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红云寺—临沂—山东寺院
红云寺
临沭县境内红云寺属佛教场所,原址位于现临沭镇苍隆居(原庙前村)西北,庙前村也因位于该庙之东南而得名.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信奉出家者,男的称和尚,女者称尼姑, 和尚住寺院,尼姑住庵堂。除此红云寺外,在现烈士陵园内无名烈士塔南为尼姑庵原址,庵名未传世,已不可考.
据推断,红云寺建成于隋,兴于唐,至近现代,几经战乱,地上建筑荡然无存,只留遗迹。因无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现流传着唐初罗成等人有关此寺事迹。隋末唐初,罗成和尉迟恭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率领兵马到东海(即今黄海)边安抚边民。因闻寺内和尚行为不轨,罗成攻打寺庙,耙杀住持并另换他人。至唐高宗永徽年间,红云寺时有房舍殿宇100余间,香田近 200亩,僧人100余名,此后百余年间僧人发展到200余人。唐会昌三至六年 (843~846年),武宗旨谕天下“灭佛兴道”,境内香田和从教人员顿减。宋朝建立,佛、道并重,佛教重获生机。金朝时,佛教受地方官府限止而趋衰微。元朝时,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境内佛教振兴,先后修建多座寺院。明代,太祖朱元璋推崇佛教,佛事兴盛。据庙前村《李氏宗谱》记载:“吾祖李氏明代......建文帝时(1399-1402)祖居燕京西华门......后居庙前避永乐之乱”。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寺院无守寺僧人。又据庙前村《明故始祖之墓碑》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四支居庙前”。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通令全国取消“官给度牒制”,此后佛事活动迅速发展。期间曾重修红云寺,并扩大寺庙周围香田面积达200多亩.此后历经北洋军阀混战、民国时期、日本入侵等各类大小战事,红云寺地上建筑荡然无存。
相传红云寺建有围墙式山门,上书
红云禅寺
进入山门,内部建筑分前殿、中殿、后殿,前出厦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内处处溪水连绵,花树掩映。 前殿又称天王殿,塑有韦驮、天蓬等四大天王金身雕像,正堂大匾烫金书:
天王殿
门联楷书: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红云飞. 门前台阶六级,阶下有平场,场下潺潺山涧汇成溪。 院内有东西两厢房,为僧人住舍。东厢房门联文:
亘古迄今,常破名利缰绳。 修行念佛,愿脱俗子凡夫
西厢房门联文:
人间渡来名利客,佛心唤回沉沦人
中殿三间,住佛祖如来,正堂悬一匾,书四大金字:
大雄宝殿
殿门对联为:
心即佛,佛韵散于红云寺外。
见如来,来声聚于佛祖心中。
门前石阶六级,阶前有一方形鱼池,刻碑字为:放生池,约三平方米,清明如镜,终年常温,池中有鱼,或聚或散、或追逐,或起跳,优哉游哉,其乐自如,玄妙无穷。
后殿塑准提菩萨(千手千眼),正堂上悬一大木匾,上书:
极乐殿
殿门曾书对联:
经声常诵,为世间救苦救难
佛号久存,需我佛大慈大悲
门前台阶四级,院内苍松掩映,郁郁葱葱。殿后为主持僧舍。门联为:
清明苍山谁供养 旺盛红云我住持
后记:4月下旬,前去庙前村访问,遇年80岁的张济玉老人,他孩提时曾与其父共同看守寺庙并受雇耕种香田,回后通过查阅资料写下以上文字。4月30日大雨,下午独自一人登苍山,雨雾迷朦,有杜甫诗“荡胸生层云”之势,有感而发,咏五言绝句一首“苍山白云”: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