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越峰寺(灵泉寺)—枣庄—山东寺院
枣庄越峰寺
越峰山位于店子镇东北部,与邹县、平邑县界邻。山势呈西北东南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主峰海拔473米。越峰寺在越峰山西北脉,距店子镇约10公里。寺庙为砖石结构,已墙颓壁残,脊瓦断碎。但殿房、配房、禅室、山墙犹在。《滕县志·古迹》载:“灵泉寺,在越峰山,元至元间建。”实际年代可推至唐代。
寺院山门两侧的山墙上,存有两块唐代造像碑。山门西侧造像碑高67厘米,宽39厘米,雕刻坐佛一尊,立佛四尊胁侍两侧,造像采用高浮雕技法;山门东侧造像碑高78厘米,宽57厘米,雕坐佛一尊,两侧各有一菩萨胁侍,其下刻有跪参者二躯。碑两侧镌有题识,但字迹已漫漶,难以辨识。造像碑雕刻刀法熟练,深厚有力,形象生动,在探索古寺建筑和佛教在鲁南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寺院内尚存碑碣数10块。金代碑碣2块:其一为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所立,圆首,坐西面东,高244厘米,宽83厘米。碑额题有“重修越峰山龙泉寺之记”,其他碑文漫漶;其二为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所立,坐西面东,碑首呈圭状,高230厘米,宽82厘米,碑额题有“敕赐越峰山灵泉寺”。另有一刻像碑,碑身断为2截,碑身长81厘米,宽50厘米,上雕刻僧像2人,采用阴线技法,当为元代所立。
又名越峰寺(参阅上文《越峰寺》),位处店子镇东北约5公里,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山,名日灵泉寺,又名越峰山,据《滕县志·山川》载:“自莲青而东逾郭河(即城河)桌然特秀者为越峰山。”越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473米,巅峰交错,延绵起伏,气势磅礴,巍峨壮丽,在这仙山灵峰之上坐落着一古老的寺庙,那就是越峰寺。
越峰寺,立于越峰山西脉之巅头,因山得名,古寺的附近有一村,名日越峰寺村,因寺得名。今越峰寺,历史上有其他不同的称呼,因寺庙附近有山泉一泓,吐玉喷珠,瑟韵琴鸣,如龙之喷吐,四季不断,故以“灵泉寺”、“龙泉寺”命名。寺院内遗存的10余通石碑中的2通金代碑碣,足以说明古寺名称相对年代的始末。一通是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所立之碣,圆首,座西面东,高244厘米,宽83厘米,碑额题刻“重修越峰山龙泉寺之记”,碑文已难以识读,从题额可知越峰寺在金代之前名为“龙泉寺”,另一通金碑为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所立,也是座西朝东,碑首呈圭状,通高230厘米,宽82厘米,碑额题“敕赐越峰山灵泉寺”。从碑额题可知“灵泉寺”之名始于金代大定二年,寺名出自钦赐,可见当时的这座古刹已名播海内。
关于越峰寺的始建年代,存有异议,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据《滕县志》:“灵泉寺,在越峰山,元至元年间建。”但从越峰寺山门两侧至今保存着两通佛造像来看,无论是佛造像风格,还是雕刻技法和时代特征,至迟应是唐代。院门西侧的造像碑,高67厘米,宽39厘米,碑上雕刻坐佛1尊、立佛4尊,坐佛后边左右各有1尊立佛协侍。院门东侧笋像碑,高78厘米,宽57厘米,碑上正中雕刻坐佛1尊,两侧各有1尊菩萨协侍,其下刻有跪参者2躯。碑两侧镌有题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这两通石碑,雕刻技法均为高浮雕,雕刻刀法娴熟,深厚有力,形象生动,它的雕刻技法、佛造像风格,均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此时期也最为盛行。据此推断,越峰寺的始建年代应在唐代。越峰寺这两通造像碑非常珍贵,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探索古寺建于唐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佛教艺术在鲁南的传播提供了考古资料。
古时候的越峰寺,山清水秀,殿宇宏伟,古树成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信徒香客络绎不绝,文人雅士也是乘兴而至,把酒临风,留下了许多赞叹之词和诗篇,古人颜汝曾作一首赞美越峰寺优美景致的诗,诗名日《秋杪游越峰山龙泉寺》,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高屐穷幽曲,行来古诗中,
晴云盘岭白,秋树过山红,
门静人声悄,山深樵径通,
灵根天异植,抚玩倚西风。
历史上的越峰寺,曾进行多次修葺,其中金代和元代进行过大修,到了近代的民国年间经过修葺后,至今未再维修,现在的越峰寺大部分古建筑已倒塌,只剩下残墙断壁,亟待进行维修,有关部门若能挽救这处濒于毁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开展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而且也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越峰寺于1993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庄云谷山灵泉保寿禅院
灵泉保寿禅院,坐落于枣庄市山亭区东凫山乡千佛崖村。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禅院为梁武帝萧衍所建。金皇统九年(1149年)《灵泉保寿禅院碑记》残文:“大齐大宁元年,仍有碑铭存焉,古迹昭然,历历可验,”“大宁”即为北齐武成帝高湛年号。据此,禅院创建至迟当不晚于561年”
禅院东南一泉,大旱不涸,号“灵泉”,用冠院名。旧日禅院“松竹茂青,掩映左右”,“若层台崇观,丹楹绘宇,佛像严饰”。占地四点五亩。布局如次:门楼三间,院内绿树蔽日。中堂三间,塑有佛像。中堂左角门入后院。大殿三间,无栋梁,高五米。宽六点五米,长十米。壁檐砌有三层长方大砖每砖刻有四神龛,龛内三佛,为高浮雕。佛像累累,因称“称佛檐”,或称“千佛阁”。西廊房塑有十八罗汉像。殿东有武圣堂,供奉关公。大殿后一室二楹,内塑儒道释神像,匾曰“三教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三教堂碑记》云,“葺旧而更新”,“乃比丘尼德秀募化所修”;清康熙五十九年《重修三教堂记》碑载:“有三教堂,读残碑断碣之知其由来,旧第处入深山之中。”以是观之,三教堂本自异处迁入,明清皆重修:年代虽久,然终求取代保寿禅院。
禅院南有云谷山,古名涧公山。其上九峰,绵延十余里:登临远目,则奇峦秀峰突兀四出,如屏之峙,如帏之障;自西南壑,汇一泉源,洁而味甘,高下接替,旋折百曲,穿涧谷,抱村落.经禅院而西注。春口桃花流水,不让武陵天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