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定光寺--汕尾--广州寺院
定光寺座落于粤东陆丰市山青水秀的清云山下。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名清云寺(又名罗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高僧宽鉴重修。道光中夏(1853)南澳叠石岩黄檗宗传人仁智大师渡海参学时,再三叮嘱门下,务必使宝刹生辉。1928年寺院被毁。1941年,宏慧和尚几经辗转,复入该寺居住,结庐躬耕,恳荒山林,与清云山谛结下荣辱浮沉,废兴与共的不解之缘。1944年,宏慧偕弟子披荆斩棘,衍泥苦筑,修建成一座五间式的庵堂,自耕自养自给。于1967年寺院再度被毁。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79年再度重建。
1985年定光寺被正式批准开放。宏慧遂发菩提大心,融雄心壮志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力排万难,历经十余载,使定光寺从小到大,修复成殿宇雄伟,佛像庄严,寺容美观,人事祥和,规模宏大的新寺院。并创办佛学院,培植僧才;建念佛堂、海会塔,以利冥阳;订立规章制度,使僧众遵守,僧团清净和合共住。曾先后四次被评为“广东省佛教文明寺院”的荣誉称号。
定光寺主要建筑是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修建的。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教学大楼、地藏阁、观音阁组成,两侧配有钟楼、鼓楼、功德堂、祖师堂,师生宿舍楼、大斋堂、大礼堂、教务楼、招待所等,二层建筑,共有三十多幢,实建总面积为二万九千多平方米。寺宇依山坡度而筑,层层升高,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长廊、台阶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殿内所供奉的佛、菩萨、罗汉等诸圣像,皆是用大青石雕刻而成,古朴大方,妙相庄严,栩栩如生,独具一格,为国内寺院所少见。且殿外两侧圆门外,各有清澈泉水,由山顶潺潺而下,沁人心脾。尤其在梵音沉宏,泉水弄弦,清风伴奏的氛围中,欣赏这既有北方的质朴与豪放,又具有南方的清幽与秀雅,更不失禅寺的简诘与淳朴的古建筑群,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尘劳顿消,流连忘返。享有“岭南一枝独秀”之美称。
如今定光寺面貌焕然一新,殿堂宏伟,廊阁扶疏,绿荫掩映,鸟语花香,它既是佛教信众的活动场所,又是人民群众参观游览的胜地。(每年接待游客共十几万人次),更是培养僧才的理想基地。广东尼众佛学院即开设于此,引来全国各地青年佛子纷纷投入清云山的怀抱之中,朝夕白云相伴,共饮清云天南法乳,探讨人生真谛。学院自1995创办至今已先后培养九届本科毕业生,近三百人,二届研究生,共十二人,为新时代的事业输送一部分僧才。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经艰难志心不改,定光寺和广东尼众佛学院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则感谢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及十方善信的热心护持。二则不得不佩服宏慧老和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坚毅不拔的创业精神,相信在三宝的慈光加被,借此清云山的灵气和宏慧大和尚愿力及全寺僧众的共同努力,定光寺、广东尼众佛学院将更加兴旺发达,为佛法的继承和弘扬,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山幽谷,云雾缭绕,亭台楼阁,溪水轻流,时有钟声鼓韵出山外,回荡于碧水蓝天之间。这绝妙的人间仙境,世外的蓬莱,就是当今著名的岭南古刹——清云山定光禅寺的居址。
说起清云山定光禅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位于粤五岭以南的陆丰市河西山脉,始建于明代祟祯年间,后因连年的战乱,早已使古刹变成了废墟瓦砾。一九四一年粤籍僧人宏慧大和尚偶到此地,观其地气灵洁,幽静异常,深感是修身养性不可多得的宝地,遂发大愿修葺古寺。正当他与徒众结庐躬耕,艰苦创业的时候,一场十年浩劫的文革风暴,摧毁了他的人生之梦,他带着无限的怅惘,被迫归乡务农。直到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大师才又重新回到了清云山,开发山区,修复道场。
在一片荒凉的群山峻岭之中,大师亲自率领门徒与建筑工人一起披荆斩棘,搬石运瓦,营建佛殿和僧舍,当时由于经济的贫困,所以发展得十分缓慢,经过十几年的精心苦筑,才逐步发展起两座殿宇和几间简陋的僧舍。大和尚看着日渐兴起的道场,内心无限的欣慰。随着改革后佛门倡导的办学热潮,大和尚也深受感动和影响。每在劳作之余,他都倍加关注教育事业,常常愍念当代的僧青年,希望青年僧人能有再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便除了完善自身外,还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日转星移的流光岁月里,这竟成了他耆老之年最大心愿。由于这种迫切悲心的动力。于一九九五年在闽南佛学院妙湛大和尚的支助下,终于创办了首期定光寺尼众培训班,当时只有四十几名学生和几位法师,而且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也不完善,但学员们深受大和尚慈悲心的感化和精严行持的影响,都以学院为家,安贫守道,勤劳苦读。春去秋来,岁月悠悠。自九八年开始,定光禅寺发生了飞跃的变化,在市政府,省政协的大力关怀下,学院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广东省尼众佛学院,由原先的一个班四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六个班二百多人,而且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完善,除了预科、本科外,还开设了研究班,先后在南大、北大等聘请了二十几名教授和专家为学院授课。在学术上,除了佛教各宗派代表的经论和重要的典籍外,还开设了社会文化课程,如语文,古汉语、英语、通史、政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写作、书法、体育、电脑普及教育课等。学院本着爱国爱教的办学方针,对学生实施正统教育。随着人数的增多,大和尚把原定的子孙道场改成了十方丛林,为了给办学提供方便的条件,他竭尽全力来开拓荒山的建设,在乱石披靡的高山上,先后又建起了天王殿、观音阁、法堂、念佛堂、斋堂、钟鼓楼、藏经楼、教务大楼、法师楼、学生楼、招待所等一系列的正规化丛林建筑。其中的教学大楼,在整个建筑群当中独具风采,上下两层皆为石制结构,屋顶琉璃彩瓦泛绿,廊檐迂回曲折,纹龙画凤,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正门横匾大和尚亲提为「定慧讲堂」两边高悬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手所提的「广东尼众佛学院」七个镏金大字,这七个大字寄托了赵朴初会长对学院的无限希望和鼓励。楼外的活动场区,碧草芳柔,鲜红的国旗和五色佛旗高耸入云、迎风回转、飘扬着时代、和平的旋律。
历尽风雨秋霜,越过艰难险阻,终于把一座荒山变成了福地瑶池。望着那蓝天白云下的幽山古寺,看着那从四海漂来的莘莘学子,大和尚总是喜笑颜开,逢人就讲「三句经」,「教育第一,办学第一,人才第一」。他的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使他风雨无阻,一往直前,虽已到了古稀之年,却也无法挡住他那前进的脚步,每天他仍执杖于工地之中,视察工程的优劣。他一生的生活朴实淡泊,从不摆任何派头,平凡得竟然让人认不出是一寺之主的方丈。然而他所做的事业却是惊人的,从白手起家发展到连绵起伏的殿宇楼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为清云山的开发,为佛教的教育事业,历尽了风霜,洒下了一生的心血,乃至于晚年,仍孤杖兼程,行于细雨孤云之中,一生的艰辛,平生的伟绩,谱写了佛教的辉煌。
历史的演变,时空的变迁,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伴随着共同前进的步伐,在希望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如今,清云山定光禅寺已走出了沉默的百年,告别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一代高僧的宏愿,使这座灵光宝刹一跃成为佛教界的后起之秀。这一特殊的文化基地,晨钟暮鼓里的清韵,繁荣了粤地的文化,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精神交明建设,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地址:广东省陆丰市河西镇下陇北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