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鼎城区仙池寺—常德—湖南寺院
说仙池古寺,还得从仙池山说起。
仙池山位于常德市鼎城南部山区,与安化接壤,属雪峰山余脉,海拔344.5米,与九龙山相望,是国家森林公园花岩溪群山拱秀的中心山峰,象一朵盛开的莲花。
仙池山以池名山,以山得名,因山顶有池,久雨不溢,四时不涸而盛名显世。
《武陵县志,地理志,山川志》载:“仙池山县南百二十里,池四时不涸。《增》道光中里人修寺,于土中得残碣,字迹剥落,才可辩认”。其文曰:“仙池山沿水溪入三四十里,林尽水源,山顶有池,故名。或谓仙池山即桃花源也。读渊明所记□□□□美池之属,指桃花井诸处无疑。好事者迷津,□得强族□巧立秦人洞等名色,仙池乎?桃源乎?山果有灵,花当解语!后署之:崇祯□□□□极山□□”。
仙池古寺现存古碑一截,碑文标题为:《续桃花源记》,碑文残存:“仙池山沿水溪入约40里,林尽水源,山顶有池,故名。或谓仙池山即桃花源也”等30多个字。
仙池山原有小庙,何时建无考。元季,谢氏自外地迁来仙池山下,谢女成妃,谢氏鲜为巨族,收仙池山小庙改成家祠。明季莫季两姓兴起,谢氏渐衰,废其家祠,由三溪(莫家溪、花岩溪、森家溪)人倡修仙池寺,入清以后两度重修,嘉庆二年完善全寺规模。
仙池山寺规模不大,山门“仙池古寺”楷书金字匾额,门两边挂有一幅门联:
莫枸溪水源头,借桃花笑迎圣驾;
同是岳云湘雨,分杯水波及仙池。
进门为大雄宝殿,正中供佛祖跌坐金身塑像,高190厘米,头经55厘米,座高150厘米,宽350厘米,正面嵌木质浮雕八大金刚像,造型生动,各具神态,雕像前胸各刻名字如:“拳打井”,“脚踢山”,“扯直路”,“落水干”等,新奇古怪,滑稽可笑,可能是梵语音译。东边有僧舍及回廊,西边有一木楼为文昌阁,楼下为厢房。大殿后有池,即“仙池”,池呈长方形,围以雕花栏杆,池水清澈见底,久旱不枯,久雨不溢,池正中有桥,直通池后观音殿。寺内历为当地文人聚会之所,据说曾有不少题壁诗,惜流传甚少。1942年常德县教师,同盟会员赵曰生老先生游仙池山寺时曾口占一绝:“万山深处润烟霞,安步相携自当车。乞取仙池甘露浆,杨枝洒遍万莲花”。
仙池古寺在1949年以前香火旺盛,庙宇保持完好。1950年土地改革时,寺产中山、田、文昌阁、僧舍分给当地农民,殿堂由县财政管理。文革期间全撤,古寺已成废墟。改革开放,欣逢盛时,随着花岩溪旅游开发,1995年春夏之交由当地人自发组织资金,在观音殿重修主殿六缝五间两偏,从此香火重起。1997年11月15日,区佛教协会接管,僧人常住十余,区佛教协会亦设置在此,仙池古寺重焕光彩。1999年8月21日后,在释灵悟住持及佛源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再度完善,配修了山门,念佛堂,客堂,寮房、居士楼、斋堂等共1200平方米。居士信众来往不断,古寺已成为风景区游客必到之处,香火再度旺盛。
2007年香港李国清居士赞助公德600万元,拟修能融纳千人的佛堂及其他设施,目前正筹建之中。
仙池古寺历属佛教道场,现存残缺古碑足以说明:残碑部分呈形,长45厘米,上宽35厘米,残存碑文:“……我派承临济遁迹斯峰,迄今脱钵相传者,衣沿六代。然而……不之以垂教后人。太祖之时,……”。碑刻何时无考。仙池古寺历来是避难和休闲会文之地。据《李谱》记载:“明永乐间,建文帝自黔南往返吴中,途经逆江坪,两至李思敬、李思贤家曾游仙池山”。“明崇祯末,杨嗣昌长子山松避难由里人旧戚李瑁仁带入仙池山三年之久”。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城累遭日寇敌机轰炸,县立中学迁花岩溪李陆琦家,师生们经常在寺内组织召开秘密会议,宣传抗日救国活动。
仙池古寺重建后规模比原寺雄伟得多,游人源源不断。有一雅士留下一联:
登仙山,赏仙景,欲访仙人无觅处;
听遗忘,话遗踪,幸存遗碣证来由。
(鼎城区方志办供稿)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岩溪仙池山
电话:0736—7490050
邮编:415131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