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隐寺-三明-福建寺院
宁化县竺隐寺
天竺文化在佛教的影响种是最高的,宁化县竺隐寺是多年文化的精髓保留基地,至今,宁化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大约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左右年的时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东汉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当时由中原迁居到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迁移,并大多数进入宁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后来先民们又以宁化为据点,向外拓殖。客家先民进入宁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时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自宁化迁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称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近几年来,一批批客家乡贤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回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寻根祭祖。为联谊世界客属,弘扬客家精神,由海内外著名客家社团首领共同发起,经省、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0月定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祭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家后裔前来晋谒。
宁化县竺隐寺
淮土桥头村月形山上的竺隐寺,离集市淮阳圩仅1公里许,为该乡僧尼较多、香火最旺、佛事活动频繁的著名寺院。
据传,该寺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当时有位得道高僧普静法师从外地云游至此,见此处茂林修竹、幽深清静、风景宜人,适合做佛门净修场所,乃在此筑茅屋以居,披荆斩棘,开山辟土,掘净土为泉(至今该泉仍在),此为该寺肇基之始,距今已近千年。普静法师佛学精深,三明六通,坚心专一、虔诚礼佛,无挂无碍。相传,他坐在寺内的蒲团上可与远在东华山寺的高僧对语并论经说法。
宋末元初,蒙古族铁骑南下,该寺住持长老预知寺院难免遭劫,带领本寺僧尼居士将该寺法器、佛像、经书等悉数搬迁藏匿,以避战乱。但元兵一炬,终将竺隐寺的建筑群变为焦土。
明永乐中兴,适有高僧智静长老自远方来,亲率徒众信士负土累石、割茅筑室,经数年孜孜不倦营建,建起庄严雄伟佛殿和清静雅致禅房,殿内矗立着各种佛像,竺隐寺从此又成为声闻遐迩的禅院名寺。
宁化西乡曾遭遇连续三年的大旱,灾民苦不堪言。当时竺隐寺住持人称“看牛和尚”,在今淮阳墟武侯祠前的溪上栏河筑坛求雨,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仅做了三天,诚心感动天地,大雨连下三天三夜,使西乡久旱逢甘露,庄稼复苏,农民生机有望,动乱得以平息。该寺名气大振,被誉为宁化四大禅院之一。(另三处为:东华山福林寺、城关光严寺、湖村灵光寺。)寺中来往僧尼和信众终年不绝,历代大德高僧辈出;香火之盛,佛事活动之频,俱为全乡佛寺之冠。
竺隐寺在社教运动及“文革”中被摧毁;寺宇房屋被公社占用办鞭炮厂,1978年厂内火药爆炸,寺址夷为荒坪。
宗教政策落实后,当地施主信众倡议维修,经多方大力捐募支持,从1986年起在原址上进行改建并逐步扩建,陆续建成仿古飞檐翘角的砖木结构大雄宝殿及鼓楼各一座,以及天王殿、五观堂、西归堂、客房、僧房、饭堂、厨房、洗涤房、浴房以及普同塔等建筑,共11座,总建筑面积达1228.31平方米。该寺常住僧尼五人,住持释照琼。日常农禅并重,自耕自养,经营稻田4.25亩,油茶山3块,寺周边有种菜种花的农地园塅,早晚功课不辍,暮鼓晨钟悠扬,成为淮阳、桥头两村的一道人文风景。
竺隐寺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淮土乡
电话:0596--6621637
邮编: 365416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