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驼山石窟—潍坊—山东寺院
青州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位于青州市城西南6000米的驼山上。驼山造像最早的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延续到隋唐时代。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石窟是古代一种就着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驼山石窟造像群,唐时称为驼山寺。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这些佛像大小不一,高至5米,小不足10厘米,但刻工皆精细入微。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正面的阿弥陀佛和两旁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造像,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其隽美的女性形象和奇异的服饰,常使前往考察的专家和观光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5座石窟中,最大、时代最早、造像最多的一窟位于中间,共有1佛2菩萨和341尊小佛象,为北周时期所雕凿。主佛阿弥陀佛,呈坐像,高7米,鼻高目长,面容丰满,给人以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这是中国东部现存最大的一尊古代石窟造像。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凤,头戴化佛高冠,面目略为清瘦,宽大的帔帛,拖至地面,长裙下摆整齐,少有变化。且上身长,双肩宽,比例严重失调。这种雕刻手法表现出一种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该窟主佛基座正中,刻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几个字。《隋书》记载,韦操于北周末年平定尉迟勤叛乱有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平桑公,做了青州的总管。于此可以查证,这尊造像开凿于北周时期。
最左边的一窟造像为唐朝前期的作品,开凿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僧侣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的政治需求,有意把主佛雕为女性形象。所以,本窟主佛造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颈佩莲花项链,臂带金钏,胸部隆起,隐隐透出女性丰韵。主佛身边是她的两位弟子,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两边的菩萨像亭亭玉立,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璎络项圈,手佩臂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以袜肚,肩上的帔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贴肢体,勾勒出女性所独具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汇集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唐3个时代的石窟造像,跨度500年,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文物。
左边第二窟保存最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像征。犹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系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得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为什么将身穿翻领西服的波斯人雕刻在石窟中,是他信佛?还是为佛教做出过贡献?不得而知。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唐时称为驼山寺,共有石窟5座,摩崖1处,大小造像638尊。造像中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带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其成像年代,据考证最早的雕成于北周,最晚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国现存造像中的珍品。它汇集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唐三个时代的石窟造像,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深受有关专家学者的称赞。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东部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