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峨眉山大悲寺—济南—山东寺院
提起峨嵋山,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四川峨嵋山。殊不知,就在近在咫尺的济南西郊,也有座峨嵋山。主峰海拔三千多米的四川峨嵋山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的洞天福地,相对高度不足百米的济南峨嵋山也同样存在佛教、道教共居一山的历史景观。在荒废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济南峨嵋山古建筑至今已坍塌过半。但其山、林、寺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却吸引着不少热爱古文化的学者、市民去追索它的过去、关注它的未来……
由济南市段店镇大金庄村西行二三里,穿过绕城高架路,一马平川的视野中兀自出现一座遍植翠柏的小山头,当地人称之为峨嵋山。据文献记载,峨嵋山原名为靡笄山。此山山体不高,山势不陡,从南北两侧远远望去,这座东西狭长、脊背曲折的小山犹如古人练习书法的笔架,因此清代文人将“笔架烟雨”列为靡笄山之盛景。
沿山脚南侧道路走近峨嵋山,在这座被几家小工厂所环抱的小山南坡,一处阶梯状错落分布的组合式古建筑遗址映入记者眼帘。只见该建筑因地势而分为上、下两院,位于半山腰的下院由正殿、东西配殿、钟亭等组成,山门已失,仅剩下被封堵的残迹,但正殿与东配殿之间的拱券形偏门尚存。主体保存完好的正殿檐角高挑,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顶部青瓦已部分破损,但支撑大殿的12根红色立柱尚且坚挺,每根直径均有40多厘米。西配殿已悉数坍塌,仅存部分墙体,东配殿部分坍塌,呈摇摇欲倾状。歇山顶式钟亭位于下院东南角,柱、梁、檐、棚均为石材,粗壮但不显笨拙。依据东钟西鼓的传统,院西南角还应对称设有鼓亭,可惜已踪迹难寻。
由下院东侧的道路拾阶而上,便可到达位于山顶的上院。上院由东、西两座建筑组成,二者在一条东西线上,中间隔有十余米的距离。或许是山顶风大的原因,东、西建筑全部坍塌,西殿仅存西山墙,东殿仅存东山墙,但从残迹可看出,当初西殿为一层殿堂,东殿则为二层楼阁。
断壁残垣、断碑残碣、断瓦残砖……触目皆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作荆棵的灌木则见缝插针般“占据”了其余空间。置身其中,恍若走进了圆明园。
“当年这里可是红火得很。每年二月二十五开始的峨嵋山庙会能持续一个月。寺院前的空场子全被经商做买卖的占了!”住在山脚下的七旬老人周大爷说。
镶嵌于下院正殿山墙中一段碑刻印证了周大爷所说。该碑刻称:“长清东北乡距省垣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即演戏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
据了解,峨嵋山古建筑的最后一次重修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从那时至今的70年中,这座砖石木结构的组合建筑一直处于“任凭风吹雨打”的状态。
是佛寺还是道观
——解读峨嵋山古建筑之谜
在实地寻访中,有两副对联引起记者的注意。一副刻于峨嵋山下院钟亭北侧立柱上,上联为“钟声传三千界内”,下联是“法雨扬万亿国中”;另一副则刻于上院东殿墙石中,上联为“面山枕水开仙境”,下联是“纬地经天发圣文”。仔细琢磨,这两副对联所宣扬的竟分别是佛家、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意旨。
难道这里既是佛教又是道家的道场?
通过对比在峨嵋山古建筑所发现的两块碑文内容,记者的疑问初步找到了答案。下院正殿墙体中碑文题为《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记》,三大士殿为典型佛教建筑之一,供奉佛教中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三位大士的塑像,常为观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在上院西殿前弃置的断碑碑文显示,其内容是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记》,碧霞宫为道教中祭祀碧霞元君的建筑。从小生活在此的峨嵋山苗圃的段义泉先生回忆,“上院西殿以前叫碧霞宫,供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东殿叫文昌阁,楼上供玉皇大帝,楼下供文昌帝君。”玉皇大帝与文昌帝君均为道教神仙。看来上、下院建筑曾分属道教道场和佛教道场当无疑问。
在文献查询中,记者发现,1994年出版的《槐荫区志》载有:大悲寺位于段店镇大金庄西峨嵋山。清初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清同治年间,建二仙祠,清光绪年间建文昌阁。1997年出版的《济南市志》载有,(大悲寺)白衣阁在正殿后上方,悬山顶,现已坍塌,仅存西山墙。
综合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峨嵋山古建筑最初为佛教寺院,后来道教建筑逐渐添加进去。《济南市志》所载的白衣阁与民国初年重修的碧霞宫处在同一位置,白衣阁为佛教建筑,祀白衣大士(白衣观音),由此推断,此处建筑可能原为佛教建筑白衣阁,后来改为道教建筑碧霞宫。
济南市博物馆退休学者王建浩先生认为,清代中期以后,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在济南地区出现较多,峨嵋山建筑虽然佛、道分明,但从总体格局又是浑然一体的,这体现出宗教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对研究清代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玲珑的殿堂与典雅的彩绘
——回味峨嵋山古建筑之魅
“这里是济南市现存的一处难得的清代高山寺观建筑群。在布局上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建筑代表作是建于山顶上院的硬山卷棚式组合殿(文昌阁)。它采用三面透筑的形式,在设计上匠心独具,卷棚正面开五间,两山每面各辟拱形的三角窗体,使殿体结构紧凑,外观玲珑壮观。并且,当年的建筑者在屋顶排水工艺的设计上也采用了非常科学的手法。”王建浩先生说。从上世纪六十年起,对古建筑技法情有独钟的他便曾数次骑自行车来考察峨嵋山寺观建筑。
从王建浩分别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30多年前,上院文昌阁、碧霞宫尚且完好如初,而下院古柏参天,三大士殿前石栏石雕狮子完好无损。但到了九十年代,文昌阁的前卷棚已大半坍塌,后墙露出了大窟窿,勉强支撑的梁架和立柱已岌岌可危。
今天,谈及峨嵋山古建筑的魅力所在,在一片破败之相里,它留给造访者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下院三大士殿中的彩绘了。该殿共有四架梁,立柱和椽木都被涂成了红色,而梁木和檩木上则毫无空白地被彩绘所填充。除了竹兰梅菊、荷花牡丹、龙飞凤舞、万字纹、云气纹等吉祥福瑞图案以外,在每架梁上,尚绘有大幅的水墨画,内容或是两三游人泛舟于湖上,或是一二行者缓步于桥头,画面远景、近景处理得当,山水人物活灵活现(如图),不像出自一般粗俗画匠之手。
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长清县志》载,当年峨嵋山原有内四景、外八景之说。内四景为:仙阁远眺, 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
遗憾的是,今天,即便是当地人听起来,这些景观也已经十分陌生了。
历经沧桑后能否免于湮没
——关注峨嵋山古建筑之命运
依据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对有价值的古建筑应保持现状或恢复原状,而长期以来,峨嵋山古建筑却处在既不能恢复原状又无法保持现状的尴尬境地。尽管有佛、道同居一山的文化景观,尽管在建筑类型、殿内绘画上颇有特色,尽管在《槐荫区志》“风景名胜”一节中被首先提及,峨嵋山至今仍未划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可能是该山古建筑长期以来得不到修缮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多年以来,峨嵋山的“管家”是济南市园林部门,而该部门所管理的对象是峨嵋山及山根的180多亩林地和苗圃。至于山上的寺观,一直没有真正的“婆家”。
“再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几年下去,峨嵋山的古建筑将损失殆尽!”曾目睹峨嵋山古建筑从完整到破败全过程的王建浩说。
他向记者表达了一个老学者的夙愿:“现在峨嵋山古建筑尚能看出原始基址,我手头还保存着40年前拍下的老照片,恢复原来的风貌应该不成问题。”
据了解,关于峨嵋山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建浩和一些学者就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可惜未真正引起重视。
“1996年,我曾想联合周围村庄的群众集资修建大悲寺,当时附近群众表示要自发捐款的人很多,但由于相关部门审批手续没办下来,重修寺院的事只好撂到一边了。”峨嵋山苗圃的负责人段义泉告诉记者。
今天,伴随着济南市城区向东西两翼的展开,位于西绕城高架路旁边的峨嵋山又迎来了新的开发契机。人们期待着,峨嵋山的保护性开发尽快附诸实施,使目前仅存于历史记载和老人回忆中的峨嵋山盛景能够重新复活。
寺院名称:济南峨眉山大悲寺
地址:济南槐荫区担山屯往北800米 邮编:250002
联系电话:15966684654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