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清水岩-泉州-福建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安溪清水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清水祖师
 

  安溪清水岩在安溪县莲莱乡, 原名张岩山,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元祐七年(1093年)清水祖师改为清水岩。清水祖师原名陈普足,从小落发为僧,修身、圆寂于清水岩,平生做了修桥造路,为人治病等许多善事,称为普足禅师。后人为了纪念他,谥称为清水祖师。清水岩宇几经圯废,几经修复、重建、改造,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岩的僧尼,相传多达七八十人,颇为兴盛,宇区的风景也更加宜人。岩宇亭台耸立于蓬山之麓,奇林怪石散见于山巅水涯,为闽南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蓬莱鹤前大桥始步,沿石径拾级而上,约5里即到清水岩。途中有“半岭亭”、“袈裟石”、“丹臼”、“石船”、“石鸡”、“石狗”等。周围奇岩怪石、苍松翠柏林列。
  由此再攀登,即到“护累宫”。这里杉木擎天,林荫夹道,别有天地。继续漫步而进,顷刻便到“觉亭”。此亭原名“来憩亭”,今已仅存石柱两根。但樟树森荫,景物醉人,确为游人小憩佳地。“觉亭”一侧,有一株擎天老樟树,树身粗壮,可七人合抱;最奇特的是树干劲直,枝叶朝北,号称枝枝向北”。离树不远还有座“三忠庙”,是供祀岳飞的,游人多于此题诗寄情。
  沿石径而行,有“出水石”;再折返东行有“罗汉松”、“石面盆”、“清珠帘”等胜景。“清珠帘”在一桥旁的峭壁上,逢春石缝迸出水滴,滴滴如珠。
  岩寺依山而建,背倚石壁,面临深壑,俨若悬空楼阁,西向,楼阁式,外观呈现三层,实为四层,由上而下为释迦楼、祖师殿、昊天口。左右翼为钟楼、鼓楼、观音阁、檀樾厅、芳名厅、僧舍等。层楼复阁,外观呈“帝”字形。附属建筑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石粟柜、护界亭、瞰龙亭、清水山庄、龙宫、山门等。岩周围布满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碑刻、摩崖石刻20多方。其中宋代“岩图”碑一方,最为珍贵。
  殿后有宋代“真空塔”,为清水祖师的埋骨处。殿前有楼廊、扶栏,凭栏极目,山岚秀色尽收眼底。岩山之巅,嶙峋俊秀;深壑丛林溪流潺潺;高山壁立,峥嵘万仞。清水岩的天然景色之美使人心逸神飞,怡然快适,真不愧为“蓬莱仙境”的游览胜地。
  清水祖师的信众甚多,清水岩分炉海内外达数百座之多,每年进香团络绎于途。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蓬莱山上,供奉清水祖师,素称闽台佛教圣地,是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游览胜地。

  蓬莱山,古称张岩山。这里岩峰耸立,怪石嶙峋,林木苍翠,奇花异草遍野,蜂飞蝶舞其间,旖旎的南国风光,堪称与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相媲美,故易名蓬莱山。岩寺位于海拔500米的半山处,岩石环立,泉水清澈,故名为清水岩,素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赞誉。

  清水岩能够成为宗教圣地及旅游胜地,则缘于宋代名僧普足的驻锡。普足,俗姓陈,名昭应,普足是他出家后的法名。宋景祐四年(1037年),昭应诞生于永春县小岵乡。自幼出家于大云院,学有所成后结庵于永春高泰山,整天闭关静坐,严格修持戒定慧。后从师永春大静山明禅师,得明禅师精点真缔,苦读佛典三年,终于悟道。普足遵从明禅师“多行善事”,“以利物济世”的教诲,返回高泰山庵院,致力于施医济药,普救贫病,并募缘修建大小桥梁数十座,以利往来。后来,普足移庵麻章,百姓尊称为“麻章上人”。

  每逢旱灾,陈普足便自告奋勇为民祈雨。史载,宋元丰六年(1083年),蓬莱一带大旱无雨,田地龟裂,庄稼枯干,百姓心急如焚。乡人为此恭请永春县麻章的名僧普足前来设坛祈雨,顿时天上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随即普降甘霖。百姓感念麻章上人道行高超,解民疾难,纷纷敦请他驻锡张岩山。麻章上人亦慕张岩山是一个风景幽雅清静、宜于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便应允卓锡。当地百姓有感麻章上人之恩,遂云集张岩山,“辟除菑翳,剪拂顽石,成屋数架”,为麻章上人选址筑寺。因这里岩石壁立,泉水清澈,故称之为清水岩,麻章上人亦被尊称为“清水祖师”。

  千余年来,有一则《清水祖师斗山鬼》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闽台两省民间。它印证了创建清水岩寺宇期间,清水祖师与恶劣自然环境作艰苦斗争的经历。

  相传筑岩寺之初,有数十个山鬼亦欲霸占山灵水秀的清水岩。祖师约山鬼比法,胜者居之。山鬼恃鬼多势众而无恐。比法那天,祖师手挥宝剑,随着一道电光闪过,霹雳响处,巍峨山岩一分为二,一半滚下山坑,另一半矗立云天。山鬼吓得目瞪口呆。祖师旋即又解下腰间帨巾,将帨巾化成桥梁,横跨两崖之间,便独自从桥上悠悠而过。众山鬼见祖师安然无恙,也鱼贯上桥。待山鬼走到桥中间,祖师轻吹仙气,帨桥立刻断裂,山鬼纷纷坠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逃脱的山鬼为了报仇雪耻,将祖师骗入山洞,封住洞口,在洞外燃火压焰,企图用烟火熏死祖师。一连烧了七天七夜,山鬼以为祖师必死无疑,便打开洞口,可是祖师依然活生生地从洞中走出来,只是脸被熏得像黑炭一样。这就是民间又称祖师为“乌面祖师”的由来。

  清水祖师料定山鬼不但对自己不会善罢甘休,而且还会危害四方百姓。他决定收服山鬼,便脱下袈裟,展铺于地,独坐袈裟当中。众山鬼轮番拽拉祖师,想把祖师拖出袈裟。但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山鬼,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嘘嘘,祖师仍岿然不动。祖师走出袈裟,问山鬼敢不敢入坐袈裟?山鬼自恃祖师奈何他们不得,留四名彪形山鬼盘踞袈裟四角,其余便一齐进入袈裟。这时,祖师忽然将袈裟四角提起,捏拢成袋子,用力一摔,将收进袋中的山鬼全部摔死。四个盘踞在袈裟四角而捡了一条小命的山鬼,畏惧祖师法力无边,哀求祖师饶命,发誓永不作祟,并愿效劳祖师。祖师收服他们为殿前护法神。这就是岩宇法门内赵、王、苏、李四大将的来历。

  而《方池浮杉》的传说,却为清水祖师蒙上神奇的色彩:

  相传,兴建岩寺时,因缺巨杉作大梁。普足扮作商人,专门到大山里向杉主言明要购买山中的“无尾杉”。杉主深知林中无尾杉极少,当即收了很少的一点钱,许诺林内无尾杉任凭砍伐,但限定在五日内要砍完搬离,逾期禁伐。普足欣然答应,回岩后即在岩坑崖沼间,吩咐徒众挖一方池,池中凿一洞眼。众不解其意。第二天晚上,狂风骤起,大山内刮得更猛,许多粗大杉树被风刮得断尾齐腰。翌日,普足上山选砍其中大材,投放于沟中。刹那间,沟中杉木不见,而在清水岩的方池洞内,竟然竖出一根根栋材。出乎意外的小沙弥,拔出九根大杉,心中盘算着挂梁大柱都已足够,随口喊声“够了”,话音刚落,第十根刚露出洞眼的杉头,遂隐住不动。爰至近世,方池洞眼中还留有巨杉。为后传颂。

  清水祖师卓锡清水岩后,广施医药,治病救人,行医建州、剑州、汀州、漳州等地。附近百姓生活遇到困难,祖师也乐意相助,百姓普受其恩。18年间,先后三次改建、扩建岩寺,四乡五里的村民亦纷纷捐献钱物,兴建寺院,使清水岩寺粗具规模。同时,祖师还把主要精力用于修桥造路。他先后募集巨资,建造了涌泉桥、谷口桥、汰口桥等,方便行人来往。建造洋中亭,便民义诊施药。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清水祖师仙逝,享年65岁。远近百姓获悉噩耗后,悲痛万分,痛哭流涕云集于清水岩,瞻礼赞叹。过了三天三夜,祖师遗容神色不变,真仍有道之人也。众人运石筑塔于岩后,安葬祖师,并雕刻沉香木神像,奉祀于殿中。不少乡村建造庙宇,从清水岩分炉奉祀。

  清水祖师谢世之后,安溪百姓深深怀念他生前的恩泽,流传着祖师许多灵迹显著的传说。因此,南宋时清水祖师先后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第一次乡人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请封,隆兴二年(1164年)旨下,敕封为“昭应大师”。第二次乡人又于淳熙元年(1174年)前后请封,淳熙十一年(1184年)旨下,敕封为“昭应慈济大师”。第三次于庆元六年(1200年)请封,嘉泰元年(1201年)旨下,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第四次于嘉定元年(1208年)请封,嘉定三年(1210年)旨下,再敕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清水祖师在世时是北宋时期的名僧,圆寂后被奉为神明,还“显灵”为民治病、驱除蝗虫,助民抵御盗贼,名声大振。《清水岩志》称:“每逢病疫”,“求师祛除”;又称“凡人有疾病,时有雨阳,及盗贼之忧,随祷随应。”而从南宋朝廷四次敕封牒文看,清水祖师更成为闽南百姓心目中代天行雨的神灵。有一则《移雨泉州府》的传说,则详述了清水祖师祈雨灵应之神奇:

  祖师为民祈雨,闻名遐迩。相传,宋代理学名家真德秀出任泉州知府时,天逢大旱,当即延请祖师佛像到泉。在祈雨地高搭芦棚,供奉祖师,而空其棚下,出示晓谕城民,前来祈雨者,多带金纸香烛,堆叠祖师神座之下,暗示如果祈祷不雨,则放火焚烧。时届正午,果然雷霆霹雳,大雨倾盆。这时,知府斋中飘来梧桐树叶,上书有四行小字:“雨是江西雨,移来泉州府;老佛若无灵,浑身成火灰。”真知府拜服,亲送祖师神像回岩,并在前贤题悬的“真人”匾上,前添一“真”字,成为“真真人”,以示崇敬。现清水祖师第十首灵签诗有“火发连天炎,岭危去路难,若无天降雨,祸福在人间”之句,即纪其事。

  元代,朝廷和地方官府对清水祖师亦大加推崇。明清时期,清水祖师的香火遍及八闽大地,影响极大。文献记载:“自宋以来,历任郡守司牧,祷雨祈祥,靡不辄应,庙食于今八百余年矣。自上游延、建、汀、邵,以及下游福、兴、漳、泉,晋殿而分香火者,不胜记数。”在闽北和浙南一带,有许多山岩,如霞宝岩、珠帘洞、岫岩、青狮岩、土地公岩、天心岩、天井岩等,都供奉清水祖师香火,故谚语云:“有岩就有祖师公。”

  清水岩自建以来,历经修建。清水祖师圆寂后,住持僧惠清四处募缘,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又改建殿堂、大藏楼、复阁等,寺院的规模愈见宏大。景炎二年(1277年),清水岩寺宇遭兵乱而破坏。翌年,僧一果住持清水岩,筹划重建岩宇,百姓踊跃集资,先后营建了殿阁和茶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僧一果圆寂,其弟子崇远等承师遗志,续修寺宇,到元延祐四年(1317年),工程告竣。《清水岩志》对这次重建岩宇作如下记载:“大小山门、门楼、官廨、仓宇、浴室、后架、邮亭,未盖者盖之;雕饰像相,漆绘灰土,未完者完之;甚以内外更张,开宗明目,有所利益,毕力成之。”清水岩“帝”字形结构和99间的宏大规模,至此已奠定下来。

  明清时期,清水岩宇又多次修建。规模较大的修建有三次:一是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泉州开元寺僧正隆率徒众住持清水岩,用了24年的时间修建岩宇。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正隆归西后,其弟子日恩、日盈相继住持清水岩,继续修建岩宇,知县廖同春捐巨资修建觉亭、铺设觉路,使清水岩寺院再添异彩。二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僧钟荣与监生柯大梁、刘飘芳等人四处募捐,于翌年修葺了觉亭、昊天口、中阶和左右阶、上下殿、东西楼、大悲阁等。三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住持僧智慧募巨资,重修岩宇,闽南百姓踊跃捐款捐物,添砖加瓦,凡大殿、释迦楼、昊天口、东西楼、观音楼等建筑均进行全面重修,使岩宇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岩寺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在海内外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了20多次的维修。特别是1978年以来,先后在风景区内重建海会院、觉亭、洋中亭,整修觉路,新建清水山门、望云亭、瞰龙亭、休息长廊、祈雨台等一大批新景点,配套建设宋代古街、停车场、清水山庄、景区公路等设施。1998年起,清水岩管委会又筹巨资按古文献记载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岩寺进行全面的整修,翻修屋盖,雕梁画栋,饰金上漆。岩殿仍呈“帝”字形,既保留古代遗存的原貌,又有发展、创新。

  清水岩寺是国内惟一的“帝”字形结构岩寺。殿宇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昊天口,从岩庭正中登石阶至外廊,上又虚设一层附在岩壁,后檐及中间各减柱四根,成为廊道。第二层为祖师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补间铺作两垛,雀替精雕龙凤,当心间如意斗拱,穹窿藻井,余如平拱天花。殿前有两根辉绿石凿刻的翔龙蟠柱,雕工精细,条纹流畅。第三层为释迦楼,俗称“顶殿”,石檐当心间设木龛,崇奉释迦佛。主殿两侧依次毗建楼阁亭榭,大庭左侧为檀樾祠,右侧为观音阁;上右侧为芳名厅、客舍,上左侧为斋房、食堂等,层叠勾连,巍峨壮观。岩殿外观朱墙碧瓦,下檐翘角,富丽堂皇。殿前壁上,金龟戏水、飞鸟翱翔、垂柳丝飘、月照荷塘等一幅幅浮雕石刻,别出心裁,栩栩如生;殿内翔龙蟠柱,呼之欲出;梁柱彩绘斗拱,光彩夺目。整座殿堂造型既古朴典雅,美仑美奂,又气势磅礴。 蓬莱祖殿巧妙地融人工建筑与自然岩壑于一体,无论是建筑布局,或建筑风格,或雕刻艺术、装饰工艺等,均颇具特色。祖殿外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等楼阁亭榭,与寺院联缀,形成一个众星拱月的建筑群。

  清水岩寺中镌有诸多古联。有明进士、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的“莺花随世界;楼阁依山巅”。有清进士唐桂生题的“泉石无双地;梦觉第一关”、“早识名标海上;谁知景在人间”、“八字纶音貤宋室;一泓清水肇桃源”。有清知县王植题的“长思身业根心业;每念前因起后因”。有长乐进士柯德华题的“蓬岛何人参正果;东楼此日洒芳尘”、“灵昭裂竹妖魔伏;望重清溪德泽长”、“千年雨化犹今,问裂竹乔松,当日曾沾法水?六老风流如昨,蹑丹崖翠壁,此山真是蓬莱”。有清举人凌翰题的“无是无非花自笑;即空即色棒当头”、“法龙衔雨归残照;野鹤穿花出晓云”等。此外,寺中还悬挂和珍藏了许多古人及当代名人题赠的珍贵匾额。

  清水岩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据《清水岩志》记载,现存的文物古迹共66处。分别为: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新展现的23处。另有16处已湮没。其中仅碑刻共有20多处,涉及宋、元、明、清各代,书体有篆、隶、楷、行等,以楷、行为最多。在这些文物中,以宋代“岩图”碑刻最为珍贵。1985年,清水岩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岩是享誉海内外的游览胜地。从蓬莱镇鹤前大桥起步,抬头往上看,清水岩象匹雄狮,披着娇媚的绿装,在振鬟长嘶,腾欢跳跃,撤蹄疾驰。沿着曲折盘绕的石阶古道拾级而上,路旁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芳香扑鼻;沿途“袈裟石”、“丹臼”、“药砧”、“仙脚迹石”、“小鬼弄金狮”、“石船”、“石蒸笼”等奇岩怪石,形神逼肖,引人入胜。山回路转,自停车场登上朝圣台阶,右侧为“出米石”,左上侧为海会院。沿路前行,经清水山庄、宋代古街,过三忠庙,即可观到“枝枝朝北树”、觉亭。沿觉路前行,“纶音坛”、“六老同游碑”、“岩图碑”、“罗汉松”、“方鉴塘”、“护碑亭”、“裂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入法门,诣岩宇,伫立殿前楼廊上,层峦叠翠,田园如画;近览,奇峰壁立,岩石嶙峋;回眸,寺院宏丽,楼阁层叠,金碧辉煌。风景优美宜人的清水岩,加上历代流传的关于清水祖师的种种神奇传说,每年吸引海内外60万游客前来进香朝拜、观光旅游。2002年,清水岩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名胜风景区。

  明末清初,随着安溪人移居台湾,清水祖师香火也传入台湾,渐成各地的守护神祇。清代康乾之后,台湾祖师庙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凡是有安邑民众聚居的地方,必建有祖师庙宇寺院。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台湾省共兴建有61座清水祖师庙。1949年以来,台湾又新建了不少祖师庙,现在祖师庙已超过100座。 其中,位于台南市南区四鲲鱼身 的龙山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有“全台开基祖师”之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建较早的还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兴建的高雄县仁武乡的福清宫,雍正元年(1723年)兴建的台南县佳里镇的震兴宫,雍正八年(1730年)兴建的台南县新市乡的灵昭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建的台北县三峡镇的长福岩,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兴建的台北市龙山区艋舺清水岩祖师庙等。艋舺清水岩被称为台北市三大寺庙之一,庙联点明:“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莱地,造蓬莱山”;“佛是祖师,我先入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道出了闽台清水祖师信仰的源与流的密切关系。 此外,淡水祖师庙、高雄的洲仔清水宫、仁武福清宫等寺庙均规模较大,香火长盛。民国36年(1947年)起重建的三峡长福岩是台湾著名画家李梅树教授与台湾名匠的呕心力作,是台湾庙宇艺术雕饰的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殿堂”。

  在东南亚地区等地,也建有不少清水祖师庙,为众多旅外侨胞所奉祀。在缅甸,仰光市郊高解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有福山寺供奉清水祖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丹成加乙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有祖师庙,1970年又分设佛坛于雅加达其他地方,香火旺盛。在马来西亚,槟城于清末建有一座供奉清水祖师的寺庙,该庙在每年特定的一段时间内,邻近地方有许多蛇云集于庙内,却从不伤扰善类,故名“蛇庙”;1962年,沙巴州兴建腾南巷,供奉清水祖师;1976年后,旅游胜地云顶高原亦兴建一座占地28英亩的清水寺。在新加坡,纳闽在清末亦建有碧南堂,奉祀清水祖师。此外,在泰国、越南、澳州等地也都有蓬莱清水岩的分炉。现清水祖师已成为海内外同胞的共同信仰,成为联结乡情的桥梁和纽带。

  在安溪各地,特别是蓬莱镇区周边地方,还世代延续有崇奉清水祖师迎春民俗。它始自宋代,盛于明清,沿至今世。 其中蓬莱镇每年开春举行的“迎清水”巡境活动,以其规定十分严谨,仪式、程序十分严格,历史悠久,仪式隆重,盛况长久不衰而闻名泉南各地和海外。巡境活动把平原点和金谷的汤内、涂桥等自然区域分成3个庵堂9个社保27股,每股9年轮值举办一次,周而复始。每年的三月初一要举行“拈大旗”仪式,确定“大旗”、“车鼓亭”、“神前吹”的具体分工;其中拈得“大旗”的佛头股要推选“大旗手”和1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充当“巡境司(春官)”,主持当年的一切巡境事宜。同时通过“投卜”择定“开香日”。开香之日亦有严格的程序,如佛头股的家家户户要置猪头五牲、清菜香果到佛头厝供祭,次日凌晨还要上清水岩举办迎座仪式。在清水祖师迎春巡境的三天中,要举行各种仪式,如献花献茶、换衫换轿等,迎春仪仗庞大,规格庄严,程序庄重,大体分为“春官阵”和“火阵”两部分,随香还有鼓乐队、民间文艺队伍及民众等,人数多时上万人。其巡境的道路也必须按古例规定的线路行走。队伍中的擎大旗独具特色。旗杆是一根连头挖起的全竹,直径斗大,杆长三丈三尺,重百余斤,旗上写着“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14个大字。旗手一手从底部托起,另一手倒抱旗杆前行,作为游春队伍的前导,后来改为扛着前进。途中各庵堂都要按议定地点排列“供筵”候敬。蓬莱清水祖师迎春巡境习俗世代相袭,熔铸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蕴。

  清水祖师,为民祈雨,铺路架桥,施医济药,普救贫病,深受闽海各处百姓所爱戴敬仰。千年古寺依山而筑,重楼复阁,风景幽美,闻名遐迩。历代逸客骚人,踵接肩连 ,登临览胜,挥毫泼墨,留下诸多美丽诗篇。现谨录数首于下:

  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安溪人连三益在《登清水岩记事》一诗中曰:

  蓬莱一境最奇哉,门外坑流傍石隈。

  巨竹不知何时裂,乔松总是昔年栽。

  石移莫匪神功运,岩筑更无山鬼来。

  料得众僧行道处,天花馥郁遍苍苔。

  宋庆元五年(1199年)泉州状元曾从龙《题清水寺》诗曰:

  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

  空留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

  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

  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阇黎饭后钟!

  宋嘉定三年(1210年)安溪县令陈宓《题清水岩》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