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邹城市峄山摩崖刻经—济宁—山东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邹城东南6公里峄山上。刻经两处:一处在五华峰“光风霁月”石上,另一处在山腰乌龙石妖精洞侧。五华峰刻经纵2.5米,横6 .2米,7行,共98字,由于风化残损,现存72字,内容为《文殊般若经》。妖精洞刻经,面东,竖高4.5米,宽3.1米,经文7行,98字,现存75字,内容为《文殊般若经》。右上角有题字一行“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考《北史》、《北齐书》均有斛律太保记述,证明峄山刻经刊刻于北齐武平三年(573年)。刻经书法以隶意为主,结体严谨,雄浑简穆,端整古秀,是北齐刻经的上乘佳作。峄山刻经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    称:葛山和峄山摩崖
  时  代:南北朝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在地:山东省邹城市
  峄山摩崖位于邹城市城东南10千米峄山镇峄山上,共有2处,分别位于五华峰和妖精洞,均为北齐镌刻。五华峰刻经位于“光风霁月”石上,向阳面刻《文殊般若经》,刻面纵2.13米,横3.65米。经文共11行,每行10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由于风化剥蚀严重,现存79字。刻于北齐年间(550—577年)。妖精洞石刻位于山阳“妖精洞”西侧乌龙石上,刻面高约4米,宽约2.65米。有经文7行,行14字,为《文殊般若经》,经文前有题名1行,11字,由于刻石下部风化剥落,少量经文已残毁。刻于北齐武平年间(570—576年)。
  葛山和峄山摩崖是山东地区北朝晚期石刻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葛山和峄山摩崖归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标签:山东寺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