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岩寺-厦门-福建寺院
世澄法师
太平古刹仰仗三宝慈光、诸佛菩萨加被及特殊的风水宝地和优美胜景,加之以人文历史而驰名。太平岩寺位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万石山,在厦门市中山公园东南方,狮山、五老峰北面。岩寺环境优雅,巨岩重叠,林木葱郁,山径高崖夹道,狭窄如带。岩前四块巨石天然叠合,状如笑口大开,上镌“石笑”二字。侧峰复有数方巨岩,形态酷肖大象朝拜。山中崖石,多名人题刻。诸方游僧喜欢此幽静之地,尤其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曾在此结茅为庐参禅清修。
岩寺初为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中祀玉皇大帝,称“太平观”。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金、厦两岛抗清,尝以太平岩为闲暇时读书之所。郑成功东渡,遂毁。
清乾隆初年(1736—1745)年,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募资复建,辟为莲花道场,佛宇禅房,左右数椽。并于岩前大石上镌刻“极乐天”三字,改太平观为“太平岩”。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举人林云青倡修。
民国23年(1934)年,富商、居士蒋以德添建一大殿于寺左。40年代初,南普陀寺执事释转岸任住持,因出国募化,寺务交由女弟子瑞孟姑主持。不久,复由万石岩会泉法师女弟子李宏绸接手代理。
民国37年旅居菲律宾华僧性愿和尚捐资创办“觉华女子佛学苑”,由弟子陈珍珍主持教务。建国后,菜姑李宏绸主持寺务。
1975年寺岩由市园林管理处收管,改为“茶人之家”,对外营业。
2000年8月,在市宗教局佛教协会及圣辉大和尚的支持下,世澄法师自筹资金,并与园林管理局达成协议,正式恢复对太平岩寺的使用权,僧伽正式入住,并举行隆重的观音菩萨进殿仪式。
2001年制订岩寺建设规划,组织实施。
2004年4月15日举行隆重的修复奠基典礼,是年8月大殿宝殿破土动功。
2008年6月15日举行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圆通宝殿奠基典礼、并启建水陆大斋胜会。整个法会活动仪式隆重,如法如律,清净庄严,法喜充满。
群山怀抱之中的太平岩寺依势而建错落有致,寺院建筑整体布局严谨,自外而进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为僧舍、右侧有藏经楼、地藏殿、法堂、上客堂、放生池,寺内佛像庄严景色秀丽,寺左的青龙溪和右白虎溪形成了双龙拜佛之势流淌到山门前,殿前殿后均有一片苍翠的小竹林,向世人昭示这里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优雅的修身之地。
太平岩寺今日的兴旺鼎盛与现任住持世澄法师慈悲的辛勤付出是难以分开的。他奔波忙碌、筹措善款,殚精竭虑,积聚人力物力,历时八载,将昔日荆棘丛生,荒草遍野之地,一变而为庄严道场。慈悲的法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净化人心、为佛法兴盛,尽心竭力。法师常说:“修行,就是在挑战人生最难、最大的事情,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够克服,就是一种快乐。因为容易的事没有挑战性,一点也不好玩;若是遭遇很大的挑战,却能克服,那时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那时的享受也才是真的享受。所以一旦修行成道,你就得到了世间的至乐,因为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艰难的事情了。所以修行在享受什么?就是在享受挑战巅峰”!
古刹庄严古朴、气宇不凡,具着佛教文化的肃穆和原始生态的灵性,岩寺一园一塔、一殿一佛、一山一水皆如有灵之物熠熠生辉,法堂法音不断,动静相依、两得益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寺院与周边的景色自然融合,吸引十方礼佛香客之集,为如画的山水更添神秘色彩,盛世万事兴,政通人和、法缘殊胜,八方传佳音,太平岩寺佛光普照前程似锦,众心归一,将为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和利乐有情增添新生。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是寺院中的正殿,也称为大殿,是日常僧侣们修学礼拜的场所。太平岩寺大雄宝殿位于整体寺院建筑群的最上方,仿唐式建筑风格,巍峨高耸大气典雅,体现了大雄宝殿的庄严肃穆与佛门慈悲利人的胸怀气度。
大雄宝殿总体建筑面积400平方,全体钢筋混泥土式建筑。大殿依山而建,周边危石耸立林木葱郁,古木雄伟苍翠,林中鸟语悦耳灵动,为大殿的肃穆气氛增添一份生动活泼之感。大殿原址是一片怪石嶙峋蔓草丛生的荒地,经过2年的建设与努力,这里一改往昔荒芜衰败的情景,今夕俨然已是一片堂皇巍然的佛国净土。殿堂高耸、宝像庄严、梵音嘹亮响彻山林寂静,清香弥漫洗涤世间染污。
大殿内中间供奉着三世佛(释迦摩尼佛、药师佛、弥陀佛)和阿难、迦叶尊者。佛像为木雕样式,丰腴圆润、庄严慈悲。三尊佛像皆结跏端坐于束腰双层莲花座上,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方圆;两手分别结显示各自不同的手印。中间为娑婆教主本师释迦摩尼佛,左手托钵右手结说法印,托钵表示以乞食为生游化世间、说法印象征佛陀圆满的大智慧和立誓育人度众生的大慈悲。释迦摩尼佛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求道,历经六年修行,三十五岁时在菩提树下证道,随即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此后佛陀偕同五比丘游行于五印度广为众生弘法布道,宣扬教法直至八十岁在拘尸那迦城涅槃。佛陀左胁侍是迦叶尊者,恭立于佛陀左侧,双手紧握抱拳面容慈祥,迦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首,被誉为“苦行第一”,在佛陀去世后领导僧团继续佛陀的教化。右胁侍是阿难尊者,恭立于佛陀右侧,双手合掌面容俊秀,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曾为佛陀的侍者二十余年,闻佛说法最多,故后来由他诵出出佛陀所说的教诲,结集为经藏。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莲花喻寓西方极乐世界、与愿印表示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现慈悲济世之意。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无量光等,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勇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昔日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
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又名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能照三有之暗,故云琉璃光;彼世界以琉璃为地故名净琉璃世界。与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共尊为“东方三圣”。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右手捧宝塔象徵众生所愿,悉皆成就,不受欲苦,左手持与愿印,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大殿顶部悬挂一盏水晶吊灯,四边附设四盏小灯,灯火辉煌寄寓光明遍照十方大千世界净除一切黑暗。大殿内的四周墙壁是万佛阁,供奉着一万尊小佛像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万佛阁中的佛像可让在家护法信众记名供奉。大殿屋檐四角挂有风铃,微风吹过灵音响动以觉众生迷茫。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
右手九环锡仗振开地狱之门,左手明珠照亮地狱之黑暗
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萨,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根据《地藏十轮经》载,地藏菩萨的名号来历于"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宝藏",“地”表大地安忍不动之意,“藏”表深静密虑之意,其名号正显发菩萨心地之果证。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于释迦牟尼佛入寂后,弥勒佛未出世之前尽度一切众生悲苦。地藏接受了嘱咐,在忉利天当着释迦牟尼发出大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故其美称为“大愿地藏”。地藏菩萨作比丘形,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这是因为地藏菩萨在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使众生能深信正法,尊敬三宝,所以显现出家比丘之相。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足众生愿望。两边胁侍为闵长者和道明和尚,边上俯卧的是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这就是“金地藏”像。相传唐代新罗一王子出家,名叫金地藏,后来来到我国安徽九华山,受到当地闵长者的供养。闵长者的儿子从他出家,法名道明。后人便将“金地藏”看作地藏菩萨的化身,闵长者父子成为地藏的胁侍,而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地藏菩萨之法身实充遍于宇宙六道之间,只要有人能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抑是其他大乘经典,还是念诸佛菩萨名号;地藏菩萨便能显其大神力,亲领欲被超渡之祖先、眷属及诸恶道众生,至其跟前随诵佛经,直到心地清净,大放光明,得到解脱境界为止。地藏菩萨的本怀,是化渡众生,包括六道一切有情之类,其誓愿乃永存不灭。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陀菩萨,又称“韦驮天”——佛教的护法神,韦驮天的形象,一般是古代身批盔甲、手持宝杵(降魔杵)的武士。
四大部洲中,北俱卢洲人不持佛法,而韦驮天曾亲受如来咐嘱,统领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三洲护持佛法之事项,护佑僧侣、居士,故称“三洲感应”,号称“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获最胜法,升无上堂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在佛寺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本寺法堂现为青年佛学进修班课室之用,弘扬教法安心布道。
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堂宇。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寺院的两翼。钟楼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悬挂的颇梨钟,但是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专门的规制,佛教传到中国时才有这项设置。此外,依寺塔记平康坊菩萨寺条载,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
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寺院的左右,为悬鼓打时之处。也做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释氏要览》载,比丘在布道时,众人不按时集会,佛说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钟、鼓皆在佛门有“梵钟法鼓”之说。“晨钟暮鼓”又是佛教僧侣修持生活的写照。所以寺院无论规模大小,法堂陈设隆重与否,一般必备钟、鼓二器,按“左钟右鼓”配置。规模较大的寺院,则另行建造钟、鼓二楼,相峙于大雄宝殿与天王殿间的左右两侧。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 “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寺院不仅把钟鼓作为实施佛教礼仪的重要法器,还在钟鼓声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义。
上客堂是根据佛教的丛林制度接待高僧大德等客人的下榻之所。本寺上客堂位于寺院的东侧,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环境清幽雅致,朝可闻松风鸟鸣,暮可赏落日余辉。是论道、修身、养性的绝佳处所。
普同塔是寺院供奉僧人和居士骨灰的处所。本寺的普同塔位于寺院的外围,背靠寺院面向厦门市区,刚好是俩山相交汇的中间,犹如俩臂伸展而出拥其入怀一般。四周青山环绕,林木苍翠,繁盛的竹林和四季常青的松柏点缀其中。庄严肃穆,宁静安详,没有尘世繁华的喧嚣,只有山寺梵音的殊胜。
世澄法师俗姓李,福建福鼎人,现年四十九岁,闽南佛学院本科学历。现任厦门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南普陀寺书记、太平岩寺住持、翔安定明精社住持。法师在母亲怀胎之际,母顿恶荤。及为儿时,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十五岁辞亲从师,依年受具。
一九八三年入闽院求学,毕业后,担任南普陀寺知客之职数年。
二零零零年,受佛教协会委派,四众迎请,住持厦门太平岩寺,承担起中兴古刹重任,法师深悲禅林果坠,殚精竭虑,重建殿宇,虔修佛像,安僧弘法,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筹措善款,积聚人力物力,历时八载,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宿舍、客堂、斋堂、地藏殿、法堂、上客堂、圆通宝殿(即将完工)。将昔日荒凉旧基,变成今朝庄严梵刹。
现今寺内绿茵缀地,松柏挺拔,花木摇翠,建筑宏伟,宝相庄严,各项法会先后举办,法务兴隆、海众安和、佛祖庄严、道场成就。以佛教事业为社会和谐注入清流。
法师平时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谦卑恭敬,事必躬亲。他一直禀承祖师大德之教诲,持戒禅修,自度度人,振兴佛法,普利人天,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佛子的力量。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办公电话:0592-2048015
办公传真:0592-8127339
邮编:361004
E-mail:tpys_0592.yahoo.cn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