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海外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周萨神庙—柬埔寨寺院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萨神庙
  周萨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与其北边相距170 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ChauSay )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Say ”是一个高棉人的名,而“Chau”一词是印度语“王”、“Tevoda”一词是印度语“神仙”,则整个名称的意思应是“Say 王的神”。而“Say 王”具体是谁,或是一种误传,尚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为纪念索亚娃曼一世而建,或是与举行索亚娃曼一世遗留下的某种传统仪式有关。
  在20世纪上半叶,法国人也对周萨神庙进行了清理和抢险加固工作,进入20世纪70年代,吴哥古迹与这个国家一起历经了近20年战乱的浩劫。直至1993年柬埔寨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周萨神庙为印度教寺庙,属小吴哥建筑风格。是吴哥古迹中一座较小的寺庙,然而其建筑布局所反映出来的宗教内涵又独具特色:
  其一,周萨神庙主体建筑中的西塔门、中央圣殿、东塔门与高架甬路、十字平台、神路贯穿于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同时在围墙以内的主体建筑又以象征须弥山的中央圣殿主塔为中心,统帅全局。其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显示出主次分明的成熟组合。
  其二,周萨神庙遵循印度教山庙的传统,将一座高约19米的中央圣殿主塔建于台座之上,象征着神在地上的山宅——须弥山。其他建筑围绕在其周围。其传统印度教风格烘托出建筑的庄严神圣。由于建筑体的组合极为紧凑、距离很近,使整个院落的空间较为狭小,人在其中,有一种森严而又神秘的感觉,同时又更显中央主塔的峻伟气势。另外,由于受有限的结构跨度的制约,建筑体内部的空间也极为狭小,通常情况下不适合居住。
  其三,用于建造神庙的主要材料,砂岩石的质地较为密实,便于雕凿,主要用于建筑外侧结构的砌筑,并被雕刻出各种花饰;红色角砾岩石质地坚硬、孔隙较大,主要用于基础内部结构和内衬墙的砌筑。这种以石材为主体的建筑构造体现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其四,莲花、天鹅尾等体现宗教色彩的装饰性雕刻,则使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宗教的神秘,其精美的石刻艺术展现出久远神秘的高棉文化。
  遗憾的是,结构存在的缺陷也反应出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吴哥建筑以其宏伟的气势、细腻的雕刻著称于世,代表了9 世纪至15世纪东南亚建筑的最高水平。然而,这些建筑在结构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缺陷;首先,建筑构造的整体性较差。吴哥建筑的结构多以石构件为主,构件之间没有任何粘接材料,只有局部用铁件连接。一旦建筑体出现倾斜,上部构件很容易坍塌。其次,基础结构薄弱。建筑体的台座建在由砂、生混合的夯土层上,外侧为石构件砌筑的结构,内侧为回填土。而台座上面的墙体部分是直接座在回填土上,并不是与台座的石结构部分为一体。由于回填土多为砂、土混合物,十分松散,经雨水冲刷、虫蚁搬运和树木生长,造成回填土的流失,承载力下降。从而导致上部结构的倾斜、坍塌。
  第三,部分构件的截面较小。吴哥建筑的建造,通常是先将大块石料进行堆砌,然后再根据建筑的形状雕凿石料。这样,经常会出现为了使石料凿成特定形状而造成构件受力截面变小,从而导致这一部分的结构成为建筑体的薄弱部位。
  按照现今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吴哥时期建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兰风格、布里可风格、巴肯风格、库苛风格、布莱鲁风格、女王宫风格、柯林风格、巴芳风格、小吴哥风格和巴扬风格。每一种风格不仅反映了一个时期吴哥建筑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古柬埔寨人用自己的理解对传统宗教的释译和对高棉艺术的追求。而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周萨神庙所体现的小吴哥风格达到了吴哥建筑发展的顶峰,充分展现了高棉艺术的辉煌。治表兼治本
  周萨神庙的维修从2000年初开始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全部维修工程到2004年竣工。
  周萨神庙在吴哥古迹中虽然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婆罗门教寺庙,但维修项目较多,任务繁重。现存9 座单体建筑中除西塔门保存较好之外,其余8 座建筑损坏情况极为严重,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保护。经过勘查,周萨神庙出现大面积坍塌破坏的原因,除了过去人为破坏和年久失修的因素以外,还和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建筑物的构造方法、水的危害、高大植物及虫蚁菌类的破坏有关。本次维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险情,消除隐患。同时根据各个建筑的毁坏程度,特别是原有的建筑构件的保存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各单体建筑物的维修保护方案。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以前采取的一些抢险加固措施大多属于临时性构筑物,治表不治本。今天再次对周萨神庙进行抢险加固,从材料、结构到建筑形式均应符合文物保护维修的各项原则,应该比以前采取的加固方法更科学合理。就周萨神庙的具体情况来说,抢险加固的主要作法应采取从基础结构开始纠正建筑物出现的变形,或阻止变形的进一步发展,使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吴哥古迹从19世纪被重新发现后,即已着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维修保护工作。各国专家在漫长的吴哥古迹维修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维修方法,比如“类风格修复法”就很好。而从各国维修吴哥古迹的作法来看,对建筑物毁灭部分的修复都是很慎重的。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局部修复方法。也可以说是“知道多少修复多少”的方法。比如癞王平台,两个时期修建的石雕台座都进行了全面修复,但对台上的建筑则采取遗址保护的作法,没有复原重建。对神牛庙和克拉弯砖石塔的维修,也仅对基座和塔身毁坏的部分进行了局部的修复,而对缺乏修复依据的塔顶部分则采取了保持现状的作法。但是按“遗址保护”原则维修的古建筑也不排除局部的修复,比如巴芳寺东入口塔门和吴哥城南门外的几座古塔,基本上属于“遗址保护”的范畴,但是这些建筑的基座部分都进行了修复,只是墙体和屋顶部分没有进行修复,保持残垣断壁的状态。
  在周萨神庙建筑群的四周堆积着大约4000余件过去从各个建筑物上塌落下来的石构件,应该结合维修工程将构件归安复位。这是用原物恢复古建筑原状的一种修复方法,不是一般意义的“重建”或“恢复”。但是这4000余块建筑构件还远远满足不了对周萨神庙进行全面修复的需要,还有大约30%~40 %塌落下来的构件已经风化破碎或丢失。塔尖、屋顶和一部分建筑装饰物,由于缺失较多,无法恢复完整。而且随之而来的又遇到一个“局部缺失构件能否用质地相近的材料添配”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维修古建筑的经验,严重残损和缺失的构件允许用材料质地和强度相近似的新材料予以替换。但是,更换或添配构件的比例一定要适度,不能无节制地更换新材料,也不允许为追求建筑物的完整而大量添配新构件。更换或添配新构件的范围主要以满足结构稳定的需要来确定。此外新构件还存在在外观上与旧构件相协调统一、又要有所区别的问题。
  此外,石雕构件的清洗和修补加固,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周萨神庙岩石风化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盐份和苔藓、地衣等微生物的腐蚀造成的。对岩石雕刻品表面污染物的清洗,主要采用软毛刷擦拭和清水冲洗的方法,个别已经渗入岩层内的黑、白斑可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但是清洗的程度要适可而止。断裂破碎构件应根据每个构件的具体情况制定修补加固方案,只要能拼接起来的构件,无论破损到什么程度,都要用高强度粘合剂修补加固后继续使用。
  无论从哪方面意义讲,参与吴哥古迹的维修保护,都是与各国专家就古建筑维修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的宝贵机遇。(姜怀英)
  吴哥古迹——国际拯救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吴哥古迹集中分布在柬埔寨还粒市周围300 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包括重要古迹60多处,约有各种建筑物960余座。它建于公元802~1219年的吴哥王朝,前后历经400 多年之久。记载着高棉民族辉煌的历史进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尊重历史,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正在成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念。吴哥古迹,不但是柬埔寨人民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因此;为了后代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正是我们现在的职责。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已愈来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
  组成我国工作队的成员有来自研究所、高等院校、科学院、勘察设计部门的文物保护、建筑学、土木工程、考古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根据不同阶段和需要,分期分批地有序地进行室内、现场的研究和实施。并担负起培训柬埔寨技术人员的责任,也为地方民众的参与创造条件。我们已经做了的工作。在对周萨神殿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进行了研究,并与吴哥古迹建筑风格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完成7 地形图和各单体建筑测绘图、现场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地质勘察,石材检测及加固处理研究,散落构件的寻找和清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体维修方案和施工第一阶段的维修设计方案、并于今年3月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这一阶段的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的专家组以及柬政府的好评。认为我们的前期工作充分而有成效,能尊重柬方及专家们的意见,并与各国工作队保持良好的联系。目前在吴哥古迹工作的队伍有法国两个队,日本两个队,德国、意大利、印尼、美国的民间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和中国。参加国政府确定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协调会(ICC )。法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在吴哥古迹进行修复,直到70年代初内战时期仍在外围工作。按法国EFEO及CFD 组织1986—2000年的计划,分别在巴芳寺、皇宫广场的癞王庙及大象平台工作,1993年之前已援助134 万美元,今后还准备投入较多的人力、资金和设备。日本政府成立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信托基金会(JSA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3—1997年已投入1000万美元,迄今已派大批专家进行过12次考察,进行了测绘、考古、环境地质、岩矿、物探、钻探、建筑结构、修复方法等综合研究,目前正对皇宫广场的两个塔和巴扬寺的一个建筑进行维修。同时投入的考古发掘工作量较大。另一支队伍是由民间财团支助的日本索菲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院在班梯克台进行的社会、自然环境与遗迹保护的综合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于部分建筑处于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状态,他们采取了临时加固的措施。印尼政府派遗的队伍小,承担恢复吴哥皇宫遗址的城门工作,他们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修复,使用的都是简单机具,两年投资30万美元,修复后听到的反映是略显粗糙。匈牙利队在罗卢斯地区修缮部分早期砖塔,因资金问题,仅做表层石灰质的封护加固,未做内部结构的加固,美国的一个民间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巴拉肯做小规模的修复工作处塌坍严重,到处能看到“危险”的标志。泰国已表示可以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并归还了战争期间流入泰国的文物17件。柬方对印度队1984年—1993年全面清洗吴哥寺的做法有意见,尽管耗资296 万美元,清洗后的效果不佳,一片黑一片白,反差大,不协调。
  从以上简单方面的情况已可看到,各国的工作方法、保护效果都不相同,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仅从研究水平和技术方法来评价各国的工作状况,法国队和日本队在维修工程的规模、投入的资金、参与的人才和时间上都是领先的,尤其在现场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方面花了很大精力,取得的成果多,许多施工设备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实验室和现场检测的手段上,日本队做得较全面。在科学档案记录和石雕风化保护修复技术上,德国队做得认真、细微。中国工作队在现场施工机具、尤其是资料的掌握程度和考古发掘的深度方面,不如法国和日本队,但在维修原则的理解、勘察与维修技术、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等方面的工作,是没有多大差距的。我们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我国技术人员掌握外语能进行对话交流的人太少,影响了我们与各国技术人员之间的更多交往。可以这么说,我国石质文物建筑保护的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毫不逊色。由于参与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我国的保护修复水平由此也能通过这里得到较快传播。我们与各国交流的机会多了,学到的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也比以往更直接、快捷。我们邀请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做学术报告,也对日本修复巴扬寺的方案,提出中肯的意见。并且到各国工地去切磋、讨论技术难题,做到了互相学习和启发,外国的专家也多次来我们工地考察、交流。
  我国作为在世界特别是太平洋地区发挥过重要作用并还在日益发挥更大作用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物考古事业已与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而这次参加拯救吴哥古迹是走出国门的良好开端,使中国的文物考古走向世界,特别能加强与周边,邻近国家在文物考古方面的合作,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萨神庙前神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萨神庙主体建筑(维修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萨神庙建筑(维修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萨神庙建筑(维修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