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宜阳龙潭寺—洛阳—河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7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龙潭寺位于张坞乡岳社村东南的龙潭河东。因寺附近有一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左右的龙潭而得名。以寺院大殿结构造型特点,可推断为金代所建。现存大雄殿、天王殿、东陪殿、僧房等17间。另有土窑7孔,总占地面积3亩多。院内石碑多块,碑面风化,字迹模糊。其中一块上面有“天和元年”(公元566)字样,是否为创建年代,尚不能确认。据传,原来这里有龙王庙,后改建为佛寺,寺院外西面和北面各有僧塔一座,一为“晓岗云公和尚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寺南有柏林瀑布,风光宜人。
  龙潭寺有四大奇景为人称道:一曰“百里龙井”。为一直径两米左右的石井,难测深浅,传说与百里外的伊河相通,每遇伊河涨水,此泉必有泥沙涌出,因而得名。二曰“千年卧佛”,龙井上行二十余米,便可见溪涧右侧石幔上显出一个卧佛的形象,坦胸露腹,素面朝天,头部微微垫起,左腿盘于右腿之上,显得自然而安详,浑然天成,传说是禅宗祖师达摩的形象。三曰“鼓飞龙凤”,龙潭西侧有数十米高的石瀑悬垂而下,灰、白、绿三色相间,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似龙飞凤舞,此图中心有两个微微突起的石鼓,以石击之,咚咚做响,据说若敲击合于音律,便可见到龙飞凤舞的奇特景象。四曰“字出石壁”。龙潭东侧的一块石壁上,天然生成一个二尺见方的“佛”字,清晰可见,为青色花岗岩石体上的白色石脉组成,其工整规矩的程度,令人称奇。

 


 

  龙潭寺位于宜阳县张坞乡岳社村东南的龙潭河东。寺建在山旁,后有一潭,雨水充盈时,瀑布不高却也颇有气势,溅落潭中,犹如飞龙归巢 ,因此而得名。
  根据寺院大殿结构造型特点,可推断龙潭寺为金代所建。龙潭寺现存大雄殿、天王殿、东陪殿、僧房等17间。另有土窑7孔,总占地面积3亩多。院内石碑多块,碑面风化,字迹模糊。其中一块上面有“天和元年”(公元566)字样,是否为创建年代,尚不能确认。据传,原来这里有龙王庙,后改建为佛寺,寺院外西面和北面各有僧塔一座,一为“晓岗云公和尚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龙潭寺有奇景四处:一曰“百里龙井”,深浅难测,可通伊河;二曰“千年卧佛”,坦腹憨卧,惟妙惟肖;三曰“鼓飞龙凤”,鼓声乐,龙飞凤舞,欢乐呈祥;四曰“字出石壁”,石脉络佛,叹为观止。
  潭旁一突起山丘,攀爬而上,豁然开朗,涧水涓涓,曲径通幽,蜿蜒而入,心情豁达,此处虽未生长桃花,却也是世外娴静处也!
  一石一草一花一露珠,皆悠然自得也!
  仰望天迹淡淡一片云,我的身体漫步与山水之间,我的灵魂翱翔与九天,是何等的倦意与美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路不在远,有心则通。
  寺庙的风景分两种,一种给我们寺内气象,一种给我们寺外景致,宜阳龙潭寺就属后者——寺外有峡谷之幽、翠柏之秀、陡崖之奇、瀑布之美,还有五奇之绝。龙潭寺的具体位置在张坞乡程屋村西南,今属花果山景区,因附近有一龙潭而得名。

  寺庙的资格,一看其年龄是否大,二看其规模是否大,三看历朝历代有无大师,若这“三大”都有,方为老资格,便是大寺庙了。龙潭寺的资格如何?这个寺院至少有1441岁,
  一书,指的是印有绿色封面的《宜阳县文物志》,由宜阳地方志史志办公室编撰。书中这样写道:“根据寺内现存的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龙潭寺暨会禅寺碑记》载,该寺迨至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已显胜迹,可知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之前。”
  一人,指的是宜阳学者乔文博先生。乔先生并不同意上述说法,他认为,龙潭寺始建于何时,应有确切的年代,“创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之前”,这样的说法太过笼统。目前可供考查的,没有书面史料,只能依据寺内的现存碑刻,而较早的碑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明代碑,碑身破损,字迹漫漶,难以辨认,难以说服人,所以必须寻找字迹清楚的石碑进行考证。
  龙潭寺内的石碑,字迹清楚的也有,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所立,碑文开篇写道“此寺不知何昉”,意思是说不知此寺何时修建,这等于没说。碑文署名“岁进士侯选儒学训导宋象贤”,这样一位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想必也做过一些考证,然而却未获结果,只留下“不知何昉”的遗憾。
  多年前,龙潭寺附近村人修寺时,曾掘得一青石柱墩,柱墩上部雕有莲花,墩基四个侧面均刻有密集的阴文小楷,虽然多数字迹已经模糊,但柱墩底部“天和三年”四个字仍清晰可辨。天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因此又产生一种观点——认为该寺始建于北周天和三年,也就是公元568年,按此算来,该寺已经1441岁了。
  那么, 这个岁数有没有虚报呢?这还得从北周王朝说起。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短命王朝,仅存活了20多年,其间战乱频繁,与另一个王朝北齐争战不休,争战的核心地带就在洛阳、宜阳一代,单是围绕宜阳的归属问题,双方就血拼过三次以上,相持数年之久。
  考证到这里,似乎北周王朝有可能来建这个庙,因为它在争夺宜阳的地盘嘛,但北周王朝有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呢?且往下看。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二月,经过苦战,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但俗话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战后的北周已成强弩之末,只是在北周几个皇帝中,走出来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武帝宇文邕,他在位十七年,干了很多大事,其中一项,就是和“佛”较上了劲!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时间,这“三武”一个是北魏太武帝,一个是唐武宗,再一个就是北周武帝了。这三个皇帝,都曾下诏铲除佛教,而其中的北周武帝,灭佛的力度最大。北周不但灭佛,还灭道,《周书》记载:“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咱们可以想一想,他把佛道两家的生路都给断绝了,还烧毁了经像,勒令和尚道士回家当普通民众,难道会允许在宜阳建一个龙潭寺吗?所以,这个时期不可能建寺庙。
  另外,北周王朝的其他皇帝也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建龙潭寺,因为这个时期的宜阳,是两国争战的前沿阵地,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建庙,再加上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寺院能拆掉的都拆掉了,哪儿还会再建一座呢?
  那么,刻在石柱墩上的“天和三年”,又是咋回事呢?
  石柱墩底部的刻字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
  乔先生分析,柱墩底上“天和三年”的记载,只是个表象符号,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他推测龙潭寺的建设年代应该更早一些 ,可能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也就是公元47l年至公元499年。而到了天和三年,武帝开始灭佛,派人拆除寺庙,慑于武帝淫威,僧人们不敢明言,却用曲笔,记录下当时灭佛的情况,所以出现了“天和三年”的字样。此字样被秘密刻于柱墩底部,埋入地下,以示后人。
  这样说来,这个柱墩,这个“天和三年”,是僧人的一个提醒,提醒后人此庙是在北周“天和三年”被破坏的。
  那么,我们又怎能肯定此庙是北魏时期所建呢?
  面对这个疑问,乔先生说,谁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个积极推行汉化的皇帝,他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不但大力倡导中原文化,还大力发展佛教,建寺开窟,盛极一时,龙门石窟就是在那时修凿的。
  经他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北魏王朝的特点来,这个王朝确实是佛的国度。北魏的天空,翱翔着飞天精灵,盛开着佛之莲花;北魏的洛阳,回响着寺钟梵音,矗立着经阁庙宇。当时的洛阳,仅佛教寺院就有1367座,而全国佛寺则有3万余所。地处京畿近地的龙潭寺,在如此崇佛兴佛的氛围中创建,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如此说来,龙潭寺建于北魏极有可能!别的不说,单是洛阳附近较为著名的永宁寺、少林寺,也都是那个时期建成的。根据记载,达摩禅师曾云游河洛大地的各个佛寺,进行传法授徒活动,并于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卒于洛滨”,历代的龙潭寺僧人,都一口咬定达摩曾到龙潭寺坐禅传法,如今龙潭溪边的青石板上,还留有达摩坐禅的印痕。
  达摩其人,史载确凿,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开始到嵩山传授佛法。他面壁九年,此后开创少林禅法,师承不绝。达摩经常云游河洛间,最终“卒于洛滨,葬于熊耳山”。从他的活动范围来看,他到环境清幽的龙潭寺坐禅传法,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是否死葬该寺,则不宜肯定或否定。根据记载,达摩并未死于少林,却是死在洛河岸边的某地,而龙潭寺刚好在洛河南岸,这又成了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今的龙潭寺僧人,坚持说达摩圆寂后,葬在了龙潭寺,让他们出示证据,却又拿不出来,但他们非常虔诚,每每向游人提及,都是一脸严肃不容置疑,我们也只好信其有了,因为若要否定,同样拿不出依据。所以,龙潭寺的山门上方,一直嵌着“龙潭禅寺”四个字,这个“禅”直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这是不言而喻的。
  龙潭寺外风景优美,深山之中藏有“五奇”
  龙潭寺现存大雄殿、天王殿、东配殿、僧房等17间,另有土窑7孔,总占地面积达3亩。从这些现存建筑来看,该寺规模较小(如图),其主要风景在寺院外围。
  外围的风景,主要分布于龙潭寺西北,那儿有条非常幽静的峡谷,当地人称其为龙潭沟。峡谷两侧有翠柏,谷底有清溪,溪边有裸露的岩石,花色斑驳很出奇。查有关碑记,均这样介绍此地——“两峰对峙,古柏苍翠。涧水中流,鱼鸟浮沉。”现在被印证是真的。
  有人总结龙潭寺有五奇:
  第一奇是“龙潭莫测”。出寺院西门,沿峡谷东侧石砌渠道溯流而上,不一会儿便可看到龙潭。潭不大,面积约60平方米,水面墨绿色,说明很深,泉水缓缓注入潭中,由喧哗转为低吟,龙潭寺由此潭而得名。庙里的和尚,曾多次用竹竿、绳子等物试探水深,至今仍测量不出其深度。 
  第二奇是“字出石壁”。龙潭东侧盘山渠道旁边的石壁上,有个二尺见方的“佛”字,自然形成,清晰可见,字由青色花岗岩上的白色石脉组成,呈双线空心字形,方方正正,端庄若佛,令人暗自称奇。
  附近山民说,这个佛字古代没有,乃近年所生,初还模糊,后来越来越显。庙里的僧人说,曾有一位学问很深的洛阳高人,在此字上研究了半天,说此字乃三字合一,整体看是个“佛”字,拆开来看是三个字——“蛎”、“山”、“佛”。那高人进一步解释说,“蛎”是个古字,音义可通“万”,寓意为此处奇峰林立,山山皆佛,石出佛字,便是“万山皆佛”的意思了。
  洛阳高人姓甚名谁,寺僧也说不清,只是说那人看了便走了,再也没回来。现在想想,那人的评价虽有些牵强,但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旅途中游玩的话题,完全可以即兴,不可当真,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第三奇是“百里龙井”。龙潭上方十余米处,有一直径为两米的石井,清清山涧灌注其中,又盘旋而出,难窥其深浅。当地农人说,此井和嵩县境内的伊河相通,伊河涨水,此处必有泥沙涌出,因此有“百里龙井”之名。平时井底有泥沙,水仅没膝,人可坐在井沿上洗足,所以又叫“神仙脚盆”。
  第四奇是“千年卧佛”。从石井处上行二十多米,便可见溪涧右侧石幔上显示出的卧佛形象,该佛由深灰色花岗岩勾勒而成,坦胸露腹,素面朝天,头部微微抬起枕于左臂,左腿弯曲盘于右腿之上,神态自然安详,似睡未睡,完全是超然物外的样子。僧人说那是达摩的形象,出自天然,非常神奇。
  第五奇是“鼓飞龙凤”。龙潭西侧,有数十米高的石瀑悬垂而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线条流畅,似龙凤舞。令人称奇的是,在龙凤图的中心,有两个微微突起的石鼓,以石击之,咚咚作响,大鼓响声瓮声瓮气,小鼓响声清脆激越。僧人说如敲击得法,合于音律,便会看到龙飞凤舞之奇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河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