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清泉寺—黄冈—湖北寺院
浠水清泉寺
清泉寺现在湖北省浠水县,它得名于清泉井。据浠水县志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唐贞元六年,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史有王一翥的六言绝句《清泉寺前井水》云:“庐山传说丁仙,浠水仅留葛井,尽供群僧洗钵,几度行人顾影。”写的是唐朝时被佛教徒们选为风水宝地后的情景。
今天,你我已见不到昔日的清泉寺了,在其遗址上拔地而起的是闻一多纪念馆。闻一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
清泉井现在位于闻一多纪念馆广场,闻一多雕像前数米处,见一铸铁盖,上书“清泉井 掘于七百九十年”,与广场已浑然溶为一体。
清泉寺,历史渊远,久负盛名。位于今黄冈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所在地。始建于唐贞观朝,是一座闻名鄂东的千年古刹。
据清《蕲水县志》(浠水县古称蕲水县,公元1935年改称浠水县)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罗田农民徐寿辉起兵反元,驻兵蕲水,毁寺建都,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两年后撤走黄梅,后迁都汉阳,改年号为太平。近代罗田学者王葆心先生撰写的《天完亡国记》所载,更为详尽。元末,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人民残酷政治压迫和疯狂的经济剥削,激起了中原人民的极大仇恨,于是,群雄奋起,纷纷高举反元义旗。罗田徐寿辉联合麻城邹普胜、黄冈欧普祥、蕲春王普善、丁普郎等人起兵反元,9月起义军至蕲水,蕲水东北部农民纷纷响应,数日聚兵万余。于是向浠城进发,元军闻风丧胆,弃城而逃。起义军占领县城后,即在此建立天完王国(天完是在大元二字上面分别加上一横和宝盖头,意即消灭元朝),徐寿辉被拥立为帝,年号治平。并在清泉寺建国都,封该寺住持僧为宜敕官,传达天王旨意,寺内设上将军府,县城设枢密院,起义诸首领均封为要职,旬日起义军扩大到数万人。为区别元军战袍号衣,起义军一律用红巾包头,身穿红色号衣,手持红缨大刀长矛,高举红旗,故老百姓称之为红巾军。是年1月,徐寿辉令诸将分兵进军江西,攻下九江、饶州、贵溪等地,次年又攻下武昌、汉阳、安庆等地,1年得福州。1年与元军十万人大战于汉川,元军大败,起义军趁势占领潜江、枝江、监利、石首、松滋等地,军威大震。元朝为挽回败局,于1年1月密令浙江平章制使颜铁木耳,偷袭天完国都蕲水,于城北杀害王国官员400多人,天完王国乃迁都汉阳。后徐寿辉又随部将陈友谅迁都九江。后徐被陈友谅杀害。至此,浴血十年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拉下了悲剧的帷幕。元军偷袭蕲水,作为天完国都的清泉寺当然难逃厄运,被元军捣毁,只留下相传为红巾军所栽的一棵参天古柏,供后来的有识之士凭吊起义英雄之忠魂,抒思古之悠情。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各处禅林祠宇,均得以复兴。我县人民亦犹识清泉寺故址,徐图兴复。直到百多年后的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知府卢睿延聘高僧如通为住持,大发众心,以襄隆举,得以重建。前有天王殿,中有大雄殿,后有毗卢殿,左有无量殿,两则还有斋房、卧室数十间,僧众百余人。后来朱其至在《清泉寺碑》中感叹说:可谓宝月重圆,金蓖再映,实乃浠川之鸿举,震旦之硕观哉!明末崇祯年间,清兵入关,无庙不焚,而此庙独存。清顺治初,匡山僧最弱讲经于此,有邑绅李成栋捐凤栖山田课四十担以为寺东廊金栗阁之香资。后因火灾,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间重修,但未恢复旧观。
自唐至清,千百年来,清泉寺以它鼎盛的香火,召来四海游僧驻锡,八方善男信女虔诚朝拜;寺庙坐北朝南,背山傍水,山青水秀,山寺一体,寺借山增色,山凭寺扬名,灵秀的自然山水和迤逦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呼朋偕友,风邀云集,或寄情于山水,或感化于神灵,奋笔抒怀,泼墨吟啸,留下了许多语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据传,晋代书圣王羲之(公元303-361年)曾在此临池学书,唐代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此汲泉品茗。在文人墨迹中,最早的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的七言绝句 《游清泉寺》:
珠圃邀欢兴未赊,
赛诗煮茗坐莲花。
上人我亦忘机者,
欹枕相将到日斜。
这是他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由夔州(今四川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使,途经蕲水,特意游历清泉寺,即兴而作。然而,最有名的当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37-1101年)被贬黄州时,来访我县名医庞安常,与其同游清泉寺时写下了《浣溪沙·游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山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清静幽雅的景物 ,娴熟自然的技巧,旷达乐观的情绪和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使这阕词脍炙人口,千秋传诵,也使这小小的清泉寺播誉神州。这正是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而不成著。
清末重修的清泉寺,尽管不及鼎盛时期那样震旦硕观,但也不失恢宏庄重。象所有的大寺庙一样,寺门三开,中间为山门,东西是侧门。山门高大,横额题为清泉寺,上有高大的牌楼,挂有双龙戏珠金匾,上刻清泉禅寺四个大字。进山门是天王殿,当中座着敞胸露肚、张开大口、笑脸嬉眉的弥勒佛。中间四根红漆大柱,两厢是四大天王,原来是泥塑,其高直抵屋顶,横眉怒目,呲牙咧嘴,煞是吓人。民国十六年大革命时被毁。后来请画工在墙壁上摹拟彩绘,复现其上。天王殿后面是一块石砌的大丹墀,墀中有一座高大铁鼎。台阶上与弥勒佛靠背的是双手拄着降龙杵坐着的韦驮护法神。走上台阶是雄伟的大雄宝殿,长长的台阶上竖立四根红漆大柱,两旁有钟鼓楼。这座大殿是双层瓦檐的唐代建筑,颇有杭州西湖灵隐寺那般宏伟气势:屋上飞檐走拱,殿背脊安宝鼎,四角挂风铃,殿前檐挂金底黑字大匾,上面是由夏斗寅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进殿抬眼望去,就是那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头上的华盖直抵殿顶。大佛两边站立着伽蓝尊者,要看佛容,必须仰视,可见其高。佛脚大趾如孩童头般粗,可见其大。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打菩萨时,十多人用绳子套住佛颈拉,没有拉动,此佛才得以保存。当时庙内神像多有毁坏,后夏斗寅来此捐资予以修复。殿中耸立的四根世所少见的粗大笔直大杉红漆柱,撑起大殿,宽阔明亮,清静肃穆。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后与大佛靠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虽说不可能真的塑出一千只手、一千双眼,倒也在其背后现出了四十只手来,手中各有一只慈眼,手中还拿着各种异物,叫人看了顿觉神异。殿的左右角分别是文殊、普贤两菩萨,一尊骑青狮,一尊跨白象,看他们两幅慈悲法相,一样菩萨心肠,实在是艺术珍品。殿的东侧是座大院,院旁有纪念王羲之、苏轼和陆羽的三贤祠以及报恩寺、土地堂等。大院南门是座高耸的三层木楼,中间是三间南向楼房,四面环绕回栏,远眺四周风景,近收寺院全貌,此楼即名为藏经楼。是民国初年所建,当时虽多藏佛教经卷,也有人捐献的经史子集等藏书,后经战乱,多已散失。寺的两侧从前到后是香积堂(厨房)、斋堂,再就是僧房、库房、云会堂(禅房)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泉寺还有一奇:按佛门常规,普天下护法天神韦驮菩萨都是站立着的,而这里却是一尊坐像。这其中还流传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泉寺的韦驮原本也是一尊立佛。传说某年饥荒,人们挖草根、剥树皮充饥,以至有的卖儿鬻女,有的流落他乡。清泉寺的主持见到这种情况,同情人民疾苦,召集全寺百余僧众,约法三章:黎民百姓是我们吃千家饭、穿百纳衣的施主。如今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我们无法普渡众生,但也不忍心扰民。从今日起,大门关闭,侧门半掩,各位僧人一律不得外出化缘。不愿留寺者,可云游四海,各自谋生。当下出走了不少人。后来,侧门也紧闭,众僧打坐佛堂,双手合十,似乎是静等圆寂。三天后,忽然有人紧扣山门,说有一少僧募得斋粮,已用竹排运至寺外的浠河码头,请派人卸货。众僧既喜且疑,从未派人外出募捐,何来斋粮?欲解谜底,必先见少僧方能知晓。然而四处寻觅,不见少僧踪影,却见大殿上韦驮佛像汗流浃背,泥身疲软,顷刻渐渐支持不住,坐了下来。众僧方悟出:原来是韦驮佛法所至,拯救了全寺僧众。后来,该寺就按韦驮坐像重塑金身,顶礼膜拜。清泉寺也因此名声大振。闻名遐迩。
另外,清泉寺的斋饭素菜也颇有名,饮誉佛俗两家。他们煮炸煎炒的各种素菜,色鲜味美,尤其是用豆皮、豆干、豆油做出的斋鱼、斋肉、素鸡胯,客人吃了都说比真鱼真肉还有味。当年许多的富商豪绅争相到清泉寺吃斋饭,一时成为时尚。
据记载,这座寺院兴盛时,有僧众2千多名,既有田产可收租,还有春秋两季外出化缘募捐,加上平时求签拜佛的和善男信女的捐赠,收入颇丰,生活富足,是个富寺,兴盛一时。抗战开始后,清泉寺日渐冷落。后这儿改办为浠水简易师范学校。其时,庙堂办学堂,佛教改文教,曾为后来的新中国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解放后,这里作过粮仓、酱园厂。又因战备的需要改作盐库,文革中因盐的腐蚀房屋全部倒塌,盐业部门只好就地改建成两栋盐库。1年后建起闻一多纪念馆,从而真正结束了清泉寺1000多年几度兴衰的历史。现存唯一的遗迹是一块宽1厘米、高8厘米的白色大理石寺门匾额,清泉寺三个阴刻阳文,字径约高6厘米、宽4厘米,笔力雄健,字体隽秀挺拔,已无从考证何人所书,何时所刻,人们只能从这壮丽的匾额文字中去想象它昔日清泉梵响的辉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