使他明白心灵美的伟大力量,证得了阿罗汉果。
十六、注荼半托迦 (Cudapanthaka),他是半托迦的同母兄弟,随兄长出家修行。他笨嘴拙舌,记忆力不佳,但一丝不苟地按佛祖的教诲去办,果然从中得悟,一步登上阿罗汉果位。
至于十六罗汉的名称,一般都是依据唐代玄奘所译《法住记》。五代时罗汉像十分流行,一些画家又增画了两位,于是渐而发展为十八罗汉。苏轼说第十七位是庆友(《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这第十八位与第一位是一回事,只是一个用了全称,一个用了简称。有人推测这第十八位应是《法住记》的译者玄奘。后来又有人说,第十七位是迦叶(xie音协),第十八位是君屠钵叹。也有人说,第十七位是迦达摩多罗,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最后,乾隆帝“钦定”为第十七位降龙罗汉(迦叶尊者),第十八位伏虎罗汉(弥勒尊者)。藏传佛教,第十七位是摩耶夫人(釋迦牟尼生母),第十八位是弥勒。
由于罗汉在世俗中很吃香,队伍不断壮大,后来竟有五百罗汉之说。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也有不同说法:(1)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2)参加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3)五百只大雁所化;(4)前身为五百蝙蝠;(5)五百强盗成罗汉。五百罗汉是虚拟的,这“五百”之数原本也是个虚数,言其多也。把很多民间故事按到了佛祖头上,即所谓“佛本生故事”,明显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百罗汉原本没有名号,到了南宋有位高道素化了不少心血,给五百罗汉“落实”了名号,没有任何典据,只是附会之谈。
(3)三品九生
凡利用雕塑、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佛教经典的统称为“经变”。以绘画、雕塑形式表现出来的称“变相”。以说唱、韵文等形式表现的叫“变文”。
大雄宝殿的影壁背面,是一幅巨大的黄杨木雕,高45米,宽5米。它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创作设计的,叫《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亦称《西方净土变》。这幅壁壁画上面正中是主尊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上方有诸多“飞天”(又名香音神,是佛教中歌舞散花之神)上下翱翔,还有“伎乐天”(在佛教中指“娱佛”之神,多表现为歌舞、弹奏的形象,一般在各种“天堂”中出现,所持的乐器与人间相同)载歌载舞。“西方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各种亭、台、楼、阁,各种树木都由金银宝物作装饰,还有用七种宝物砌成的宝池。“七宝”,佛经中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chē qǘ 栖息在热带海中的一种名叫砗磲的软体动物的壳,据说此壳像白玉,上有一条一条的纹路,像车轮的渠,故有此称)、玛瑙、珍珠、玫瑰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七宝池里充满具有澄洁、甘美、清凉等八种功德的水。水底以金沙铺地,池中莲花盛开。各种奇妙的鸟按时发出微妙之音,演说佛法。国内众生,寿命无量无边,没有各种苦恼,但受诸般欢乐。
《观无量寿佛经》认为,发誓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因他们各自对佛教信仰的程度及修善恶断的程度而分成三品九级,由于品、级的不同,各自在往生净土时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乘不同的莲花台座往生“西方净土”。
凡属上品上生者,只要发“三种心念”(至诚之心、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意为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处),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时都由“西方三圣”前来迎接,但每级的坐具不同。净土宗把愿意往生“净土”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上辈”,他们出家为僧尼,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亲自率众前来迎接。
上品上生的人坐具为“金刚台”,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上生的人马上可以见到佛。
上品中生的人坐具为“紫金台”,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中生的人过一夜才能见佛。
下品下生的人坐具为“金莲花”,到了净土之后,上品下生的人要过七天后,才得以去见佛,又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后,才能真正看清楚佛。
一般的人,如能坚持戒行,不作恶事,均可列为中品。净土宗称第二种人是“中辈”,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奉持斋戒、诵经念佛,并且广结善缘,诸如修建佛寺、起立佛塔、建造佛像、献花烧香等,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将化身前来迎接。
中品上生的人,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迎接,到了净土七宝池莲花中之后,中品上生的人所投生的莲花马上就开放,马上能听到说法之声。
中品中生的人,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迎接,但要在七宝池中呆七天后,莲花才开放,然后才能听到说法之声。
中品下生的人,要过七天,才有可能遇到观音与大势至,听到两位菩萨的说法之声。
下品的人都是曾犯戒造恶业的人。下品的人临终时只有“西方三圣”或佛和菩萨的化身去迎接。净土宗称第三种人是“下辈”,他们没有出家,也没有条件做各种善行,但能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不生疑惑之心,临死的时候,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西方净土”。
下品上生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开放,然后才能见到观音和大势至两菩萨,并听到他们的讲经说法。
下品中生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则要经过六劫的时间,莲花才开放,才能听到观音和大势至的讲经说法。
下品下生的人则要在七宝池中停留,等满了十二大劫,莲花才会开放,才能听到观音和大势至两菩萨的讲经说法。
佛教把“劫”分成大、中、小三种。一“小劫”为1680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 为 33600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为13亿4400万年。天上一昼夜,相当于人间400年。
四、观音殿
栖霞寺观音殿内的汉白玉观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室内白玉观音,选用上等四川雅安优质汉白玉雕琢而成,总高6.8米。一左一右是另外两个大型塑像:善财童子和龙女。
(1)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 ,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就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在众生受苦受难时称诵其名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
据佛经说,最早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童神”。后被佛教接纳,成了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后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将其改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由一匹小马驹而成为一位威猛伟丈夫。据说,菩萨本无性别之分,男女均可。如果佛、菩萨、罗汉全是男性,势必会失去大批的信仰佛教的妇女群众。后来为了女信徒的需要,观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世俗欢迎。在南北朝以前,观音皆作男身,嘴上还长有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大约隋唐时期,观世音已出现了女性形象。
(2)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简称善财,是佛教菩萨名,是梵文Sudhana的意译,是观音菩萨的左胁持。所谓“胁持”,是指立于观音两胁,侍奉观音并协助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助手。据佛经说,福城长者有500个儿子,善财是其中的一个小儿子。善财出生时,各种珍宝从屋内地下忽然涌出,福城长者请了个先生给新生儿相面,这个相士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善财。“善”即“多”的意思。善财出生时虽有无数财宝白白送来,但他却看破了红尘,天生不爱财,视金钱如粪土,认定万物皆空,发誓要修行成佛。
近水楼台,善财首先向住在城东的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对他说:“你到南方的可乐国去找功德云和尚,他会告诉你。”善财便去找功德云,功德云说:“你到海国门去找海云和尚吧!”善财跋山涉水找到海云和尚,海云和尚又打发他去找善住和尚……善财去参拜观音时,是第二十七参,观音为了试探善财是否有诚意,便化作船夫,掀起大风浪,劝他回去,但善财决心渡海,毫不动摇,最后参拜了观音。
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找下去,善财一共参拜了比丘、长者、菩萨、婆罗门、仙人等53位名师(又叫“善知识” ),历尽了千辛万苦,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不折不挠的行动经受了考验,最后感动了普贤菩萨,实现了成佛的愿望。为辅助观音普渡众生,现童子身,终于成了观音的左胁侍。这是大乘佛教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来向信徒宣扬“即身成佛”的典型事例。
民间对善财的来历不很了然,便望文生义,以为他是善于理财、能招财的神,于是将他视为“招财童子”而顶礼膜拜。更有甚者,因其身如“童子”,不少妇女便虔诚祈祷,求其投胎而得贵子。
在《西游记》中,善财童子被说成本是火云洞圣婴大王的红孩儿,即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好几次设计捉住了唐僧,但唐僧肉最终没能吃成,最后反被观音菩萨收伏,做了胁侍善财童子,为此使得他的母亲铁扇公主后来在火焰山,与孙猴子打了一场。
(3)龙女
龙女是观音菩萨的右胁持。龙女的得道与善财童子历尽千辛万苦,遍参53位善知识(名师)的曲折经历完全不同,龙女用的是快速成佛法,而成佛之要道亦令人惊讶,龙女的成佛竟是广修供养、供佛及僧而得,龙女竟是靠贿赂佛祖释迦牟尼而得以成佛!
佛书上讲,龙女是二十诸天之一娑竭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的说法,幡然觉悟,逐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积问文殊:“佛经甚是深奥,众生必须勤奋学习,苦苦修行才成。不知有没有立地成佛的?”文殊回答道:“有。娑竭龙王的女儿刚刚八岁,听了佛法,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智积大惑不解地说:“释迦佛祖历经无数劫难,受尽磨炼,全靠坚忍不拔,好不容易才成正觉。我就不信这么个小毛丫头能在顷刻之间成佛!”
话没说完,龙女忽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向智积行礼,可见龙女已是道行不小。在场的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很不平:“你能立即成佛,我决难信。况且释迦说过女人身体污秽,根本没有资格成佛!”
龙女笑而不答,从身上掏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了释迦牟尼,佛祖马上伸手拿了过去,十分高兴。佛经上说,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时间,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无量的,比喻为“价值连城”。龙女便对智积和舍利弗说:“我献宝珠,世尊马上接了,这事快不快?”二位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我能成佛,也这样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了男相,坐上莲花宝座,前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在场的菩萨罗汉们看得瞠目结舌,不由得不服。不过,当着祖师爷的面,也不敢说三道四。
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其实是很不彻底的。在成佛这一终极目标上,男人与女人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女人只有先修成男身,才具备成佛的起码条件。龙女为辅助观音菩萨普渡众生,又现女身,作了观音菩萨的右胁持。不过,龙女的名气和影响远不如善财童子大,她倒是沾了观音菩萨的光,同样享受着人间的香火。
成语“女大十八变”,用来表示:女子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容貌和性格都有比较多或比较大的变化。其实,这句成语是由“龙女十八变”这句话演变过来的。“十八变”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罗汉入定时所显现的十八种神变。一次,有一位叫谭空的和尚对一位尼姑说:“女人不能开堂说法。”这位尼姑不服,以娑(suō)竭龙王的女儿八岁成佛的事例为依据,反驳谭空和尚。谭空和尚认为,一般女子根本不能与龙女相提并论。他对这个尼姑说:“龙女有十八变,你试变一变看!”
旅游线路:乘坐桂林公交【11.18.52(免费)】到七星公园(桂林最大的综合性景区)进公园游览路线:花桥(桂林最古老的桥)左转-陈光烈士纪念塔-栖霞禅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