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岩寺-泉州-福建寺院
泉州天湖岩寺
天湖岩寺风景区位于南埔镇天湖村境内的天湖岩山上,北临湄洲湾,东毗五公山,南望净峰山,西邻观音山,群峰起伏,树木苍郁。沿着依山势盘旋而上的水泥路,便可达天湖岩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亭一湖。
亭是水月亭,是座7米之高的八角全石结构的亭阁,四周石柱栏杆精致雅观。凭栏远眺,风光无限,山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据载,天湖岩寺前身是一座名为水月亭的小庙堂,始建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时慕名前来游览,深为此地风光折服,挥毫御书“天湖福地”四个字,水月亭由此易名天湖岩寺。为纪念寺院前身,便添建这座亭阁,取名水月亭。
湖是放生湖,在水月亭对面坡下,是一个长方形的天然湖泊。湖边的残碑上书“天湖放生”四个大字,乃北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任泉州太守时留下的墨宝。传说放生湖中有被称为“天湖三奇”的三种生物:无尾螺、红体虾和半边鱼。关于“天湖三奇”,民间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明武宗朱厚照在此游览时,侍从捞起湖中鱼、虾、螺作为御膳,朱厚照知悉缘由后,愕然良久,深悔食了放生湖之物,亲自将残肴倒回湖中,对天祈祷:“佛祖有灵,当使半边鱼游碧水,熟红虾相嬉戏,剪尾螺又繁殖。”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使这些未食完的鱼、虾、螺起死回生,繁衍至今。对于放生湖的美好景致,前人有诗曰:
天湖高挂碧空流,鱼放岩头得所游;
有石恰如银汉月,无波不似洞庭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筹措,先后几次对放生湖进行修整挖拓,现已有900平方米之大。如今湖壁全部用平整的条石加固,周围石柱栏杆,“天湖”显得更为幽雅怡人。
天湖岩寺分为前后两殿,前殿是大雄宝殿,后殿是观音阁。大雄宝殿是座宫殿式的三间二进的殿宇,飞檐翘脊,雍容华美。殿门上悬挂着“天湖福地”的匾额,字体遒劲庄严;两侧有联云:“梅占花魁冷香披袈裟,峰岫曲径光寺游天湖。”联句禅意隽永,耐人寻味。对着大门的佛座上供奉着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背后是韦驮护法;大殿中开天井,中有石砌平台,摆放着各种盆景,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天井之后的主殿奉祀释迦牟尼三宝佛像,文殊与普贤二圣同祀于佛龛,两侧为十八罗汉,所塑佛像涂金抹银,流光溢彩。
后殿是观音阁,只见双层飞檐高达10多米,棱檐翘翼好如巨鹏展翅,巍然屹立,气势雄伟。正中大门上的横匾有“观音阁”三字,笔锋雄厚有力,金字耀眼。殿内雕梁画栋,拱嵌着八角天花,突显出佛阁的庄严。正中莲花宝座上一尊高达5.68米的净瓶观世音塑像,慈眉善目,观音两旁还侍立着善才、龙女二童。左右墙两侧是二十四尊梵天王神像,皆有3米多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有一联云:“梵宇耸洲中一水迎来台岛浪,法延启天末好风伴送海潮音”,把佛禅与景色融为一体,意境悠远。后殿的建筑面积达324平方米,门前有石埕,四周用石栏围护,埕前植有一圃花卉,四季皆有花香,沁人心扉。
天湖岩山巅有一“王帽盖顶”巨石,奇峰独秀,蔚为壮观。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泉州府在此峰岩建烽火台,以御倭寇侵扰。现遗址尚存,成为泉港区重要历史文物之一。寺院周围岩石形态万千,人们按所具的神韵赋其美名,分别有金锁镇天湖、金龟背印、丹凤吸水、灵龟饮露、莲花宝座、龟蛇相会等诸多胜景,奇趣无穷。山上的寺院内还建有招待室、会议厅、车库,并设有治安值勤点,为香客和游人提供种种方便。
天湖岩胜境风光无限,令人情思悠然。它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必将赢得更为繁荣绚烂的未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