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安阳灵泉寺—安阳—河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赐绫锦衣物、绢300段助营山寺。从此寺名大振。唐时,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座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连成一片。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仅有2.5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我国最早的石塔。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姿态,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头被窃去。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凿。窟门雕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威然挺立。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雕佛刻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600余年。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的珍贵文物。灵泉寺石窟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地址 :河南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安阳灵泉寺历史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诏请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名为灵泉寺,赐绫锦衣物,助营山寺,从此寺名大振。
  唐代,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号称“河朔第一古刹”。
  现存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泉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546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坪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寺,自此香火不绝。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591年,下诏灵泉寺主持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佛教讲究心诚则灵,因此扩大佛寺和雕刻佛像成为心诚向佛的外在标志。灵泉寺虽然早以不复存在,但遗址宏大,从中仍可以想见当年佛事兴盛的情景。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们不断造佛立碑,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称为“万佛沟”。
  唐代国力强盛,尊佛也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获得到了近于“国教”的地位,灵泉寺的主持相当于国师,灵泉寺在唐代进入一个顶峰。这也从灵泉寺的规模遗存中得到映证。
  安阳灵泉寺现址:
  灵泉寺现存基址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依次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普萨殿、千手千眼佛殿排列,这个排列顺序基本上体现了佛教合一文化理想。如今这些建筑虽大都成为断壁残垣,但依然可以从残存的基址中去想见当年辉煌的境界。
  《唐史》载,唐代寺院多为皇家所建,皇室成员也大都以居士称著。记得当年武周则天皇帝就是就是奉命带发修行,躲过了许多惨烈的政治迫害,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释迦牟尼舍利骨辗转送至大唐时,几乎是举国之迎,不知道这颗舍利骨是否来过灵泉寺。但上世纪的得道高僧吴云青的不灭肉身却是千古一谜。
  吴云青相传活了160多岁,这估计属于讹传,但肯定属于高寿的老人。云游了大半辈子后,来到灵泉寺隐居。老人生前对众位弟子坦言,他百年后,要置身于石塔,若干年后可成不坏肉身。果不其然,8年后,其弟子开塔验之,其肉身面如生前,成为现代佛学的奇迹,也给本来就神秘的灵泉寺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
  灵泉寺处处是宝,每一块砖石后面都似乎铭刻着一段的历史。遗址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塔高2.5米,塔顶呈覆钵状,塔身呈束腰状,整个塔的造型朴素大方,四面雕卷叶状纹饰,符合佛教一身清净的原则。西塔就是道凭法师的灰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的题记。这是这简单的铭刻,使塔葬这一习俗得以物证。
  道凭法师为灵泉寺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物。他的身卒纪年为探明录泉寺的成建时间提供了明确的依据。随行的县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说,这两座塔据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其纪年标志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在天王殿后面,还有一对唐代九级方石塔,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般的佛塔雕刻均取材于佛经故事,技法单调,少有生活情趣。但唐代的佛雕却是有情于天下,世俗味生活味很足。我见过很多唐代佛雕,唐代的佛雕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
  比如说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分明就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那嘴角若隐若现的微笑,不正是一种自信的美丽的心态反映吗。这两座唐塔也不例外,但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乐伎表演,看来那个时候的僧侣们的生活并不是很清苦的。这些乐伎持各种乐器,动情的出演,神色生动,姿态优美,可谓是佛塔一绝。(责任编辑:河南旅游网)
  98年参加“西部大开发记者团”的时候,到过敦煌莫高窟,石窟的佛像雕塑震撼着每一个人,你不得不惊讶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绝然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深藏着一个堪可比美的“万佛沟”。
  “名山风景僧占多”,灵泉寺之所以择址于此,自有其风景优美的一面。善应镇山势起伏,景色清幽,是一个绝佳的修养场所。因此,“万佛沟”也就供养诸多佛界的“高人”。
  最起眼的是山壁上的摩崖壁。密密麻麻佛洞一个接着一个,好像赶集一样。有的是单佛,有的组佛,这些佛雕大都是隋唐代修建而成,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代佛教的兴盛。最负盛名的是大住圣窟和大留石窟。
  灵泉寺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后世很多高僧纷纷“附会”于此。他们以大留石窟或者大圣石窟为依托,开窟建塔,以期在佛法追求上有所造诣。不惊意中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浮雕塔林。这些珍贵的塔林雕塑,被著名石窟造像专家宿白教授名之为“宝山塔林”。
  灵泉寺香火至北宋,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灵泉寺逐渐荒芜起来。上世纪30年代的一场兵乱后,灵泉寺归于隐没。近年来,当地政府致力整体旅游资源的整合,把灵隐寺作为整个森林公园人文景点和佛教圣地经典来开发,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古刹就会再度放出异彩。
  灵泉寺文化旅游区
  位于我镇南5公里宝山一带。西为宝山,西北悬壁山,西南覆釜山,南为虎头山、鸡冠山,东为岚峰山,北为马鞍山、矿窟山,八山环峙,中为盆地,灵泉寺位于其中。
  区域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计0.8平方公里。八山多数地带野草、荆棘、杂树生,植物被较丰厚,覆釜山柏林茂盛 。寺南寺东春夏有泉溪。野生动物有麻雀、乌雅、喜鹊、山鹰、猫头鹰、松鼠、獾、野兔、蛇、蝶等,地有百虫。
  据《高僧传·灵裕传》记载,北齐之初,灵裕法师在东安王娄睿的资助下,于宝山之西平台创建宝山寺。隋开皇11年,文帝诏灵裕至京都长安,评立为国统,改宝山寺为灵泉寺,亲书寺匾“灵泉禅寺”。灵裕回归,文帝赐赠丰厚,资助修寺。隋代,灵泉寺享誉九州,殿宇棋布,宏伟豪华,僧民云集,堪称国寺。
  寺院殿宇毁于民国,寺僧随之绝迹。寺址现存唐代双石塔,大同小异,高5米余,东西对峙,犹如双峰。束腰须弥塔座,各雕伎乐8尊,弹奏舞蹈,姿态优美;塔室内外雕莲座、佛、菩萨、弟子、怪兽、飞天等;上为九层斜檐,宝珠盖顶,亭亭玉立,峻秀优雅。存明、清碑林,记载古寺沧桑,1985年以来,复建殿宇二座。寺南山岗,存北齐刻经碑1通,碑额雕坐佛及弟子立像,碑身刻刚劲隶书华严经文,为我国早期佛教名碑之一,片石千金。北齐碑东侧,存古碑1通,碑额雕佛及弟子,碑刻佛经及北齐王公资助该寺史事,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刻造时代不晚于隋。
  寺东残存一座佛桥,全国罕见。为单拱石桥,北桥券已毁,南桥券正中雕一坐佛,佛侧各雕一弟子,券侧各雕缠枝花卉、裙带飞扬托盘献果的轻盈飞天。佛徒肃穆,飞天欢快,情趣盎然。雕刻时代尚无定论,不晚于明代。寺西侧为僧人墓地。现存唐代玄林法师神道碑,碑文由玄林好友监察御史陆长源撰书,记叙玄林生涯,行草书体,刚劲潇洒,系唐代名碑。存元、明、清僧人墓碑多通,或露或埋。埋历代僧人墓塔20余座,多为元、明、清石塔。
  寺西宝山南麓,有灵裕法师主持开凿于隋开皇9年的大住圣窟,窟内外浮雕佛、菩萨、弟子、飞天百余尊,及大量佛经。窟南壁东侧浅雕传法圣师像24尊,是全国最早的罗汉。大住圣窟周围,雕凿有隋、唐、宋时代的塔龛、佛龛、屋龛、碑龛120座。塔龛计80座,隋塔6座,唐塔74座,多为男性法师的墓塔,学术界称之为宝山摩崖塔林,是研究隋、唐佛教石塔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价值连城。有2座唐代佛龛雕刻极为精细,佛像庄严肃穆,菩萨呈“S”站姿,服饰华丽,显示出唐代文化的辉煌。
  寺西北岗上,现存北齐石塔一对。西塔高2.2米,由塔座、火焰门眉塔室、卷叶檐、方斗相轮宝珠塔刹构成。塔室底部凿骨灰穴,古代存道凭法师舍利子,现已空。西塔为道凭法师烧身塔,凿造于河清二年五月十七日。东塔高2.19米,与西塔大同小异,为陪塔。北齐双石塔为我国野外现存最早的石塔,系塔之鼻祖,堪称国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安阳宝山灵泉寺金刚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之东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东塔侧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东塔塔身雕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东塔龛内佛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之西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西塔侧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西塔塔身雕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泉寺唐代双石塔西塔龛内佛像
  两塔造型大气,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且场面生动,确为石塔中之精品。

标签:河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