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辉县白云寺—新乡—河南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云寺
  时代:明至清
  类型:古建筑
  所在地:河南省辉县市
  简介:白云寺位于辉县市薄壁镇树林村冠山峰下,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650~683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大加修茸,改名“白云寺”。白云寺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东西陪楼、东西厢房、钟鼓楼及地藏王殿等,寺院占地面积4万平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大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但许多构件如斗拱、瓦件等,仍保留有早期风格。大殿内的清代壁画、彩绘及雕刻实为精品。附属文物主要有宋碑一通,南宋砖塔一座,元代石塔两座,明代砖塔三座,寺院内外碑刻二十二块。
  白云寺寺院格局严谨完整,寺内木石建筑雕刻精湛,为研究宗教史和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云寺,旧名白茅寺。关于这寺的来历,当地群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时,这里峭壁剑峰,荒无人烟。在一座万仞高峰的半腰, 有一山洞斜通山顶,山上住着一个性情彪悍,力能举鼎的山大王。胯下一匹黄骠飞龙马,每逢出洞下山打家劫舍,马的前腿便弹簧一般伸长,后腿缩短,在陡峭的峰壁间行走如飞;回山时则后腿伸长,前腿缩短,爬山越岭,如履平地。人们把这黄骠飞龙马经常驰骋出入的山岭称为跑马岭。山大王抢了金银财帛、良家妇女无数,被官府多次派兵征讨。奇怪的是,每当官兵追赶至跑马岭下,岭上会突降白云,浓雾弥漫,云海茫茫,山大王趁云封雾锁之机逃之夭夭。后来官府无耐,只得从外地请来数十名武艺高强的和尚,才把山大王擒住。官府为了酬谢众僧,特在跑马岭下兴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就是现在的白云寺。古老的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从旧地方志和清乾隆皇帝的诗句:“断缺唐碑在,犹然称白茅”,可以断定白茅寺为唐代所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重加修整后,改名白云寺。公元一七五○年,清乾隆皇帝巡幸中州,特到此游览,御笔亲题“白云自在”匾额,悬于寺内大殿。同年,白云寺大加修葺,亭台楼阁、山门殿宇,整修一新,更增华美。寺庙因皇帝亲临,立时香火大增,成为古刹鼎盛时期。
  整座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伟。山门前有五株两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拔地而起,直冲云胃,树冠硕大,绿叶如盖,浓荫覆地面积达三亩许。据传为唐人所栽,站在树下,顿觉清爽宜人,一路爬山的疲劳早已驱散殆尽。  寺有三门,右门书“白云禅院”。院内原栽搔痒树一株。为寺内珍品。据说游人用手轻轻搔动对身,树含羞怕庠,枝叶簌簌抖动,搔痒树名闻中州,曾引来游客无数,遗憾的是此树现已不存,原地栽种一株百日红。 
  白云寺的主体结构为中殿和大殿,重檐复厦,檐角铁马,迎风叮冬。殿内雕梁画栋,丹青满壁,有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画像。纹理华美、笔调细腻,特别是人物像,形态各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据当地长老谈,中殿原塑有南北相背而立的两尊高大佛像,东西十八罗汉排列。大殿塑有高大佛像三尊,早已荡然无存。 
  殿左右有楼,东西有阁,造型古朴优美,结构严谨,用工精巧。寺内西北角设有观音堂,原有一尊玉雕佛像坐子石桌之上,群众俗称玉石奶奶。现存新乡博物馆内。 
  我们穿堂绕阁,走亭过廊,来到大寺后院。甬道尽头有一石门,与后山相通。跨出石门,寺外别有洞天。这里植有竹园十亩,板叶蔽日,青翠欲滴。出竹林、缘小溪,东西有金沙、银沙、二泉。泉涌如注,终发不竭。泉边建一水池,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寺北山坡有明代砖塔三座,元代石塔两座,塔上遍布佛像,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寺四周已种植树林两千余亩,松柏森森,古木参天,好似一叵大锦屏,将白云寺环抱其间。立身跑马岭上乌瞰全寺,更显其神奇秀丽,幽静典雅。

 


 

  辉县白云寺位于市区西部三十公里的太行山下,肇建于唐,盛于明清因乾隆皇帝江南巡视,莅此题有“白云自在”的匾额而闻名遐迩。古色古香的山门,中佛殿、大雄宝殿,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宋代五百罗汉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浮雕精细,栩栩如生,是研究元代佛教建筑、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寺内外5株千年银杏树,拔地参天,绿荫如盖。四周尽是茂盛、修长的竹林,山风吹来籁籁作响,很能使人想起《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金沙银沙二泉,汩汩吐碧,绕寺环流,使白云寺充满灵气。 
  --------------------------------------------------------------------------------
  一、简介
  白云寺位于辉县市区西32公里处的太行山脉南端白鹿山系冠山峰下。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寺院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东西陪楼、东西厢房、钟鼓楼及地藏王殿等。现存大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但许多构件仍保    留有明显的唐宋风格,大殿内的清代壁画、彩绘及各部件的雕刻实为一流精品。
  寺内现存重要文物主要有:宋碑一通,元代石塔两座,宋、明时期砖塔四座,明、清碑刻21块。另外还有宋代银杏树6株,金沙、银沙古泉两眼。
  二、历史沿革
  白云寺,旧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大觉寺”、“白鹿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
  五代时寺院规模拓展。后周显德四年(957)名僧师彻上人住持白云寺。金代改名“大觉寺”。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恢复“白茅寺”之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并改名“白云寺”。万历二年(1574),住持僧湛仁率徒会同施主汤岢、汤岚兄弟重修天王宝殿,粉饰一新;弘治、正德年间,白云寺进入鼎盛时期,僧徒多达百余人;崇祯八年(1635),定波和尚重修,并改名“白鹿寺”。
  清康熙年间屡有修葺。民国年间,寺内尚有僧侣70余人,庙产300余亩,山林2000余亩。古寺钟声远传十里之遥,成为白鹿山地区八大寺院(玄极、白鹿、法住、显扬、龙浴、宝泉、驼峰)的中心寺院,“盖太行诸梵宇之最佳者”(清道光《辉县志》语),堪称一方佛教圣地。
  1943年冬,八路军太行第五军分区皮定均司令员在白云寺组织了前线指挥所。1947年9月15日,太行七专署将辉县师范学校建在白云寺,亦称“白云寺师范”。1949年2月14日辉县县城解放,学校迁入城区,白云寺又成为革命遗址纪念地。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寺院内的宋代五百罗汉碑和普照大禅师石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白云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资源综述
  (1)寺院布局
  白云寺整个院落依山势而建,原有建筑一进四院,错落有致,为中轴式群体建筑。现存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配殿、东西陪楼、东西厢房、地藏王殿等组成,共计60余间。
  山门:建在一石砌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上覆灰色筒瓦。脊饰为精美之荷叶荷花。明间前后辟门,分别安板门各两扇。门前各砌有青石台阶,两侧有青石垂带。次间前墙各置方格木窗。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间,皆为硬山式灰瓦盖顶。山门前为一高台,台两侧设有坡道。高台正前下方东西横排有宋植银杏树五株。
  钟、鼓楼:钟楼位于山门左侧5米偏北处,砖木结构,重檐硬山顶、灰瓦盖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西外侧设有楼梯可通上下。鼓楼现已不存。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上覆灰色筒瓦。正脊为高浮雕行龙,垂脊饰荷叶荷花图案。东西两山为青砖博风。有前廊,檐下柱头置异形斗 ,檐檩、斗 、平板枋、栏额枋均有彩绘。明间前后辟门,前门上悬挂“慈航普渡”匾一块。前门外两侧檐下各立石碑两通,殿前有月台。后门外右侧有宋代银杏树一株。佛殿左右两侧分别设门一道,西门一间已不存,仅存柱础遗迹。东门一间,门楣上书“白云禅院”四个砖雕隶书大字。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上覆灰色筒瓦。正脊、垂脊均有琉璃高浮雕,正脊雕有八条行龙和数朵荷花,两端置鸱吻,原装饰还有各种小兽,可惜现已不存。垂脊饰荷花、荷叶。东西两山为琉璃悬鱼惹草及博风,十分别致。前檐下为五踩单昂头 ,琴面昂嘴。明、次间的补间铺作各为一攒斜 ,瓜棱栌斗。平板枋硕大,栏额和雀替均为花卉透雕。上述构件皆有彩绘,奇丽无比。前檐下有小八角石柱四根,原刻对联两副,但不知何时被磨掉。后来在四根柱之上端分别刻上“佛光普照”四字。柱下有仰覆莲柱础。明、次间安六抹头格扇门12扇。殿内为五架梁结构,梁上均有彩绘。两山墙上有壁画,画工十分精细。正门上悬挂“大雄宝殿”匾一块。殿前两侧为八字墙,墙内嵌清代碑碣四块。殿前为宽大月台,有青石踏跺可直达殿内。大殿左右两山下各建有硬山式灰瓦顶月亮掖门,东门额题“肃静园地”,西门额题“清静园地”,分别形成单元院落。入门各为面阔三间两层的配殿,硬山顶,灰瓦盖顶,有前廊,外设木质楼梯以达上下。大殿前月台东西两侧各有重檐硬山布瓦顶陪楼五间。配楼之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另外,寺西北侧为一封闭式院落,为地藏王殿,俗称奶奶殿。内有一尊汉白玉雕地藏王菩萨像,雕刻技术精湛细腻。
  纵观整座寺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既有中轴线之前后贯通,又有左右侧院之左右呼应。角门掩映,曲径通幽,特色别具。
  (2)塔林景观
  白云寺为千年古刹,佛事活动曾数度兴盛至极,从而留下佛塔座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塔林景观。寺后山坡丛林深处共有宋、明砖塔4座,元代石塔2座。分别是“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茕绝老人天奇塔”、“隐庵长老之塔”、“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普照大禅师石塔”、“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另外还有“归山和尚塔”和“中公和尚塔”两座,塔体已不存,仅存塔铭。另据当地老人们讲,白云寺的佛塔远不止这些,皆因兵燹战祸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不复存在。
  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位于寺后的山坡丛林之中。建于南宋淳  六年(1246)。坐北面南,平面为方形。密檐式纯砖结构,五层,通高7.08米。塔基为须弥座,大部分没于地表之下。一层塔檐为布瓦滴水,琴面昂嘴。檐上为反叠涩砌造。塔刹砌仰莲。塔身南面正中嵌镶碑铭一块,为其通悟禅师生前好友、文学家元好问撰文。碑文叙述了徽公禅师生平、经历和声望:“澄徽师殁七日,远近会葬,倾动州邑……茶毗之际,灵异甚多”。
  普照大禅师石塔:石雕喇嘛塔。是开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禅师的迁化灵塔。为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二月十五日所建。纯石结构。五层,通高4.9米。塔座和塔檐为八角形,塔身为鼓形。塔基由双层须弥座构成。下层须弥座大半没入地表之下,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乐飞天。上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四个壶门,每门内各刻一只卧狮,壶门之间刻饰牡丹花。下枭刻覆莲一周,上枭和上枋雕刻单瓣仰覆莲两层,每层八朵。上层莲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呈禅定像。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龛上下两层。
  上层龛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设七个龛。北方无龛,为楷书塔铭:“敕赐开山住持佛光普照大禅师,寿至九十三岁迁化灵塔,大元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望日,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创建”。南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为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二弟子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东南龛内雕一力士;西南龛内雕一天王;东龛内为骑象的文殊菩萨;西龛内为骑狮的普贤菩萨,手持如意状莲花;东北与西北龛内均为一手持莲花的菩萨立在莲座上。下层龛为半圆拱,共十六个。每龛内各雕有一尊坐佛,佛龛下部为线刻缠枝牡丹和莲花。塔身之上为塔脖子。高0.28米。上刻8个狮首,口衔花绳,颈系彩带。塔脖子之上为三层八角形盖状塔檐,翼角翘起。第一层檐高0.30米,檐边看面刻卷云纹,檐下雕有8个不露双足的飞天,其中有两个为双首。第二层檐边看面刻有花卉,檐下塔壁上刻四个尖拱形佛龛,北龛内一佛,呈说法像;南龛一佛,呈降魔像;东西龛各一佛,均呈禅定像。第三层塔檐刻山花蕉叶,檐下八角形塔壁上四个正面各刻一龛,龛内均有一佛。塔檐之上为塔刹。刹座为圆形,上刻莲瓣,其上置宝瓶状塔刹。
  该塔的造型优美,叠罗大方。雕刻技法细腻精湛,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为目前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较为罕见的元代石雕佛塔。
  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位于普照大禅师石塔东50米处。纯石结构,喇嘛塔。五层,塔顶部分构件已缺损,现存高度为3.71米。下部为双层须弥座构成的塔基。塔基下层为八角形须弥座。上枋每面各雕一个不露双足的供养飞天,形状或为拍钹,或为吹笙。束腰部分每面刻一壶门,内雕伎乐人,各操笙、笛、排箫、筝、竖琴、箜篌、腰鼓等。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每面刻四个壶门,内刻一蹲狮,显露前半身。下枭刻覆莲一周,上枋、上枭刻单瓣仰莲二层,每层八瓣,上层每朵莲瓣中各刻一尊佛像,均有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呈禅定像。塔身鼓形,高0.90米。分上下三层雕刻。下层刻八组不同姿态的牡丹花。中层置八个佛龛。北龛内为一佛二菩萨,本尊和右胁侍菩萨已残毁。南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东南龛雕一跣足武士;西南龛雕一持剑力士;东龛内雕骑象的文殊菩萨;西龛内雕骑狮的普贤菩萨;东北龛内雕一力士;西北龛内雕菩萨一尊。上层置佛龛十六个,龛高0.18米。每龛一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或方形台座上,手持之物或禅杖,或经卷,或净瓶,或拂子,或摩尼珠等。还有的手执独角兽,有的佛身上卧雄狮。塔身之上为塔脖子,高0.33米,八角形,每角雕一狮首,口衔花绳,颈系彩带。塔脖子上仅存一层八角形塔檐,翼角翘起,刻有动物和花卉图案。檐下塔壁高0.25米。四正面均刻尖拱形佛龛,龛内各刻一佛。刹已不存。
  茕绝老人天奇塔:位于寺院外东北200米处。纯砖结构。坐西面东。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平面为方形,七级,通高13.06米,俗称“风水塔”,实为明弘治年间白云寺高僧天奇和尚之塔。塔身前后分别嵌有碑刻,前面碑刻书“茕绝老人天奇塔铭”,后面碑刻详细记述了明代弘治年间汉、藏民族共建此塔的情况。
  (3)碑碣石刻
  白云寺现存碑刻21通。其中,五百罗汉碑是众多碑刻中的珍品,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百罗汉碑:全名“白茅寺五百罗汉碑”。位于白云寺山门左下侧。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九月十九日。碑首、碑身、碑座保存完整。碑通高3.62米,宽1.04米,厚0.30米。螭首龟座。碑首阴阳两面上部均为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为圭形,篆额为“五百罗汉之碑”六个大字。阴面正中为一圭形佛龛,内雕佛像一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呈禅定像。碑之阴阳两面均有文字,阳面首题“大宋卫州共城县白鹿山白茅寺五百罗汉碑”,碑文为行书,凡31行,满行49字,计1519字。如京使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曹翊篆额(曹翊是宋检校太师兼侍中曹彬的次子),东京右街讲经论文章大德僧庆珍撰文,讲经论僧清智书丹。碑文详述了白云寺的沿革、五百罗汉堂的创建与五百罗汉像的铸造经过以及罗汉堂内塑像安置情况。碑阴刻有题记和布施名单。
  汉白玉雕地藏菩萨像:俗称“玉石奶奶”,位于寺院西北隅地藏王殿(俗称奶奶殿)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浙江仁和县王正春敬施。像高4.8米。通体为一块精美的汉白玉精琢而成,栩栩如生,慈眉善目,人称“玉石奶奶”,向被作为白云寺的镇寺之宝。
  (4)高僧名流
  白云寺有据可查的住持僧或高僧主要有彻上人、允执上人、宗圆大德(洪公)大师、聂廷玉大师、寂照通悟大禅师(徽公)、佛光普照大禅师、佛心妙觉大禅师、宝峰禅师、茕绝老人天奇、孤峰老人、隐庵老人、中公和尚、归山和尚、湛仁和尚、定波和尚、鹤峰氏珍、文方上人等等。其中天奇和尚尤显盛名。
  天奇和尚是江西省南昌市人,父姓江,母徐氏。年二十礼荆门无悦能和尚剃度出家,后遇宝峰禅师,付之以袈裟拂子,任金陵名刹灵谷寺主持。晚年栖息于白云寺。天奇和尚僧道很深,并有语录行世,在当时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与开封相国寺、金陵清凉寺、灵谷寺及西藏等地的高僧有着深情厚谊。弘治十一年(1498)天奇和尚死后,各地高僧云集白云寺,参加他的葬礼。西藏三加班丹广慧净觉国师还亲自率众参与建塔。汉、藏两族僧人共同造塔,不仅反映了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说明了清初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可见出白云寺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之显赫。
  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在金政权灭亡后避乱河南,曾在辉县西北大山中隐居十余年。期间在白云寺时,与寂照通悟大禅师徽公、吏部尚书张公履等人结为挚友。徽公大师圆寂后,他与众僧一道为大师建造灵塔,并亲手撰写塔铭。号称“百泉居士”的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李贽(1527~1602),公元1556年至1560年曾在辉县做教谕,期间曾游览白云寺,和他的好友赵亨、陈荩、张士允、张世乐、付坤、邓林材等人在此畅游赋诗,留下的著名诗句,至今尚存。明代另一位著名学者李濂(1488~1566),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嘉靖年间被免官后,归里著述,曾畅游太行胜景,特意来到白鹿山区,陶醉在这方佛教圣地,先后游历了驼峰寺(也称落伽寺)、元极寺(也称玄极寺)、白鹿寺、龙浴寺、宝泉寺、法住寺、显扬寺、白云寺等八大寺院,写下了《游白茅寺记》散文一篇和《落伽寺》诗一首,成为研究白云寺历史的珍贵文献。清初,白云寺名播京城,引起了乾隆皇帝的神往。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特意游览白云寺,留下了不朽诗篇。圣驾光临使白云寺赢得了千年奇遇,传为千古佳话。民国初年,袁世凯隐居辉县,在白鹿山一带霸山占林,修建山庄。期间和徐世昌等人曾频频光临白云寺、龙浴寺等名刹。
  (5)诗赋匾额
  白云寺作为名扬中原的千年古刹,先后接纳了数以百计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名流和官宦的光临,留下了大量的诗赋与匾额。据载,先后有元代的王恽(元初文学家),明代的刘玉(进士,辉县知县)、王教(正德进士,兵部右侍郎)、李贽(思想家)、邓林材(卫辉府推官)、王明斋、李巽川、纪云鹤(知县)、李濂(学者),清代的张晋彦、滑彬(知县)、贺振能(学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鹿圣基(知县)、鹤峰氏珍(僧人)、徐世昌(安福国会大总统)等留下了咏歌白云寺的诗文共34首(篇)。其中,李濂的游记散文《游白茅诗记》分别被《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中国历代游记精华全编》收录。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厚重白云寺的重要文化内涵。另外,乾隆皇帝驻跸白云寺时所题写的“白云自在”匾额,成为寺院的荣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云寺石雕喇嘛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河南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