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卓刀泉寺—武汉—湖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卓刀泉寺

  天下第一泉

  卓刀泉寺

  曾经的古卓刀泉寺古道,历来为武汉鄂东乃至江浙的唯一通道;如今的卓刀泉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景象。郁郁葱葱的桂子山和巍峨的伏虎山,被卓刀泉路隔离开来,两两相望。古卓刀泉寺背倚伏虎山,守望桂子山,卓然独立。

  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据古卓刀泉寺石碑载

  一、概况

  “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在武昌伏虎山的西南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具体位置是武汉市武昌区卓刀泉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华中师范大学东门往珞喻路方向前行约300米处。

  古卓刀泉寺因为一井泉水——卓刀泉而得名。在武汉的寺院中,古卓刀泉寺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与武汉市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不供奉菩萨,不供奉观音、也不供奉如来佛祖,这里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大将军关羽。

  二、历史传说

  据史料记载,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相传当年关羽屯兵于此,遇到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一时怨声四起。关羽闻知,甚是着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并大声叹道:“如此炎热,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说着,又是连斫几刀。没想到,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关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军畅饮,营中官兵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着“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卓刀泉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个。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些传说与故事都让关羽的英雄之气弥漫在了武汉的城市空气之中。

  随着汉蜀的消亡,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名叫“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帧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经多次兵火战乱后,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井壁上,“卓刀泉”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山门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

  三、“三宝”

  寺内有“三宝”,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其于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规划图

  关公是民间的财神,因此,每年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求财和求才都是非常好,再说,目前它是武汉市内最有特色的山林——伏虎山,有最甘甜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难得的好去处哟。

  四、未来规划

  (一)规划范围

  现有范围、待拆迁的洪山区教学家俱厂、洪山区园林局和省民政厅的有关建筑物所在地及挡土墙以上的局部山地

  (二)规划定位

  在完善寺庙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化关公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如上所述,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已有基础,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三)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古碑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四)总体布局规划构想

  1.功能分区

  关公(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2.平面布局

  (1)基本理念:A、在保持贯穿中轴,左右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变化,以形成活泼、流动的空间;B、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不因建设而造成破坏;C、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在不违背传统殿堂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园林布局;D、分区明确而又要保持相互一间的贯通。

  (2)具体设想:

  宋界碑总的布局构成分为四个区九个空间单元。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五、古卓刀泉寺大事记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僧人打水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

  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

  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

  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

  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

  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古卓刀泉寺现不收门票。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六、构造洪山的地标——论伏虎塔的建造

  在卓刀泉寺后面,有一座山,名叫伏虎山。适应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需要,本人建议,应当在山顶建立一座伏虎宝塔。这座宝塔应当有相当的高度,起码要超过附近的高层建筑,使这一地段突显出来。理由是:

  1、贯通武汉的“龙脉”。

  从龟山、蛇山、洪山、伏虎山、喻家山一条线是武汉的“龙脉”。沿着这条龙脉,武汉经济的线索非常清晰。如今,龟山上有电视塔、蛇山上有黄鹤楼、洪山上有洪山宝塔、喻家山上有一座了望台,惟独伏虎山上什么也没有,感觉这条龙脉断了,建立一座塔可以在空间上连续起来;

  2、古寺配宝塔。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中,著名的寺庙往往有一座塔相伴。塔与寺庙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卓刀泉的马路已经纳入规划,卓刀泉寺也将投入改造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卓刀泉寺也需要配一个塔。

  3、融入东湖的美景。

  东湖是有缺憾的,缺憾在于人文景点少,更不用说寺庙了,卓刀泉寺就是离东湖最近的寺庙,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从东湖远处就可以看见,形成东湖特有的风景,而且还可以吸引观光客。

  4、延续民间传说,增加文化质感。

  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延续关公伏虎的故事,成为武汉的聚财塔,并进而形成卓刀泉寺的独特风景线。再说,塔建成后,卓刀泉寺连同后面的伏虎山、塔都可以成为人们修闲游玩的良好去处。

  七、近况

  卓刀泉寺的山门最近重新修建了,高大巍峨,典型江南气息,并且2010年1月23日举行山门重光大典。吉日,期待您的光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湖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