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寺-莆田-福建寺院
福清寺
福清寺,龟山福清寺,在福建省莆田市区以西15公里的华亭镇龟山上,唐长庆二年(822),名僧无了以“六眸神龟”的导引,来此开山,与徒弟慧忠,日以野菜为粮,辟茶园建庵,因名龟洋。武宗灭佛后重建成为名刹,有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僧众500多人。后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
民国3年(1914)僧平章南渡马来西亚,主持马六甲青云亭。之后,龟山僧人不断南渡,寄归侨汇修建祖寺。民国18年,僧香霖继主青云亭,更大力支持祖寺的复兴。自民国10~21年,该寺先后修建禅堂、客堂、斋堂、法堂、方丈、库房、钟鼓楼、东西庑,又改建天王殿,翻盖大雄殿,整修历代灵塔。
1950~1958年间,又先后修砌六眸池,设置自来水管道,建造储水池,新建念佛堂,重修地藏殿、天王殿,塑天王像,修塑大雄殿金像。“文化大革命”中,上列刚修建的建筑物悉遭破坏,僧众离寺还俗。
1978年后。海外侨僧支援修寺。至1988年已修复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六眸池、大雄殿、法堂、方丈、斋堂、禅堂、客堂、念佛堂等,还重建七宝塔,增建学戒堂和招待所,耗资250多万元全寺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87年从山门起,新辟一条直通华亭镇的登山公路,全长7公里,耗资15万元。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六眸胜迹”匾,高悬于天王殿后檐。1990年住僧41人。
龟山寺在群山中有一片百多亩平洋,岚雾浓重,宜于繁育名茶。宋绍熙《莆阳志》记戴:“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今龟山茶场的“炒绿”茶叶最为著名,除供寺僧饮用及招待施主外,还运到海外侨地寺供佛待客。
龟山福清寺
□吴炎年
龟山位于莆田市区以西15公里的华亭镇境内,因山形隆起如龟背,与其毗连的紫帽山(三紫山之一)昂立,酷似龟首,故名龟山。山前有片平原盆地称“龟洋”。此地处群山环抱复叠中,岚雾浓重,有“龟洋积雾”之称。春夏多雾,春季盆地周围饱含水汽,遇晴则蒸发为雾,聚成云海;夏季午后多雷阵雨,翌晨就出现平流云雾,有如白雪平铺,一望无际,有时上下翻腾,银光闪闪,如白浪滚滚,有时晨曦彩霞映照,绚丽多彩,如仙境一般,雅称“龟洋云海”,为莆田一景。
龟山龟洋在唐代以前为未开发的处女地,没有地名。唐代长庆二年(822),无了禅师自广化寺登山西行,见灵龟三复行礼后顿失,仔细审视四周,但见山深林密、群峰环屹,恍若世外,认为是所求圣地,称此平坞为“龟洋”,人称“龟洋山”、“龟山”。无了即在此结茅为庵,以山中野菜为粮,白天开山种茶,夜间坐禅悟道,他是莆田传佛教曹洞宗的第一人。他反对僧侣靠募化寄生,终生以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训为自我常规。据黄滔的《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云:“初大师(无了)之卜龟洋也……俄值六眸之钜龟,足摄四龟,俯仰其首如作礼者三,逡巡而失,遂驻锡卓庵,名其地曰龟洋焉。”人称龟洋古刹。
唐咸通八年(867)十月一日,无了祖师80岁时述偈告寂,端坐如生,全身座葬,建塔供奉。十年后乾符三年(876)夏日,山洪暴发,塔被淹没,“无了”法身不坏,活像生前打坐入定,浮于水上,众僧迎进法堂安座,异香远熏,从此龟洋“肉身祖师”名扬海内,南北归敬。至咸通11年(870),已建寺院九座,称“龟洋灵感禅院”,僧众达千余人。后梁贞明年(915—920),闽王王审知命名为“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为清光绪30年(1904)重建,有天王殿、大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文革”后又重新修建。
寺周围绿树掩映,地下水多处出露,寺后保留一片数千亩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栲木列、泡花楠、鹅掌紫、厚壳桂等,还有珍贵的树种,如青岚栎等,这对研究南亚热带植物群颇有价值。
1987年从山门起,新辟一条直通华亭镇的登山公路,全长7公里,耗资15万元,使市区汽车能直达寺中;又花15万元把电源接到寺内,使全寺大放光明。1914年寺僧平章南渡马来西亚,主持马六甲青云亭之后,龟山僧人不断南渡,寄侨汇,修建祖寺。现已建成七级石塔,高35米。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