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中山寺—临沂—山东寺院
中山寺内“佛 ”字迎门。
千年古刹——中山寺坐落于蒙阴县坦埠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一片茂密的山林中,古寺山道崎岖,松柏蔽日,溪水潺潺。 周围群山环绕,鸟语花香。
历史
名士留下不朽诗句
中山寺始建于唐朝,因坐落在中山之阳的林荫之中而得名。中山寺传说为卧龙之地,皇帝亲封这里百亩良田免缴官税。当年古寺佛事盛大,鼎盛时期有僧人500余人。前来观光游览的人自是络绎不绝,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文学家苏轼曾到此游览,并留有诗句。
白居易《栖中山寺》诗云:“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主,春被残莺唤遗归。揭瓮始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苏轼《中山寺石刻》诗云:“风流王谢古仙真,暂住空山五百春。金马玉堂余汉事,落花流水失太人。困眠一塌春盈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支峰缺处涌冰轮。”
这两首七言律诗,被后人镌刻在石碑上。两残碑各高近四尺,宽尺许,看去字迹清晰可辨。
中山寺如此盛名,还沾了些许皇家之气。寺院西北侧原有两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碣石,那是宋真宗赵恒的“御制栖真亭响石”诗碑。《山东通志》称:中山“其实颇巨,空透玲珑,击之声韵清远”。如今响石已不得见,御碑亦不知去向,仅存驼碑的石龟空有负重之术,兀自静卧。但石龟那精美的造型与纹饰昭示了整幢石碑的精巧与华丽,那历经千年沧桑留在石龟身上的痕迹,亦足可供人发思古之幽情了。亲历 深山林中藏清幽
中山寺坐落在中山东坡半腰,周围古木参天,花香鸟语,怪石嶙峋,不远处山溪叮咚作响,长流不息。现在,坦埠镇已将通往寺院的道路硬化,车行驶在山路上,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走,在两侧山林的掩映下,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
一踏进中山寺院门,一面迎门墙当中而立,白底黑字一个大大的“佛”字一下就把人带入了佛教世界。右手侧一座钟楼,左手侧一座鼓楼,晨钟暮鼓伴随这座古刹迎送了千年的岁月。
绕过迎门墙,一座大雄宝殿映入眼帘,大殿青砖黛瓦、朱门粉墙,大殿内外画栋雕梁,显得古朴而又庄重,典型的寺院建筑。殿内供奉如来、观音、十八罗汉的塑像,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前和院子里散布着古柏、古槐、古银杏,虽历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寺院内还立有一大铁钟,高两米,重两千余斤,铸有八卦符号,系金大定二十八年五月(1188)年由泰安州莱芜县铁冶务匠人王岂等人所铸造。据当地老人讲,钟响时,声震山谷,回响不断,悠扬深沉,遐迩可闻。
不仅如此,中山寺更以蒙阴古八景之一的“中山晚照”闻名于世。据说此景发生在傍晚,夕阳透山谷射过,映得整个山谷斑斓多彩,绚丽异常,但此景极为罕见,令无数慕名前来的人无缘得见,无功而返。
未来
开辟文化旅游圣地
为保护中山寺景区的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坦埠镇已经聘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编制了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中山寺文化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建筑面积28036平方米。
据了解,目前,中山寺旅游区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兖石路艾山前路段至中山寺景区大门旅游专线和“兖石”路景区入口中山寺景观标志性大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其中,景观大门将按仿古佛教建筑方案建设,与中山寺古庙建筑风格一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佛教文化内涵和神韵。
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极大改善该镇的生态环境,挽回濒临灭绝的历史文化遗产,给周边群众带来一个弘扬民族文化、休闲游玩的绝好去处。
中山寺位于蒙阴县城东北约 30公里、坦埠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的中山脚下。中山不算很高,但因有坐落在山下的中山寺,给这座山添加了些许灵气和神秘而声名远播。中山,名字来源于“中”字。中山,西距泰山、东距浮来山各100公里,此山居中,故名“中山”。
中山寺因坐落在中山之阳的林荫之中而得名。中山寺又名钟山寺,因寺内大钟而得名,佛教故事传说,系由西方繁盛(既佛界天国)所赐,随天洪而下,原为一雌一雄,二钟会于江中撞而鸣曰:汝何所往?一曰:河南嵩山;一曰:山东中山。
中山寺始建于隋,兴于唐,复建于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明末毁于匪事(一说始建于唐代,盛兴于宋代,败落于民国年间)。该寺寺基3.5亩,规模宏大,寺院内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其右侧为文昌殿,正东分别是香炉、迎门阁,僧房呈南北对称款式排列,构成寺院的主体建筑,山门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整个建筑错落有致。中山寺是临沂地区有名的佛教寺院,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在鲁南具有较多的信众。寺内空透玲珑的响石、宋真宗御制的响石碑、栖真亭碑、植于汉宋时期的古槐、古柏和银杏树群、铸于800多年前的大铁钟、白居易和苏东坡诗句的石碑、古赑屃届、石狮、莲花座,均基本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山寺传说为卧龙之地,皇帝亲封这里百亩良田免缴官税。当年古寺佛事盛大,鼎盛时期有僧人500多人,“年年有盛会,乡乡有客来”,香火燎绕,香客众多。前来观光游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名人题咏颇多,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到此游览,并留有诗句。中山寺东侧沟峪中现为麻纺厂,已被列为搬迁范围。
中山寺坐落在中山东坡半腰,周围古木参天,花香鸟语,怪石嶙峋,不远处山溪叮咚作响,长流不息。建筑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协调。
一跨进院门,一面迎门墙当中而立,白底黑字,正面一个大大的“佛”字,背面一个大大的“禅”,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佛教世界。右首侧一座钟楼,左首侧一座鼓楼,钟楼内的大铁钟高两米,重达1吨多,铸有八卦符号,系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由泰安州莱芜县铁冶务匠人王岂等人所铸造。至今钟声清脆嘹亮,声震山谷,回响不断。晨钟暮鼓,迎来送往,千载未改。绕过迎门墙,坐西面东的是一座雄伟的大雄宝殿,大殿青砖黛瓦、朱门粉墙,大殿内外画栋雕梁,古朴庄重,典型的寺院建筑。殿内供奉如来佛祖、观音、十八罗汉的塑像,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前和院子内外散布着古柏、古槐、古银杏等共计14棵,其中古槐3棵,古柏5棵,古银杏3棵,始植于汉宋时期,树龄最长的已达2000年以上,有几人合抱粗,虽历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生机盎然。现在寺内的古树群和古钟为蒙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北墙后有一棵古槐,槐下存有两个赑屃(驮碑的石龟),系石碑的基座,但如今龟背上的石碑早已不知去向。此两件古“龟砣碑”系高浮雕,均刻于巨型石灰岩上,石莲花座,保存完整。据说寺院西北侧原有两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碣石,那是宋真宗赵恒的“御制栖真亭响石”诗碑。关于响石,《山东通志》和《沂州府志》均有记载,中山寺“其石颇巨,空透玲珑,击之声韵清远”。宋乾兴年间(1022—1031年)下诏构筑栖真亭于响石之上,有宋真宗御制《栖真亭响石诗》石碑。据康熙二十四年版《蒙阴县志》记载:“白居易,号乐天。尝游中山寺,徘徊不去,栖息数月,吟咏颇多,今只有七言一律刻响石上。”如今响石无存,御碑亦不知去向,仅存驼碑的石龟空有负重之术,兀自静卧。石龟那精美的造型与纹饰昭示了昔日整幢石碑的精巧与华丽。
旧蒙阴有蒙山叠翠、龙泉漱玉、汶水拖蓝、中山古刹、南山仙洞、堂阜遗迹、北麓书堂、敖山卓笔等“蒙阴八景”,中山寺的“中山晚照”即属蒙阴古八景之一。傍晚时分,夕阳穿山谷射过,映得整个山谷斑斓多彩,绚丽异常。清康熙年间蒙阴知县刘德芳这样描述中山晚照:“中山山入万山中,返影深林挂碧空。一幅营丘余沈在,不知烟景更谁同?”但此景极为罕见,令无数慕名前来的人无缘得见,遗憾而返。但有人说这一盛景原本是因“造假”而显名。宋真宗驾临中山寺时,住持为了增加本寺的知名度,煞费苦心。事先命200名弟子身披红色袈裟趴在山谷,在夕阳西下时,陪皇帝游山,夕阳下红光若隐若现,像是山谷里发出了一道红光,让圣上误以为此地非同小可,遂留下题词。这许是后人杜撰。
中山寺往东有一条东西向的狭长山沟,这里是修建中山寺所用石料的来源地,故有一村名就称来石庄。这里还是山东黑陶工艺的发源地之一。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在中山寺附近发现黑陶,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带活动。可以想象,4000年前,这里沟深林密,水流轰响,动植物种类繁多,先民们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终于找到这里,择山而居,繁衍生息,从此,这里兴旺至今。
中山附近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古迹、传说众多。明代杜洽《咏蒙阴八景·中山古刹》中有“九仙山畔白云屋九”的诗句,将中山周围的山泛称为九仙山。如艾山,山上有始建于宋代的碧霞元君庙,庙会已有千年的历史;云云山(今称司马寨山),位于旧寨乡驻地西北,张子垫建书堂于山麓,这便是“蒙阴八景”之一的“张子书堂(亦称北麓书院)”,清康熙《蒙阴县志》载:“张子书堂在城北三十里,莫庄河之西北,即北簏书院也,久废,旁有洗砚泉”。张子名垫,当年变卖家产,建了这座义学,凡入学者,贫苦人家子弟一律不收学费。原书堂有一深沟,张子在沟上修一漫水桥,引泉水流下,现桥已倒塌,1959年修建水库时已淹入库底;老君山,有老君洞(今改名为将军洞),北面为云头崮;水仙山,传说汉代郭巨葬母于此,附近有郭巨墓,明代张嘉吉瞻仰郭巨墓时怀古之作《题郭巨墓》诗曰:“叠嶂回峰落照横,断崖荒垅见孤莹。志书已载当年事,孝感犹存旧社名。万壑雨晴泉有韵,半山云冷鸟无声。等闲历览春风里,怀古伤今倍感情。”郭巨为汉代东莞(治所在今沂水县)人。据《搜神记》:郭巨夫妻佣赁,供养母亲。其妻生一男。他恐分掉母亲的食物,欲活埋儿子。掘地,得黄金一釜,内有丹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旧时将此事列为二十四孝之一,用以宣扬封建孝道,鲁迅对此曾进行尖锐的批判;此外还有书案山、孝堂山等等。
中山寺环山有水,古树名木参天蔽日,环境优雅,古迹众多,游人如织,观之不足,流连忘返,历来名士吟咏颇多,留下大量不朽诗句。白居易《栖中山寺》诗云:“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主,春被残莺唤遗归。揭瓮始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苏轼《中山寺石刻》诗云:“风流王谢古仙真,暂住空山五百春。金马玉堂余汉事,落花流水失太人。困眠一塌春盈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支峰缺处涌冰轮。”这两首七言律诗,被后人镌刻在石碑上。两残碑各高近四尺,宽尺许,看去字迹清晰可辨。
明代赵鹤《宿中山寺》诗:“炎伏巡行苦莫支,中山寺里暂栖迟。荒溪那得坡仙迹,响石谁刊白氏诗。云鹤林头舒健翼,野花洞口逞芳姿。兰台路宿尘嚣静,明月清风乐其随。”此诗为作者任山东提学佥事时巡行蒙阴县所作。诗写了炎伏天巡行之苦和暂宿中山寺的情景。这里有苏轼、白居易的遗迹,有展翅飞翔的云鹤和呈现芳姿的野花,还有明月、清风相随,充分表达了娱悦的心情。
明代公家臣《见蒙书屋》诗:“卜筑东门外,幽栖久闭关。竹书余万帙,茅屋只三间。习惰风尘迥,忘机鸟雀闲。悠然山在望,相对自开颜。”此诗为作者晚年辞官家居时,隐于见蒙书屋而作。诗中表达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三间茅屋、万卷诗书悠闲生活的满足。见蒙书屋,亦名中山书院,作者祖父公跻奎读书处。首句中的“东门”指中山北麓,古集镇之一。
明代杜洽《咏蒙阴八景·中山古刹》诗:“九仙山畔白云屋,中有招提路可升。松下偶来今日客,竹房空忆昔日僧。诗题白傅留残碣,壁贴黄花是大乘。系马祗园问禅迹,阴崖还见有传灯。”诗写九仙山的寺院僧去院空,寺院荒凉,白居易的题诗残破不堪,在这个幽谷的古刹里,尚可看到佛前的灯光。从而可看出大唐兴盛起来的佛教热,至明代已经冷落了。
明代公鼐《中山寺同三叔、徐丈小饮禅房》诗:“梵宇隋堂上,浮图霄汉间。吹箫鸣凤下,扶杖卧龙还。淡淡峰如笑,嘤嘤鸟亦闲。欲寻白傅迹,疑是对香山。”诗中以浪漫主义手法写了中山寺环境的美好、静谧和凤鸣、龙卧的灵气。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龙门山之东,白居易曾筑石楼于此,自号香山居士。
明代公一柟《题中山寺》诗:“行踏千峰鸟道悬,藤萝曲护石斑斑。山坳暮雨归樵湿,松顶巢云放鹤还。欲脱尘襟寻旧土,谁将灵药驻朱颜。龙函半偈都无有,寥落残僧补衲间。”此诗为作者辞官家居时游中山寺所作。诗中写中山的藤萝护路,奇石斑斑,暮雨归樵,云影鹤还等清幽宜人的环境和景色。虽是这样的世间名刹,而今经、偈全无,只有几个残留的僧人往来其间,抒发了对净土之墟无和红颜难驻的感慨,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情绪。
如此之多的历代名家吟咏,也使中山寺的人文意味更加浓厚,现中山寺附近已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保护面积达385公顷。景区主要由中山寺林场组成,景区内遍布侧柏、刺槐、松树、楸树、香椿、果树等,森林覆盖率为98%,为保护中山寺景区的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将其开辟为一处文化旅游圣地,坦埠镇政府特聘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编制了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中山寺文化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建筑面积28036平方米。
总之,中山寺是蒙阴县文物古迹最多,保存最好的历史名胜古迹之一,也是全县及至东蒙一带的佛教文化圣地,留有大量文物古迹,为研究历史、雕刻艺术、治铁铸造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历代名人曾慕名前来游览、观光、赋诗。“中山晚照”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增添了它的魅力,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