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福寿寺—贵港—广西寺院
覃塘福寿寺
贵港市《福寿寺》是贵港市众多寺庙中仅存的3座寺庙之一,该寺庙曾经列入清光绪版贵县志、民国版贵县志和现代版(1992年)的贵港市市志。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文物普查时确定为贵港市的文物保护对象,列入了自治区文物保护对象备案录。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后,该文物成为地级市文物保护对象。
一、《福寿寺》的慨况
现状:
《福寿寺》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高中内,原是三进三开间一层的清代建筑。门面向西南,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5年)距今已经有近250年的历史。目前仅存前座(大门),中座、后座及天井已拆毁改建学生宿舍,原状不祥。寺前座宽16米,进深7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前门外有走廊,走廊宽2米。正门高2.5米,宽1.4米,门框是红条石,左右对联为:“鼎建百年神赫耀,重修四次寺巍峨”刻在红条石上,行书,字径10厘米。门额石刻宽2米,高80厘米,上刻“福寿寺”三字,字径40厘米,红底金字。横额对联四周有精雕细刻的图案。门外走廊外侧有石柱两条,高3.5米。还有鼓型柱敦,左右柱上有对联:“福寿重申一里家家沾帝德,寿龄永锡四民代代沐神恩”。行书,字径6厘米。两柱外侧各有横弓形石柱一条,交界下又挂落雕刻。屋顶为双坡式,檐前有琉璃瓦剪边状,青绿色。硬山型山墙,上筑灰砂护檐,门顶两面墙上,目前还有壁画12幅,有些已剥落不清。入门5米处有柱两条,柱是砖砌的有矮墙相间,墙上有抬梁的木结构支撑,木质坚实。大门外是一块开阔地坪,左右50米处各有300年以上榕树一株,水井一眼。
二、《福寿寺》的历史沿革
(1)《福寿寺》的来由。
《福寿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5),1853年至1862年期间,由贵港反清领袖黄鼎凤第四次重修,“鼎建百年神赫耀,重修四次寺巍峨”是黄鼎凤第四次重修《福寿寺》的文字见证。也说明了黄鼎凤第四次重修《福寿寺》时,《福寿寺》已经有了一 百年的历史。在第四次重修《福寿寺》时,以排厚村、上蓝村、下蓝村等为主的72寺丁村村民共同出资参与建设。72寺丁村归属于现在的覃塘镇、蒙公乡、根竹乡三个乡镇管辖,72寺丁村现在共有人口5万余人。从《福寿寺》现存的寺门石柱对联“福寿重申一里家家沾帝德,寿龄永锡四民代代沐神恩”。可以知道:72寺丁村村民信奉北帝神,这就是清乾隆年间初建《福寿寺》因由。《福寿寺》建成后立北帝神像于寺中供奉,历史上,每年元月都举行游北帝神活动,这个活动一直沿习至今。
(2)《福寿寺》的变迁。
《福寿寺》的建成,本是出于村民对北帝神的信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革,《福寿寺》的工用多次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1853年被反清英雄黄鼎风作为招兵买马、训练将士的场所。1853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在浔州府(桂平)建立大成,九月派李文茂、梁培友攻取贵县,鼎凤带兵协助,攻克贵县后,大成国改贵县为怀城,封黄鼎凤为大将军,驻守覃塘,于是,黄鼎凤就利用《福寿寺》作为招兵买马、训练将士的场所,为以后反清积蓄力量。因此,就有了黄鼎凤第四次重修《福寿寺》 “鼎建百年神赫耀,重修四次寺巍峨” 的历史事实。
变化之二:1927年被中国共产党作为掩护地下工作的场所,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贵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培仁(覃塘西鱼垌人)曾把《福寿寺》作为共产党活动的联络点,组织发动农民参加地下革命活动,在《福寿寺》内多次召开会议、学习和培训骨干,后转移到排厚村黄九连家。继陈培仁之后,陈培仁的胞第陈祖文于1929年在《福寿寺》内建立了覃西乡小学,聘请了原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骨干蒙志师等党员任教师,宣传马列主义、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此后利用《福寿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一直坚持到中国的解放。
变化之三:《福寿寺》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被利用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1929年开始建立了覃西乡小学以后,开始只有四个班、参加学习的学生100多人,后来不断的开展壮大扩建了高级小学、贵县县立第一初级中学,解放后建立了高中开展成为现在的覃塘高中,在校学生开展到目前的3000多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