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堂—马来西亚寺院
马来西亚白衣堂
缘起简介
白衣堂座落於槟岛日落洞路南端,是一幢别致的建筑物,材料是洋灰砖瓦,建筑风格是现代式的马来基脚楼,屋前悬挂着"白衣堂"的楣匾。
说起白衣堂的建筑外观,这要追溯到早年这幢房屋的原属。"白衣堂"现址这幢房屋,原是赛伊•薛赫•阿哈迪(SyedShaykhal-Hady)所有,他是位回教社会改革志士。他向其姻亲SyedAhmadal-Mashhur购买地段,亲自设计和营建的;赛伊阿末阿玛苏赫是阿拉伯裔大财主,在日落洞有大幅地产,玛苏赫宗教学校的创校人之一。这栋房屋后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大风暴来临前夕抵押给仄迪亚(Chettiar)借贷,结果不能赎回而被没收。
房屋后来被转卖给一位佛教白衣,姓邱名金枝。据说这单买卖涉及马来产权问题以致诸多风波,经五年之久的努力,终于於1947年成功获得房屋的地契。邱居士是位诚信观音菩萨的居士,将买下的房屋装潢为佛教道场,供奉观世音菩萨。
白衣堂,创立於丁亥年(1947年)十二月初八,当时邱居士在买下房子后就搬迁入驻,跟随她的是几个女儿,长女名邓菊英,当年19岁。1952年,房屋的所有权明朗化,邱居士在获得地契后,便於农历八月十四日举行白衣堂落成礼,当时多位槟城显赫的法师都出席祝贺。
1960年,邱居士往生(54岁),白衣堂便由邓居士管理。白衣堂一直都没大肆发展或扩建,只在1987年曾装修过一次。数年来,白衣堂虽没办什么法会,一直都以信奉观音佛门为要,平日导人向上,每逢初一、十五上供,最重要的节日乃观音诞。
蒙鸿新民孤抱远(上篇)
槟岛日落洞路南端有一幢别致的建筑物,材料是洋灰砖瓦,建筑风格是现代式的马来基脚楼,屋前却悬挂着"白衣堂"的楣匾,大概是一所斋堂。以前写的一篇小品专 栏《大路后》提到这个地方说,"路的两边都是椰林,叔叔家这边靠近日落洞,屋边走出去是一间观音堂,我还记得那"白衣堂"的匾牌。"
9月底去槟城参加少宽兄的新书推介活动,趁便去给那屋子摄影,确是费了一番折腾。星期六午后离开了"慎之家塾"迳奔理大,赴华文学会同学之约,途中停下, 那时正逢交通高潮时段,日落洞路来往车辆如流水般毫无间隙,头上灰云低压,拍了几帧都不满意。翌日晨央请友伴再载我走一程,这时天空放晴,车辆没那么多, 越过路到篱内旷地猎影,终于拍到几张较满意的"白衣堂2002年"照片。
我们3人还沿屋边小路走上去,不过50码就是大路后大路,角头就是我叔叔旧居,今天已变成一间巴士公司的栈房,堆积着大小油桶和旧机件,空地上都是油渍。 我是在1955年念初中三时被安排搬来投靠荣溪叔,在这里度过几年少年岁月,离校工作后也以此为"安全港"。当年凤玉婶不时差遣我做点跑腿的小事,去霹雳 巷中医师家买哮喘药粉,去槟榔律路头冷藏公司(Singapore Cold Storage)买牛油,这两样东西都是专给那体弱多病的小堂弟张福来吃的。他有个怪趣的 乳名叫Ah Tiang。
我那时上学出门是骑一辆很高的老爷脚踏车,去冷藏公司买牛油是在午后,烈阳高照,因此回程那段路要争取时间,一刻也不敢留连或闲逛。不过,从日落洞过淡水 港再到五盏灯交通圈这段路终究走得很熟稔了。走这段路最令我愉快而又兴奋的经验,是每个周末去五盏灯靠近头条路口的一档书报贩,买新鲜上市的《星期六》; 那是新加坡《南洋商报》出版的一份综合杂志。那年正连载着苗秀的中篇小说(年代与青春》,小说写的是日治时期新加坡一夥青年男女的地下活动和爱情故事。我 那时正追读苗秀的作品,杂志到手就急不及待的坐在路边读起来,回家时脚下就特别轻松,风车路和机器厂的风景,淡水河的烂泥臭气味,仿佛也变得特别可亲了。
Syed Sharkh 故居
1988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年都至少回槟岛一次,有时还找机会和藉口回去溜达散心。但是从 六拜机场进市区,很多德士都不走日落洞路,从市区往机场也回避这条路,但是白衣堂的印象始终没有褪色:1999年《The Real Cry Of Syed Shaykh al-Hady》出版,买回来翻翻看看,读后推进书房一角,后来又取出前翻后翻,心里老是有个疙瘩。一次午夜梦回,哎呀!自己怎么这样鲁钝不灵,但就是不 敢睁开眼睛坐起身来,生怕这个发现会溜走:书里几帧Syed Shaykh故居的照片,不就是"白衣堂"的前身旧影吗?谁会想到70年前一位回教社会改革志士的故居,几经辗转会变成佛教清净场所,这或许是只能发生在 槟榔屿的奇迹。
在马来现代文化史上,赛伊•薛赫•阿哈迪(Syed Shaykh al-Hady)扮演过多重角色,他是教育家、宗教改革家、文学家、出版家兼编辑、社会文化改革家、流行小说家、释经家、新闻业先驱。罗夫 (William R.Roff) 的名著《马来民族主义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1967)认为,在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槟榔屿取代新加坡,成为马来半岛回教改革运动新闻/出版业的重镇,应归因子赛伊薛 赫的开拓风气功劳,而他所主持的宗教学校Madrasahal-Mashhur 也成为当年最杰出和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学校。而赛伊薛赫在槟岛开创这些事业时已进入晚年,罗夫说他于1917或1918年从马六甲移居槟岛,赛伊薛赫的哲嗣 赛伊阿威(Syed Alwi al-Hady)则说是"1916年或更早"。赛伊薛赫出生于1867年,他到槟榔屿时已是48岁,或甚至已过50岁。
房屋被没收
"白衣堂"现址这幢房屋,是赛伊薛赫向其姻亲Syed Ahmad al-Mashhur购买地段,亲自设计和营建的;赛伊阿末阿玛苏赫是阿拉伯裔大财主,在日落洞有大幅地产,玛苏赫宗教学校的创校人之一。这栋房屋后来在 全球经济不景气大风暴来临前夕抵押给仄迪亚(Chettiar)借贷,结果不能赎回而被没收。为除王室之外直接掌控政权的一股政治势力。赛伊薛赫7岁时, 父亲举家迁居廖内群岛的本炎戈岛(Pulau Penyengat),不久小赛伊薛赫被"二王"Raja Ali Kelana领养为义子,从此在宫内生活和受教育。
作为一个宗教改革家,赛伊薛赫的思想资源来自何处?廖内群岛像苏门答腊北端的阿齐(Aceh) ,是印度洋--南中国海之间海洋贸易的中途站,海商带来新物产,也带来新的宗教思想,因此赛伊薛赫青年时代在本炎戈岛已接待过不少阿拉伯和印度的伊斯兰传 教士。成年之后,他被责成带领王室的公孙们远赴阿拉伯和埃及留学及朝圣,因此有机缘结识一些鼓吹新思潮的宗教思想改革家。
文/张景云
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文杂志》主编
资料摘自: 2003年1月29《南洋商报》
蒙鸿新民孤抱远(下篇)
马 来半岛的回教有若干历史因素,其一是回教教义/教条与马来族的传统民俗信仰的重叠,两者互相消长,在教育未普及、民智未开发的时代,难免形成一些封闭的现 象。其二是英殖民政府逐步控制半岛各州府(结成联邦或不结成联邦两系统)后,让各州苏丹保留管制回教与民俗的主权,而那些由苏丹委任的神职人员,从祭司到 宗教教师,多数未受到阿拉伯等地无论是原教旨或新宗教思潮的洗礼,态度趋向保守。20世纪初,从西亚北非漂洋过海来东南亚游方的伊斯兰教教师和宗教改革运 动家,在半岛多数选择海峡殖民地(槟叻甲)作为驻锡之地,所接触的宗教志士也多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当地人,这就是新加坡和槟榔屿相继崛起成为半岛回教改革 运动发祥地和重镇的原因。
合资创办杂志《领袖》
1901年,赛伊薛赫的廖内恩公派他到新加坡坐镇,就近管理 淡岛上的砖厂; 淡岛比本炎戈岛较靠近新加坡,它们同属廖内王国领土,在荷兰东印度范围内。赛伊薛赫在新加坡结识到一群回教知识人,他们合资创办了《领袖》杂志(al- Iman)赛伊薛赫参与了出版与编辑工作,也为该杂志撰写了不少文章,这是他后来在槟岛从事宗教文化传播工作的先声。这批回教知识人接着又在史丹佛路开办 了一所设有现代教育课程的宗教学校Madrasah al-Iqbal al-Is-tamiyyah,这事也与他日后在马六甲和槟岛的办学事业前后呼应。
荷兰于1911年利用王室内讧而废黜,苏丹及推翻廖内王国,实施直接统治。赛伊薛赫从此结束与廖内群岛的因缘,先迁居新山,当回教法庭律师,嗣后又移居马 六甲开办宗教学校,因受到保守势力攻击而关闭,后来就迁居槟榔屿。赛伊薛赫莅槟时已接近50岁,在嗣后的近20年里(他于1934年逝世,享年67),他 做了大量工作,办学校、出版 / 编辑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和通俗小说、编写回教讲义、演说和做生活辅导;可以这么说,现代马来文化史上赛伊薛赫所占的地位,主要是以他在槟榔屿所做的事业 为基础的。
陈蒙鹤的论文(赛伊薛赫:其生涯与时代) (收在《The Cry》里)分析赛伊薛赫的事业,将它们归纳为民族振兴、宗教改革、宗教杂志、宗教书籍、教育改革、社会改革、通俗小说、经济生活改革等几方面。他在槟岛 先办学,脱离学校后开始写通俗小说,赚到钱后于1927年开办"日落洞出版社" ,出版社的排字房和印刷机间就在住家(日落洞路410号)旁边。他随后创办了一份宗教杂志《兄弟会》 (al-Ikhwan)和一份报纸《兄弟》 (Saudara),前者用来推动正信的回教,藉以移风易俗,他自己撰写的《伊斯兰教史》和《回教与理性》等一系列文章就是连载于这份刊物上;《兄弟》则 是一份三日刊,用来促进回教徒的科学/文化修养等世俗知识,藉以提升他们的社会经济。
以平易文字教化人心
赛伊薛赫的长篇小说,很多是改编自埃及等国的名著,出版时都冠以"德育"系列标目,有很强烈的载道派(moralist)色彩,而这也正是他写作的宗旨, 就是通过平易的文字而有趣的故事来达到教化人心的效果。在这一点上,赛伊薛赫作为马来现代文化启蒙者,跟中国启蒙先驱们如梁启超对小说艺术的实用观是颇为 一致的,梁任公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开宗明义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后人在赛伊薛赫的遗著中也可读到类似的议论。
《The Real Cry Of SYed Shaykh al-Hady》一书,收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回忆录、赛伊薛赫遗文选等,对传主其人(生涯) 、其时代背景(如廖内王国历史)、其思想(文选和学者论析)等都有详尽的涵盖。书后还有不少附录的词汇、书目、索引,而几乎每一页都有可说无微不至的注 文,显见编者的细心和功力。编者Alijah Gordon,原名Shirley Gordon,她主持马来西亚社会学研究院(MSRI)已逾40年,出了不少好书,他们的工作对马来/回教研究着力尤大。书中收陈蒙鹤 (LindaTan)的论文,是她在马来亚大学(时仍设于新加坡)修读马来研究时,在Pandita Zaba (Haji Zainal Abidin bin Ahmad)指导下完成的学士论文;陈女士后来继续在新加坡大学进修,其硕土论文《新加坡早期华文报研究:1881至1912》(英文)于1967年由大 学出版社出版。陈女士尊翁陈岳书是新马上海书局创办人,她刚于数日前去世,我于1月1日报上看到挽词。
文/张景云
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文杂志》主编
资料摘自: 2003年1月29《南洋商报》
联 系
白衣堂 Pek Ee Tong
410, Jelutong Rd,
11600 Pulau Pinang.
Tel: 04-2810484 (郑菊英)
摄影/撰文:
部分资料参考:张景云〈蒙鸿新民孤抱远〉,2003年1月29《南洋商报》
资料截至 11/04/2003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