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佛山寺—佛山—广州寺院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寺
佛山寺,原名后洞,因主体建筑有洞宇组成,又居武当后山而得名。清乾隆三十九年更名为佛山寺。据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记》载,兴建该寺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但从塌毁的墙壁内发现曾以汉代空心砖作为填充物,可以推测早在2000余年前佛山已建有寺庙。佛山寺的布局别具一格,登临耸立于寺北的塔顶俯,整座庙宇俨然一朵盛开的梅花,寓意着“四时八序,天地全神”。四面建筑向外凸出,象征一年四季;南北各三孔窑洞,每洞代表两月共十二个月;东西两面各五孔窑洞,意即阴阳五行;四角凹进形成八个方位,呈“乾坎艮震离坤兑”。该寺集天地三界十方万灵镇宰于一院,释儒道诸神庞大齐全,这种格局即便在全省也不多见。清雍正十一年,号称“坐虎道人”的山主王正亨因寺前的武当庙宏大,后洞不但显得低矮,且神像凋谢零落,不堪拜礼,便与诸徒四处募捐,不吝己财,整理洞宇,采装圣像,使之焕然一新。清乾隆年间更名佛山寺后,名声大振,每年四月初八庙会,翼城、沁水、浮山、曲沃、绛县来此朝山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尤其是沁水距山较近,来此朝拜的人数不少于翼城,多时达3000余人。山虽属翼城,翼城人让沁水人先朝,沁水陶知县曾作文答谢,勒石以铭,永昭千古。 1938年,侵华日军曾驻扎于此,作为攻占翼城、沁水的制高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7月,中日两军在佛爷山脚下的东坞岭展开激战,日军惨败。佛山寺连同武当庙也毁于战火,被乱石掩埋。多宝塔在原有地宫上修建,共五级,高24.8米,可攀登到四层,自上至下悬有“佛光普照”、“求心降己”、“万善同归”匾额。恢复后的佛山寺让佛山更具魅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