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甘泉寺—襄樊—湖北寺院
从现存地表看,此地应为一寺院遗址。寺宇最少有五进,依两山之间的冲地而建,顺山势而修。历史上岘山诸寺,在此范围内有谷隐寺、景空寺、砚石寺、卧佛寺、凤林寺、延庆寺和甘泉寺。据《襄阳府志》的记载,其中“谷隐寺,城东南谷隐山”,“在县南十里”,应在现习家池边,原省五监狱水泥厂内,现存寺前两棵古银杏树。“景空寺在县南十里白马山”应与谷隐寺在同一块冲地。“砚石寺在县西八里,后有巨石,耸然特峙,上题‘岘石’二大字。”现从六化建内走延庆寺路,过采石场,可见岘石依旧,“栖霞”、“啸月”几字仍很清晰。“卧佛寺,县西南五里”,襄樊学者多有考证,应在原省邮电学校与华山之间。也有学者考证在襄樊学院附中院内,但仅凭一井不足为据;另外岘山诸寺也多在山腰之上,而学院附中位于山脚。“凤林寺在城南七里凤凰山”,但此遗址位置应属华山范围。于是只有延庆寺和甘泉寺两种可能了。“延庆寺在望楚山”,望楚山即现在的华山,现位置“不能详也”。但从六化建上微波站的路命名为“延庆寺路”,若此路路过延庆寺,则延庆寺在华山南坡,与此遗址位置不相符。也有学者考证延庆寺遗址在华山高处的一水池附近。于是就只剩下甘泉寺了。
志书上对甘泉寺有较详细的记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列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西里许为卧佛寺,交咛竞举,青翠相临,绿崖泉发数十处,庐谷传响,泠泠不绝,最为城南幽胜”。此遗址很符合以上描述:与卧佛寺隔山相望,直线距离约500米,大面积的山石与砚石寺的砚石如出一辙。甘泉虽未见,但打靶场路边的小沟里仍是溪水潺潺。
从现存遗物看,瓦片时代并不早,但绳纹砖的确是南北朝时期的。可分辨的石构件多为明清时期的,但也些残构件明显更早,从造型上看很可能是寺庙用的。
清代襄阳人王万芳著《襄阳好十首》第七首就写的甘泉寺。“襄阳好,最好是甘泉。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可知当时甘泉寺内尚存有卧佛,但已经破败,周围应种有茶树。
志书上云甘泉寺为慧远所建。慧远为净土宗初祖,东晋时名僧。应襄阳名士习凿齿之邀,慧远跟随道安法师至襄阳弘法。时襄阳在梁州刺吏朱序治理下,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慧远与道安在襄阳住了十五年。公元 378年,前秦符丕围困襄阳,道安便遣散徒众到各地去传教。临行前,道安对弟子们一一给以诲勉,唯独慧远不蒙一言。慧远跪在师前问道:“独无训勖,惧非人例?”道安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意为像你慧远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忧的?所以临别之前,无需我再嘱咐了。于是,慧远等一行四处云游,后住庐山三十余年,修东林寺。不过我觉得志书上说慧远建甘泉寺有些牵强,当时慧远师从道安门下,独自在襄阳建寺,似不可能。若是慧远所修,也应是在道安法师安排之下。
不管甘泉寺是谁所建,甘泉寺在历史上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若此遗址真为甘泉寺,应对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实物依据。
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道安大师弟子)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冽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据说甘泉寺是道安大师及弟子到襄阳后,兴建的第一个寺庙,历来香火旺盛。但岁月更替,志书上记载的已不详细。还有资料讲,民国初期仅存三间正殿,抗战时期废弃。这两年在楚林社区论坛中,一斤、锐利对甘泉寺又有所描述。
从2011年12月起,我去寻找甘泉寺三次,结合看到的情况,我认为一斤、锐利考察的地方不一定是甘泉寺遗址,原因如下:1、史书记载不详,2、无泉水证实遗址,3、直接证据不充分:此地无房屋、无地基、无砖石瓦砾、甚至无石制材料、从树龄看,此地无房屋及人居住,4、缺乏相应的人证,所以我就没有把甘泉寺发到《隆中对论坛》上的《图说襄阳》系列贴中。
10月27日上午,我们五人相约探访甘泉寺,文史爱好者泉石说甘泉寺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在甘泉寺后面的岩石上,有一个石窝里每天早晨都会冒出带甜味的油来,和尚们每天早晨都会去取,刚好够寺庙吃一天。若是哪天量多了,肯定就要来客人了。寺庙保守着这个秘密多年,只是后来有一个和尚太贪心,说把油窝凿大点,不就多产一点油吗?吃不完还可以卖了赚钱,岂不知正是他的贪心,毁了这天然的油窝,从此油窝不产油了,和尚们只有买油吃了。因长甜味油的石窝形如井状,故当地人把这个寺庙称作甘井寺。
我们沿六化建公路向山里走去,泉石公直把我们带到一座山脊上,说最下面就是乔家冲,现在是邮电学校的校舍,甘泉寺就在我们脚下的乔家冲最上沿。放眼下望,山冲里树木异常茂盛,山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山冲底部是邮电学校校舍,左手边是华山(土城山),右手边是一座不知名的山梁,山梁右边的山冲里就是一斤、锐利所描述的甘泉寺遗址,与泉石公讲述的位置明显不同,但泉石公肯定甘泉寺就在我们脚下的山冲里。
泉石公说他奶奶姓乔,就住在这冲里,里面居住有几十户人家,互助组时才搬至山下,小时候他经常结伴来这里玩,儿时(公元1952年前后)经常在甘泉寺里游玩。那时寺庙还有2---3米高墙体,只不过没有屋顶,大约有2、3进的院落,坐南朝北的结构,兀自孤立的伫立在山坳里。玩伴们渴了还饮用过甘甜的泉水,那时整个冲里都是农田,在甘泉寺附近驻有孙姓弟兄三家,房屋散布山坳间,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场景,经常浮现在他眼前。但现在人去楼空,寺庙不知何处,农田早变成森林,儿时的玩伴已天各一方,留下的唯有深深叹息。
通过泉石公的介绍,增强了我对甘泉寺的了解,相信今天一定会找到甘泉寺,弥补我三次寻找甘泉寺的遗憾。
因为今年六月泉石公还和释贵明老师一起探访过甘泉寺,所以依稀记得下行的路口,大家齐心协力,来来回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到了像有人走过的路口,大家鱼贯而下,不时从石头上跳过,在荆棘下穿行,行走中,有的人衣服挂破了,有的人手挂破了,每人身上都沾满了杂草和植物种子。待下到一个平坦的场地后,泉石公说这里原来是寺庙的农田,是支撑寺庙生存的来源,但现在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很难想像当年稻菽千层浪的景象,这时我们来到一片石头前,看到一条潮湿的水沟,原来这就是甘泉,泉水是从石缝中渗出的,至今还在滴,只不过量比较少,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水沟,水沟上面有一段废弃的长约50厘米的石质水槽,经挖掘发现,水沟中还有一段长约70厘米的石质水槽,水沟的下面还有一个储水池,原来泉水通过石质水槽被引到下面的储水池,便于寺庙饮用。泉石公说以前泉水量很大,曾经用于灌溉农田。
在水沟的右侧有一块隆起的大石头,上面有一个碑座,里面积满了水和泥土。左侧是一个高约一米多的大石头,上面同样有一个长方形碑座。但令人遗憾的是两个石碑都不知所踪,令甘泉寺变得扑朔迷离。
正当我站在岩石旁深深叹息的时候,猛然发现在泉水出口上面的岩石上,有一块长50厘米,高30厘米的平整石面(距地面高约1.5米),上面有一个清晰的“泉”字,右边被泥覆盖,赶忙拿矿泉水冲洗,又发现一个似乎是“甘”(或“母”)字,最右边是四个竖排的字,最下面是春日两字,上面的字不太清晰。这是甘泉寺遗址的有力证据,是至今为止襄阳甘泉寺公开资料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岘山中发现的第七处石刻。 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既使扎破了手流了血、撕破了衣服、流下了满身的汗水,也是值得的,应该感到高兴,值得纪念,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向朋友们介绍甘泉寺。
由于乔家冲树木茂盛,邮电学校又有围墙阻挡,两边的山又陡峭,所以来这里爬山的人相对较少,使得甘泉寺的泉水、石刻藏在深山人未知,却也更好的保护了她。
注:另六处石刻是:李曾伯记功铭、楚岩石刻、蛮王洞石刻、岘石寺石刻、观音阁石刻、郑家山石刻。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